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建喆 杜磊
摘 要:流動兒童是社會發展導致的人口流動現象的特殊群體,是一個龐大而不受重視的群體。文章通過多年調研流動兒童問題,探索出一種以社區為基地,大學生、社工、社會到位、政府部門各方通力合作,為流動兒童帶來親職補充和心理關懷,引導流動兒童茁壯成長的方式方法。
關鍵詞:流動兒童;社區服務;大學生志愿
社區是社會的基本細胞。社區治理是指“政府、社區組織、居民及轄區單位、贏利組織、非贏利組織等基于市場原則、公共利益和社區認同,協調合作,有效供給社區公共物品,滿足社區需求,優化社區秩序的過程與機制”。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當前,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勞務人口流動帶動了大量的兒童隨之流動,迫切需要社區治理的參與解決。但我國仍處于社會的轉型期,流動兒童的社區治理存在著極大的阻力和復雜的問題。在此情況下,江南大學物聯網工程學院遠山雷鋒志愿團隊的16名成員于2019年暑期深入無錫市梁溪區惠泉山社區進行基于社區志愿服務的流動兒童問題調研及幫扶實現,并通過“春天里”流動兒童關愛計劃實現對點幫扶社區中的流動兒童。
一、大學生參與社區流動兒童活動的重要意義
(一)流動兒童面臨的問題和現狀
受到人口流動影響的兒童簡稱流動兒童,根據《中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可知0-17周歲流動兒童規模為3581萬,其中0-14周歲的流動兒童規模為2291萬。在0-17周歲的流動兒童中,戶籍性質為農業戶口的流動兒童占80.35%,非農業戶口只占19.56%。如果將農業戶口的0-17周歲流動兒童視為農民工隨遷子女,而全國農民工的隨遷子女數量達到2877萬。在數量逐漸增長的情況下,問題也相應的增長,經過走訪調研發現目前流動兒童成長發展存在三大障礙:義務教育如何落實、兒童成長的缺陷和心理問題、親職缺失及相關家庭問題。
針對以上問題,結合國家相關政策法規,江南大學物聯網工程學院牽頭發起“‘春天里遠山雷鋒志愿團隊”,嘗試探索解決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問題的有效方法和途徑。該項目以社區為依托,充分利用社區的參與功能、教育功能和互助功能,創設公平、公正對待流動人口的社會環境,減少和消除歧視,并創建兒童友好家園,為流動和留守兒童服務。
(二)大學生志愿服務參與社區治理的重要意義
流動兒童所處的生活環境、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社交環境等方面與城市學生相差較大,兩者在學習成績、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等方面出現明顯差異。調查研究表明,流動兒童的成長有以下幾個痛點:一是重養輕教,平時只能給予孩子生存所需物質上的滿足,精神上關注的較少。二是教育子女方法簡單粗暴,缺乏輔導孩子學習的能力,致使流動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三是流動兒童心理問題較為突出,其心理健康水平遠遠低于同齡的非流動兒童。相比于政府和社會關注的教育制度問題,大學生可以更靈活機動的關注兒童成長的缺陷和心理問題和親職缺失及相關家庭問題。并且大學生志愿服務具有服務主體素質高、專業技能強、服務時間充裕等優勢,能有效彌補當前流動兒童成長的缺陷,幫助流動兒童融入暫居城市。因此,探索大學生志愿服務參與流動兒童治理的相關問題對推動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二、當前大學生參與社區流動兒童幫扶面臨的問題
(一)相關群體認知不足,相關機制尚不完善
我國在政治制度上對流動兒童出臺過相當多的政策支持,但調查顯示大多數群眾對該群體的了解甚少,對于流動兒童的心理缺陷問題尚且沒有特定的解決方式和解決途徑。政府提供了相當力度的支持,例如無錫市梁溪區婦聯的“春天里”扶持計劃、無錫市的公益創投、區政府的場地和社工的支持等,需要志愿者將幫扶力量細化到每個孩子的身上。
(二)對社區中的流動兒童吸納及針對性關懷不易深入
