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闡述音樂核心素養的內涵,結合教學實例,論述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提升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途徑,提出確定教學目標、更新教學理念、建構教學模式以及滲透人文教育、強化音樂欣賞等教學建議。
【關鍵詞】初中音樂 核心素養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3A-0144-02
音樂教育于人有多重作用,可“陶冶情操”、可“開啟智慧”,因此,培養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理應與培養其他學科核心素養受到同樣重視,應在教學中貫徹、實施。自核心素養提出以來,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音樂學科核心素養進行了解讀,雖然表述存有差別,但基本認為它應包括三方面的內容:音樂審美、音樂表現及音樂文化理解[1]。從課程標準的敘述來看,初中音樂核心素養指學生能根據不同的音樂形式,獲得不同的音樂情感體驗,且有能力、有興趣參與不同形式的音樂創作、交流與欣賞。
隨著教學任務不斷加重,初中音樂教育并不如小學音樂教育那樣受到重視,初中音樂教育現狀不容樂觀。從課程開設來看,音樂教學課時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在初一、初二年級,音樂課程要為語文、數學、外語等文化課程“讓路”,到了初三年級,尤其是初三下學期,音樂課程基本處于中止狀態。就教學本身來講,教師授課不能理論與實踐并重。通常情況下,音樂課堂教學均以“演唱”應付,草草了事。在此情形下,原本生機盎然的音樂課堂便失去了活力,核心素養的全面培養更無從談起。
在初中階段,學生正處于快速成長時期,各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關系到其未來能否更好地應對學習、生活及發展。鑒于音樂教育于人們藝術修養的重要作用,初中音樂教學不僅應得到重視,而且應在核心素養視角下全盤統籌,以使學生音樂核心素養全面、均衡發展。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培養初中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途徑。
一、確定教學目標
筆者認為,初中音樂教育現狀是長期受到應試教育影響的結果。在核心素養視角下,對學生進行音樂教育,首先應按課程標準的要求,以現有的音樂教材為依據,綜合學校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音樂課堂教學目標。每一節音樂課的教學目標均按能力目標、知識目標與情感目標進行拆分設計。
例如,在教學《青春舞曲》時,在能力目標方面,學生可以準確把握該音樂的旋律、節奏及音樂情緒;在知識目標方面,學生通過演唱及欣賞,可以了解新疆少數民族音樂的特點;在情感目標方面,通過學習、鑒賞該音樂,學生不但可以陶冶情操、凈化心靈,而且可以增加對祖國多元音樂文化的認同,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文化自信。需要指出的是,對教學目標的拆解并不意味著在課堂教學中使三方面相互獨立、分別實施。相反的,教師應做好整體規劃、充分利用各目標之間的有機聯系,在有限的時間內圍繞核心素養開展各項教學,以全面提升學生的相關素養。
二、更新教學理念
當前的音樂教學過于強調演唱與教師教學理念的關系。由于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中學階段對音樂教育并不重視。但內外因辯證關系原理表明,培養音樂核心素養的根本在于教師。或者說,課堂音樂教學效果的好壞、教育質量的高低根本因素在于“教師”[2]。
因此,為全面提升初中生的音樂素養,即使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學的側重點也應基于已經明確的教學目標,從單一的演唱轉向樂理知識講解、演唱、表演及欣賞等方面。還以教學《青春舞曲》為例,早在情景導入時,除了演唱、表演等,教師還應有意地加強其他方面的引導,如在情景導入播放有關的樂曲時,便要求學生從欣賞的角度分辨樂曲的音樂情緒。在演唱表演階段,引導學生自行編創與音樂相配的舞蹈動作。對于學生的建議,教師應提出建設性的意見。比如,有個別學生提議可以以“街舞”“嘻哈”的形式為該音樂伴舞,教師不宜直接否定,而是在學生表達個人意見之后,請其他學生進行民主評議。這樣,不但體現了師生于教學中的應有地位,而且學生的鑒賞、創作能力均可得到提高。
三、建構教學模式
