


【摘要】本文論述教師利用生活素材開展數學教學的實踐,建議教師善假素材,創設適合的學習情境,引領學生進行有效探究,促進學習思考的不斷深入,促進學習的順利實施,幫助學生科學地建構數學認知。
【關鍵詞】活化素材 小學數學 數學素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3A-0102-02
兒童的學習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基于自身生活積累下不斷上升的歷程。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掌控生活中的素材,假借學生熟悉的話題,使之成為有效的學習資源,以此打開學生的學習視野,誘發學習觀察思考的深入,從而使數學學習更具生活氣息,給學生以親切感。本文結合《4的乘法口訣》教學實踐,談一談淺薄之見。
一、善假素材創情境
我們深知,教學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教師的職能就是把數學知識融合于學生的生活之中,通過最恰當的方式演變成為學習的素材。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善假各種素材,有機地連接到數學知識的再現過程中,讓學生在熟悉的素材中感受知識、理解知識、領悟知識,從而實現高效學習、快樂學習的愿景。
善假生活化的元素,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學習素材。因為生活中無處不蘊含著數學,只不過它需要一雙發現的眼睛。所以,教師應善假身邊的素材資源,比如生活中常見的水果、課堂學習常用的小紅花、智慧星等,以此吸引學生的關注,創設合適的情境,誘使學生開啟智慧的雙眼去觀察、發現,從而打開快樂學習的那一扇門。同時,也讓學生在熟悉的探究中感受生活中的數學元素,體味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師:今天老師準備了好多禮物,想不想得到它們啊?那你們就要好好地開動小腦筋了!
(投影出示禮物)
生1:我喜歡紅蘋果,真漂亮。
師:是很美!你們會用我們學過的數學知識來說一說這些紅蘋果嗎?
生2:有3個紅蘋果。
生3:是1個3,可以寫成乘法3×1=3。口訣是一三得三。
師:真棒!還有誰想說的?
生4:智慧星不就是3×2=6嗎?口訣是二三得六。
生5:小紅花是三三得九。
……
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也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善假與物,通過簡潔的素材、真切的活動,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探究的欲望。案例以教師給學生帶來的“課堂小禮物”為素材,設計一個看看、想想、說說的情境,自然地把學生引入復習鞏固課堂之中。這一善用教學素材的舉措,不僅讓學生知曉數學就在我們學習之中,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的真諦,更能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具主動性,更富創造性,讓簡單的、乏味的數學復習平添幾許靈氣。
二、善借素材促思考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的“數據分析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等無不揭露了數學思維的重要性。所以,教師要把學生的數學思維訓練與培養納入重要目標之中,善于假借學生所熟悉的場景、素材等資源,使之有機地融合在課堂教學活動之中,從而引導學生去觀察、比較、分析與思考,最終實現學習的有效突破,促使數學思維得到有效發展。
師:看,老師帶來的獎品有變化了。你發現了什么?
生1:有4個蘋果了。
生2:噢!我知道了,要學習4的乘法口訣了。
師:你的觀察真敏銳。那看到這個變化,你會想到什么呢?
生3:4個蘋果,就是1個4,是4×1=4,編成口訣是一四得四。
師:真棒!大家聽懂了嗎?相互之間說說看。
師:說完了嗎?你還有其他的想法嗎?
生4:我知道了,再增加1排這樣的蘋果就是8個蘋果,是2個4,4×2=8,編成口訣是二四得八。
生5:增加2排這樣的蘋果就是12個蘋果,是3個4,4×3=12,編成口訣是三四十二。
……
師:我們班的小朋友真了不起。那老師再考考你們,二四得八,你會幾個算式呢?
生6:兩個。4×2=8,2×4=8。
生7:我還想到,三四十二,也可以寫成2個算式。4×3=12,3×4=12。
師:很好!那下面的圖案,你會編寫算式與口訣嗎?