流動兒童父母的學歷普遍較低,居住和衛生條件較差,流動兒童生活學習環境不盡人意,孩子甚至連做作業必須的桌椅也沒有。大部分流動兒童課余時間在家里,沒有參加各類興趣培訓班,也缺少課外書籍。他們雖然身居城市,但由于與城市孩子的生活差距和不平等,使他們始終處于城市邊緣。多數孩子感到受壓抑、被歧視,認為城里人看不起他們。不少孩子自卑心理較重,自我保護、封閉意識過強,行為拘謹,性格內向,不愿與人交往。因此吸納他們進入社區活動場地并消除隔閡存在相當大的阻力。
(三)活動的持續影響及廣泛傳播存在障礙
受大學生自身需要學習提升的特定因素影響,目前的社區服務項目僅停留在暑期的夏令營形式。對于長期流動的兒童而言時間較短,且在短時間內得到社會各界關注,心理在短期內得到滿足后又會經歷較長時間的“空窗期”,所以對于流動兒童的長期影響容易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降低。
三、推動實現流動兒童調研及幫扶的實現途徑
(一)加強宣傳教育,使全社會充分認識流動兒童問題的緊迫性
我國的社區治理水平比較低,而大學生志愿服務對推動社區治理現代化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應加強宣傳教育,使相關部門和人員充分認識大學生志愿服務參與社區治理的重要意義,積極探索大學生志愿服務參與社區治理的有效途徑,推動我國社區治理現代化。例如要充分發揮互聯網、電視、廣播、報刊、公眾號等媒體和自媒體的作用,講清楚大學生志愿服務參與社區治理的重要作用,積極宣傳相關的活動事跡和積極影響,在全社會形成崇尚奉獻進而參與社區志愿服務的文化氛圍;社區也要通過舉辦相關的講座、培訓、宣講、文娛活動等方式向廣大社區居民講清楚大學生志愿服務對提高社區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作用,提升廣大居民對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認同度;高校也要通過校園廣播、校園網絡、報刊和公眾號等校內媒體對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進行積極宣傳,從而引導和帶動更多的大學生參加社區志愿服務等等。
(二)拓展活動內容,為流動兒童提供更為充盈的收獲
在設計活動時除了滿足流動兒童的剛性需求之外也要滿足隱形需求, 比如注重對流動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針對品德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的流動兒童,夏令營要著重開設心理教育課,邀請專業心理咨詢師,開展心理咨詢、心理矯正活動,定期開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獨立生活教育和體諒父母教育等,使流動兒童感到備受關愛,體驗到生命成長的快樂與幸福,消除不良情感體驗,樹立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志愿者和社工以及公益服務社的成員應做到思想素質好、業務水平高、學生喜愛,并負責落實相關活動;同時注意方法,給學生創造平等和諧的心靈交流環境,讓他們充分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人間親情,切實提高流動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著力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此在要開展磨礪教育的研究,培養他們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獨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護的意識,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性。
開展人文關愛活動。依托惠泉山社區的活動場所,組織流動兒童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使他們生活在歡樂、和睦的氛圍中,找到回家的感覺,增強學習、生活的信心,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成長的快樂。
(三)完善相關機制,為流動兒童提供長期的收容場所