我國除較為發達的地區,如北京、上海等地,絕大多數地方音樂教學模式以課堂教學為主,導致在如此單一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對課程優化設計也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3],相當數量的音樂教師照本宣科。
例如教學《保衛黃河》時,因為該音樂創作于抗戰時期而具有較強的“情境性”,無論是其旋律,還是其歌詞,均需學生有相應的了解。照本宣科不但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起不到培養核心素養的作用,而且學生不能完全了解這首歌的歌詞的基本意義與內涵,如“中華民族的兒女啊,誰愿意像豬羊一般任人宰割”。在核心素養視角下,教師應在課前精心設計,通過“翻轉課堂”為學生講解這首音樂的創作背景,然后通過微課為學生分解其唱法、旋律。同時,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網絡等工具查閱相關知識以及觀看“中央樂團合唱團”“中國國家交響樂團”等不同單位的表演版本,加深學生對這首音樂的感性認識與理解。教學實踐表明,現代科技運用于音樂教育,利于顛覆單一落后的教育模式,而多元的音樂教育模式更利于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全面提高。
四、滲透人文教育
音樂是藝術學科,也是人文學科,剝離了人文素養的音樂教育不能提升人的音樂素養。單純地為了音樂教學而教學,演唱、表演等將不是“音樂表現”,而是“聲音”與“肢體”的表現,“音樂審美”“音樂文化理解”將無從談起。
例如,在教學七年級《豐收之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從音樂的思想內涵、創作背景、作品情緒等方面探究其音樂曲調,引導學生在欣賞過程中體會少數民族豐收的喜悅,引導學生體會“粒粒皆辛苦”的勞作。
在核心素養視角下,音樂課堂教學是提升學生音樂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但不是唯一途徑,真正地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需與實踐相結合。為此,教師可鼓勵學生自行組織校園音樂團隊,除了為他們提供培訓、建議等技術支持,還應積極鼓勵他們在校內外舉行演出,如周末在校園表演、節假日去敬老院為老人表演等,在培養學生素養的同時,為其音樂表現、創作等核心素養的發展提供實踐平臺。
五、強化音樂欣賞
學生欣賞音樂的能力關系到其音樂核心素養的培養。因此,課堂教學需強化音樂欣賞。但從許多教師的實踐來看,課堂音樂欣賞僅限于教師播放音樂,學生靜坐傾聽,或者有一些教師別出心裁,把同一首音樂的不同版本通過音、視頻給學生傾聽。至于學生的感受,無人問津。此種情形下的音樂欣賞,教師充其量擔任“播放器”,無法了解學生的音樂審美、音樂感知等。這種形式的音樂欣賞效果不得而知。
在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音樂教師在教學音樂欣賞課時應起到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傾聽、探究、討論、分享的角度幫助學生感受音樂、評價音樂、鑒賞音樂,最終引發個人情感上與音樂產生共鳴[4]。鑒于課堂時間有限,為增強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教師應采取激勵措施,引導學生于課外自行欣賞音樂。例如,在教學《走進非洲》時,教師可鼓勵學生對“非洲鼓”相關的音樂進行欣賞,也可請學生收集我國一些知名的打擊樂音樂人的表演進行對比欣賞。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背踔猩男睦碚龔摹般露敝饾u過渡到“成熟”,發展音樂核心素養對于學生藝術情懷、健康情感、健全人格的培養有百利而無一弊,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共同關注。
【參考文獻】
[1]宋瑞蘭.淺談音樂核心素養及其培養[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23)
[2]李洪玲.新課程背景下中小學音樂教師專業素質的再思考[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0(8)
[3]高科名.新課標下初中音樂教學模式的探討[J].電影評介,2010(2)
[4]巫麗萍.有效的欣賞——初中音樂欣賞教學策略初探[J].上海教育科研,2013(12)
作者簡介:龐艷(1984— ),女,廣西南寧人。研究方向:初中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