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桂萍
摘要:興趣是學生在學習中最好的老師,在課堂教學中也是如此。在眾多的教育環節當中,課程導入是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非常關鍵的環節。導入并沒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教師站在多元化的角度上不斷的豐富和創新,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帶給學生體驗感和新鮮感,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積極。因此,在當前的歷史教學當中,教師也應該不斷地加強導入的設計,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當中變得更加自然,達到最佳的課程效果?;诖耍疚膶⒁源藶樵掝}進行研究,希望對相關工作的展開發揮出借鑒價值。
關鍵詞:歷史教學 課堂導入策略 應用研究
與其他學科相比較,歷史學科有著比較強的獨特性,時間跨度上是比較大的,涉及的地域也比較廣泛,涵蓋內容較多,導致學生在歷史學習的過程當中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假如教師無法在導入環節當中運用恰當的方法,就會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一定的距離感,很難真正地達到理想當中的課程效果,學生無法激發思維和智慧的火花。因此,教師一定要轉變原本的現狀,真正的追求課程導入環節的優化,讓學生在這一過程當中更好的探究歷史,生成思維和智慧。
一、歷史教學中課堂導入的設計原則
(一)以新課標為導向
在現代教育實際開展的過程當中,新課標為教學的開展提供了正確的導向,就仿佛是教學中的指揮棒,是最終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達到的一個目的[1]。所以,在進行課程導入的過程當中,教師也應該更好的將新課標作為導向,不要出現背離的情況,假如這樣,課程的導入就無法展現內涵和價值,讓導入只是停滯在表面形式上,比較牽強附會,這是教師在課程當中應該避免的一個情況。
(二)結合學生認知水平
課程導入的開展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調整好學習狀態,不斷地增強課堂的吸引力,讓學生便于知識的吸收和接受[2]。所以,在課程導入的過程當中,教師也應該結合學生現階段的認知水平和特點,選取一些學生理解和感興趣的內容,這樣就能夠更好的展現導入的意義,讓學生在課程學習的過程當中也獲取到成就和成功體驗,讓學生能夠有更多創建成功的機會,與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水平更好的相契合。
(三)從教學實際出發
魏書生這一教育學者曾經說過,教師在課程教學的開展過程當中,應該逐漸的形成屬于自己的教學風格,應該將自己的長處發揮的淋漓盡致,不管是在板書還是在講授的過程當中,都應該讓學生積極參與,并與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和溝通,讓學生闡述自己的見解和分析。所以,在課程導入的過程當中,教師也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對導入的策略來進行相應的調整,這樣可以更好的保障導入是適用的,優化課程導入,讓導入的效果變得更佳。
二、歷史教學中課堂導入的現狀分析
人們常常說,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3]。在教學中,開端則是指課堂導入這一環節,是教師在課程中必須要關注的。這樣才能夠為后續的教學起到一個鋪墊的作用,達到理想當中的教學開展效果。所以,在現階段的歷史教學當中,教師的導入一定要是生動和精彩的,這樣才能夠讓學生不斷地展現自己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的學習注意力變得更加集中,找尋到正確的學習目的和方向。但是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上看,由于受到高考所帶來的影響和壓力,再加上課時安排比較緊張,導致教師在開展導入環節的過程當中嚴重的缺少重視程度,容易對導入產生一種忽視和漠視的態度,就只是為了抓緊教學,為了更好的省時間時常采取直接進行知識講解的行為。這樣很難讓學生調整好自己的學習心態和狀態,也無法讓學生的專注力得到集中。這樣學生在學習效率和質量上也是明顯偏低的,很難真正的促使教學的開展,需要教師不斷的進行完善和優化。