除志愿活動內容之外,在所在的活動場地建立流動兒童的長期接納活動場地,并建立長期運行的志愿服務機制,健全過程管理制度,做好志愿者的培訓以及專業人士的選拔及邀請,根據居委會提供的場地做好服務規劃和管理,高校與之對接并成立固定的實習實訓基地,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實現大學生社區服務流動兒童的常態化。對于參與的志愿者、流動兒童、社工三方也要建立保全制度,保證志愿服務的風險規避,解決后顧之憂。
(四)整合社會資源,幫助更多的流動兒童解決成長問題
志愿者和社區的自發合作,社會各界可以建立完善的流動兒童關愛體系,包括政府撥款、婦聯等相關組織的項目支持。此外要打造專業的志愿者團隊,進行相關的培訓和工作總結。除此之外也要多渠道籌措志愿服務資金,例如社會各界的公益募捐、社區物業費的抽調等,確保“社區-高校-政府”的支持體制,確保流動兒童參加活動時沒有任何顧慮,同時志愿者也沒有猶豫,可以全身心的投入。
四、活動具體內容的制定及案例
(一)設計活動環節的出發點和細節
親職缺失是流動兒童的重要特征,也是需要志愿者給予幫助的成長缺陷,為此我們組織了舊衣改造活動,通過親自手工改造廢舊衣服的形式,促進了親子交流和關心關愛,更能提高孩子們的手工能力和環保意識。
此外流動兒童的許多基礎意識比較缺乏,我們特地邀請了派出所、消防局、醫院的警察、消防員、牙醫等專業人士進行自身安全教育、暑期安全常識、消防知識普及、口腔衛生保護等專業知識培養,幫助流動兒童補充相關知識的缺乏。
心理缺陷也是流動兒童的重要幫扶點,為此我們邀請了心理咨詢師進行家訪,了解流動兒童的家庭全貌,與父母、孩子分別進行溝通后進行調節,幫助孩子彌補心理缺陷,幫助他們更好的成長,更好的融入社會。
除單獨的針對性措施,其他大量的集體活動參考了素質拓展的游戲設計原理,為流動兒童進行輕松愉悅的游戲,幫助他們打開心扉,互相交流,健康交友。
(二)特定兒童的針對性幫扶
胡天天(化名):男,7歲,一年級結束,喪母,父親帶他兩人相依為命在無錫生活,父親日常工作無法陪伴,祖輩在老家,無法照料小朋友。小朋友剛來時怕生且不愿交流,表現時常充滿尖銳的抵觸,經過與其父的交流和志愿者的引導,兩周后開朗很多,日常活動表現積極,父親也每天親自來社區活動場地接孩子,給胡天天小朋友很大的改觀。
韋君君(化名):男,6歲,即將進入小學,喪父,母親希望有機會帶孩子改嫁,奶奶希望保存家族人丁,因此母親和奶奶爭搶撫養權,孩子時常在老家和無錫奔波,在老家有祖輩的照顧但沒有城市的教育和醫療,也沒有足夠優秀環境;在大城市會面臨缺乏母親照顧的現狀,因此奶奶和母親爭執不下,因此君君比較孤獨,沒有長時間定居所以沒有特定的朋友,加上本人在智力表現也不是很優秀,所以不是很容易融入大家。在和母親以及奶奶交流后,加上兩周的關照,小朋友明顯開朗和很多,目前也在通過社區和區政府的幫助,聯系幫助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
王楠(化名):15歲,初中畢業,父母在無錫市梁溪區五愛市場的菜場擺攤賣烙餅和豆腐腦等,她在老家的寄宿學校讀初中,暑假來幫助父母的攤,原計劃初中結束后輟學打工,為小學四年級的弟弟承擔經紀壓力,經過社工邀請參加社區的流動兒童活動,自身情況被志愿者熟知,經過與婦聯的交流和求助,加上與父母的溝通,改善了她悲觀的念頭,并且考慮家庭情況,安排她上了某高中,作為女籃體育生,在享受教育補助和困難生補助的條件下使其父母同意上高中,將來可以獲得高中學歷,更可以作為體育特長生參加高校特招,有機會讀大學。
參考文獻
[1] 鄭杭生.中國社會管理和社區治理的新特點新趨勢——從社會學視角看地方經驗的持續貢獻[J].廣州公共管理評論,2013(09):03.
[2]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國務院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辦公室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中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數據[R].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施建喆(1997- ),男,河北保定人,江南大學物聯網工程學院學生,“春天里”遠山雷鋒志愿團隊負責人。
*通訊作者:杜磊(1989- ),男,山東高密人,江南大學物聯網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學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