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論述小學數學教學中引發學生有意反思的策略,建議教師通過引導學習過程反思,關注問題解決反思,重視學習視角反思等策略,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助推數學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 有意反思 課堂教學 問題研究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3A-0130-02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這是《學記》提出的理念,對于今天的教學來說仍有極大的幫助。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把學習反思習慣的培養、學習反思能力的發展當成教學的重要任務,引導學生進行有意反思,使他們能夠更加自覺地審視自己的思維過程,審視獲得數學知識的過程,進而有利于學生獲取學習活動的經驗或教訓,對數學知識的學習達到一個較為理想的高度,也促使他們的數學學習更具理性,充滿智慧。
一、引導學習過程反思,助力知識梳理
把反思落實在知識探究過程中。“反思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核心和動力。”的確如此,試想一個沒有反思的學習過程,它能留給學生難以磨滅的印象嗎?會形成刻骨銘心的記憶嗎?恐怕很難吧?因此,教師的教學不應該僅僅是傳授,還要讓學生在真切的探究活動中慢慢體驗,深刻感悟,使他們能夠對知識學習過程自覺、有意識地回望與反思,進而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促進探究學習向縱深處發展。
如,在五年級《分數化小數》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學生學習探究過程的反思,讓他們在學習反思中實現思維的升華,促進知識的有效建構。
一是引導學習嘗試。“你能把[12],[14],[15],[16],[25],[34],[23]這些分數化成小數嗎?”一方面引導學生自主嘗試,另一方面則指導小組合作探究,交流各自的轉化方法,檢查轉化正確與否。
二是組織學習展示。讓學生代表進行學習成果展示,以拓寬學生視野,形成必要的思維碰撞。
三是引導學生回望學習歷程。學生會在計算分析的基礎上,逐步感悟到[12],[14],[15],[25],[34]是可以化成有限小數的,而[16],[23]是不能化成有限小數的。進而形成一種學習直覺:分數的分母是2、4、5的分數最終都能化成有限小數,而分母是3、6的分數則不能化成有限小數。
此時,為強化理解,促使學習更加嚴謹、科學,教師還應豐富學習感知,拓展學習視野,利于學生思辨,加速認知科學提取的進程。為此,教師還要增加如“[36]和[615]”等分數的練習,引導學生在計算、分析、比較中進一步感悟分數化成有限小數的基本原理。學生會在計算中認識到,這樣的分數也是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因此,學習認知的沖突也就凸現出來,前一階段學習認為“分母是3、6的分數是不能化成有限小數的”,而現在卻是可以的。
學習沖突勢必引發學習爭議,激發學生再思考。“為什么會有這樣相反的結論呢?”“是不是還有什么特殊之處被疏忽了呢”,等等,學生會在質疑聲中學會更加深刻地思考,更加認真地比較。最終他們會在分析比較中發現[36]和[615]等不是最簡分數,當把它們轉化成最簡分數時,實質上是[12]和[25]。此時,學生感悟到只有最簡分數,才能只看它的分母去判斷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數,進而幫助學生形成可靠的學習認知,建立有效的數學概念。
可見,引導學生審視學習、反思學習歷程,是有效學習的基本策略,更是發展思維能力、提升數學素養的必由之路。所以教師應重視引導學生自覺地梳理知識,回顧學習過程等,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概念、公式、原理等,進一步促進他們的數學活動經驗及數學思維獲得必要的發展和提升。
二、關注問題解決過程反思,助推學習建構
解決問題是小學生數學學習的重點,也是他們學習的難點。其根源在于學生受思維水平限制,以及對應的數學問題解決模型建立不牢固等要素的制約。為此,教師應重視學生問題解決過程的反思,并以此為契機,夯實他們數學活動經驗積累,促進他們數學思維的穩步發展,進而促使他們數學問題研究模型的有效建立,從而更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問題解決過程的反思,促使他們數學思維的條理化、概括化。
如,在六年級《復雜的分數問題》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問題解決過程的學習反思,通過學習回顧,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悟復雜的分數問題的基本結構、基本的解題思路等,并逐步感悟到學習優化的重要性。
一是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問題:津南服裝廠計劃用一批布料全部做成西服。如果這批布料全部做成上裝,可以做45件;如果全部做成褲子,可以做90條。問這批布料全部用完,可以生產多少套成品西服?
學生會在既有經驗的支持下進行積極的思考與分析。有的學生采用假設法,假設這批布料是90米,那么一件上衣的用料是90÷45=2(米),一條褲子的用料是90÷90=1(米),這樣一套西服用料是2+1=3(米),得出總套數是90÷3=30(套)。也有學生用分數的思路去思考,由題意得出:一件上衣的布料是[145],一條褲子的布料是[190],這樣可以生產的總套數是1÷([145]+[190])=30(套)。
二是引導學生回顧學習過程。學生會根據思考有條理地說出自己的解決思路,以及問題研究的數量關系等。因為要計算總套數,就要知道一件上衣和一條褲子的用布料量,再用總數除以一套衣服的用布料量,所以上述兩種解題思路和方法都是正確的,也是有根有據的。
三、重視學習視角反思,促進學習創新
然而,教師也應該清醒地意識到,引導學生回顧問題解決過程,不只是簡單地進行學習梳理、總結經驗,更重要的是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力,提升學生的數學創新力。為此,教師還要重視拓展學習視角,創新學習活動。
“請大家再回頭多閱讀題目,看看會不會有新的思考發生?”問題告訴學生,這個問題的研究還沒有達成教師的愿望或者是教師的預期。于是學生分小組合作探究,深入研究起來。“因為做上衣是45件,做褲子是90條,我們小組認為一件上衣的用料是一條褲子的2倍;所以應把45件上衣的中一部分布料用來做褲子,45÷(1+2)=15(件),15件上衣的布料可以做成30條褲子,那么就能夠生產出30套西服。”
學生在傾聽中慢慢咀嚼、細細反芻,逐漸感悟并理解這樣思考的原理,是基于兩種衣服用布料量的關系,進而較好地理解這組同學的分析思路,深感這種學習方法的優勢。通過學習,更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積極探索的興趣。
“因為做上衣是45件,做褲子是90條,一件上衣的用料是一條褲子的2倍;所以我們小組認為,一條褲子的用布料量與一件上衣用布料量為1∶2,那么90條褲子用布料中真正用來做褲子的只有一部分,即是[11+2]=[13],所以做成的褲子的數量是90×[13]=30條,這樣做成的西服就是30套。”
這是學習思考的衍生,也是學習反思的升華。這樣的學習不只是讓知識的積累更為豐富,更對學生數學思維靈活性、創新力的發展大有裨益。所以,教師既要重視問題解決的學習與指導,更要關注學生對解決問題過程的反思,讓他們在反思中拓寬視野,學會創新,從而助力個性化學習的生成,助推他們的數學素養獲得應有的發展。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學生數學學習反思的引導與訓練,鼓勵他們進行必要的學習反思,從而讓學生反思知識形成的過程、反思問題解決的過程等,并在反思中促進他們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促使他們更好地建構相應的數學概念、法則、原理等,使得他們的數學學習既有靈性,也釋放出個性化的光芒。
作者簡介:范冬珍(1974— ),女,廣西玉林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主要從事小學數學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