生8:簡單,4×7=28,編成口訣是四七二十八。
師:這里4是什么意思?7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8:4表示1排是4個智慧星,7表示有7排。是7個4。
……
學生的數學學習本質是一個不斷積累、螺旋上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任務就是喚醒與點撥,通過活動,讓學生在思考中發現,在思考中提煉,從而實現學習的深入。案例中教者始終圍繞課始復習的素材,加以適當地拓展延伸,因本身就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所以學生的感受是親切的,理解也是有基礎的。隨著教師的引領(看,老師帶來的獎品有變化了。你發現了什么?),學生的思維隨之轉換,也隨著教師的提示發散開來,使得新知的學習研究增添一份熟悉感,也增添一份探究欲。隨著思考的延伸,學生在4個蘋果的啟迪下逐步體味到4的乘法口訣,理解4的乘法算式,最終實現學習的提升。
可見,關注學生的實踐活動,通過觀察、思考、編寫等具體的實踐活動,能夠有效地將數學教學生活化,使得學生的數學學習與生活的聯系更緊密,也使得學生對數學探究的愿望更迫切。同時,這一過程也是學生的數學思維得以再發展的一個歷程,學生會把前面感受的知識加以拓展,適度延伸,不只是知識的接受,更是思維的遞進,最終實現訓練數學基本思維、積累基本活動經驗的學習目的。
三、善引素材促建構
學習需要積累,更需要不斷遞進。所以教師要善引素材、善創情境、善設練習,讓知識得到固化,得到凝練,最終能夠科學地嫁接到既有的認知之上,使得自身的認知結構不斷完善,數學素養不斷提升。貼近生活實際,善引教學素材,設計適宜的練習,讓我們的數學教學充滿活力,也徜徉著智慧。
師:學習了這么多的內容,我們來比一比誰學得更扎實,看誰贏得的獎品更多,好不好?
(課件出示“學習大比拼第一關”)
看小山羊、小喜鵲是多么熱情,認真讀一讀它們手中的卡片。比一比,誰的反應是最棒的!
師:樹林中有多少棵蘋果樹?你打算怎么列式?
生1:可以用加法做,5+5+5+5=20,也可以用乘法,是5×4=20。
生2:還可以是4×5=20。
師:能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大家嗎?
生3:我發現畫面上一共有4塊地,每一塊地有5棵蘋果樹,所以是4個5,想到口訣“四五二十”。
生4:對的!每一塊地有5棵樹,所以是4個5,用口訣“四五二十”,可以寫成2個算式。
師:很好!還發現了什么?
生5:每塊地上有2個人在摘蘋果,用加法是2+2+2+2=8,用乘法是2×4=8。
生6:還有2堆盛蘋果的箱子。每堆7個,一共有7+7=14,用乘法計算是7×7=14。
生7:不對啊!7+7=14,7×7=14,這明顯是錯誤的。
師:哎!是什么問題啊?你知道嗎?
生8:我知道,7×7=14肯定錯了。因為是2堆箱子,每堆7個,所以是2個7,即7×2=14。而7×7是表示7個7,所以錯了。
(課件出示“學習大比拼第二關”)
師:蘋果樹上的蘋果真好看。下面我們來做一個摘蘋果的游戲好不好?看誰摘得最多。
(課件呈現:趣味大轉盤,每轉動一次,一個蘋果上就會出現一張卡片。看3號樹,“6+6+6+6= ? ”,看誰最快摘到它?)
生1:4×6=24。
師:你怎么想的呢?6是什么?4又是哪里來的?
生1:6是相同加數,一共有4個6。
師:聽明白了嗎?那2號樹上的卡片,你會思考嗎?“4+4+4+4+4+4+4=( )”。
生2:是7個4,寫成7×4。
生3:也可以寫成4×7。
師:可以寫2個算式嗎?
生4:可以的,因為口訣“四七二十八”是可以寫出2個算式的。
師:有道理。繼續看1號樹。“我是9×4,你會把我改成加法嗎?”
生5:9個4相加,是4+4+4+4+4+4+4+4+4=( )。
(課件出示“學習大比拼第三關”)
師:生活中也有很多乘法計算的問題,你們想不想去挑戰一下呢?好,那就用我們智慧的雙眼去發現它們吧!
生6:這個大教室中有4排日光燈,每排有6盞燈,用加法是6+6+6+6=24(個)。
生7:也可以用乘法計算,6×4=24或4×6=24。
生8:我發現教室中有4組桌子,每一組有8張,一共有4×8=32(張)。
生9:我們小組是4個人,每人有2只耳朵,一共有4×2=8(只)。
……
教師要善假各種有效資源豐富學習,并通過多樣化、趣味濃郁的訓練使學習得以固化,得到升華,從而形成知識鏈,科學地連接到已有的認知建構之中。案例中,教師設計三次闖關活動,讓練習變成一種趣味比拼,既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心理需求,又能刺激學生去探究、創新。該環節一方面設計智慧樹的問題,讓枯燥的練習題變成有趣的探究題;另一方面設計尋找身邊的乘法計算問題,也讓學習更具目的性。同時,能夠讓學生初步感受生活中蘊含許許多多的數學問題,誘使他們用心去觀察、分析與思考,從而讓數學學習平添幾許智慧氤氳。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假學生熟悉的生活元素,精心設計教學流程,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生動有趣的情境,引領學生去發現,讓他們在探究中尋求生活與生活的橋梁,體味“數學生活”“生活數學”的快樂,從而實現快樂學習。同時,教師還要靈活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深入把握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誘發學生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欲望。
作者簡介:牟力(1980— ),女,廣西玉林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