三、歷史教學中課堂導入的對策研究
(一)實行圖片導入,優化導入策略
圖片導入方法更加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4]。所以,在課程開展的過程當中,教師可以加強電教手段的運用,將教材當中包含的知識變成活潑和生動的畫面。這樣的課程導入是比較有趣和生動的,也是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和集中專注力的。在這一過程當中,教師應該進行合理的選擇,由于圖片種類比較多,包含文物、丹青、地圖等等,可以對歷史人物以及事件進行展現,教師應該進行精心的選取,讓學生的視覺感染力變得更強,達到理想當中的課程效果。例如,在講解“文藝復興”相關內容的過程當中,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展現名畫——《西斯廷圣母》這一名畫;再在同一界面上展現出中世紀當中的相關的圣母繪圖,讓學生對圖片進行比較,圖片當中描繪的人物有著怎樣的不同呢?使得學生逐漸的探究出前者能夠展現母性的健美和溫柔,更好的體現人文思想,讓學生在后續的課程當中對人文思想更好的進行探究,使學生獨立性的解決問題,更好的進行課程導入。
(二)加強情境導入,優化導入策略
情景的創設是課程教學當中必要的一個手段,在課程導入當中也是如此。通過情景式的導入能帶給學生一種入情入理的感覺,便于學生在實際的情景當中更好的進行知識的探究。所以,在課程開展的過程當中,教師也應該使得情境導入不斷的加強。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的感觸變得更深,更好的走進歷史的世界。例如,在講解“抗日戰爭”一課的過程當中,在課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松花江上》等相關歌曲,通過這樣滿腔悲憤、如泣如訴的音符能夠讓學生更好的體會到當時的心情,便于增強課堂的感染力。這樣學生在導入的帶領下就會更好地回到那段屈辱的歷史當中。教師也可以進行適當的提問:“這首歌在呈現的過程當中是對哪一事變進行反應?”讓學生不斷地進行后續的探究。這樣可以讓學生在情感和思想更好的產生共鳴,在導入中生成更多的藝術效果。
(三)注重懸念導入,優化導入策略
懸念導入也是教師在課程導入當中可以有效利用的一種方式,這樣可以讓學生生成更多的好奇心,促使學生對歷史更好的探究和探索,是教師有效的一個選擇。所以,在課程開展的過程當中,教師也可以不斷地為學生設置相應的懸念,讓學生真正的生成思維,碰撞出更多思維的火花。例如,在講解“太平天國運動”相關內容的過程當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導入語的設計來加強懸念設計,達到理想當中的課程導入效果。如:“從一八五一年左右,太平天國運動在爆發后得到了發展和壯大,五六年東征勝利,達到軍事上的全盛時期,這時內部集團領導卻產生了一件事情,使得形勢變得急轉直下,并成為導致滅亡的一個主要原因,在這之間究竟發生了怎樣的事情呢?”讓學生不斷的進行思考,借助這樣的方式來加強課程的導入,讓學生產生更多的懸念和疑問。
(四)優化復習導入,優化導入策略
人們常常說溫故而知新,歷史教學是初中歷史教學的一個延伸和更高層次的探究。所以,課程開展的過程當中,教師也應該重新梳理知識體系,注重知識間的銜接,更加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鞏固,為學生后續性的學習也能夠起到一個鋪墊的作用。所以,在課程開展過程當中,教師可以運用復習導入法,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導入的效果達到最佳。例如,在講解“蘇聯經濟”方面的改革時,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先對斯大林相關體系的構建來進行復習,讓學生對斯大林體制方面的利弊來進行探究,讓學生清晰地認識到體制為蘇聯留有的痼疾,讓學生思考蘇聯最終能何去何從呢?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將知識有效地銜接在一起,讓課程導入變得更加自然和有效,達到最佳的課程開展效果。
(五)生成生活導入,優化導入策略
歷史知識和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是比較密切的。在歷史學習過程當中,很多學生在思想和認知上都出現了偏差,認為歷史和實際生活相差甚遠,所以比較無關。這樣就會導致學生逐漸的喪失興趣,無法真正的意識到歷史課程和知識的價值所在。所以,在教學當中,教師也可以貼合現實生活來開展導入,讓學生的學習心情變得更加愉悅和生動。例如,在講解課程的過程當中,教師可以將歷史和生活進行結合。如,讓學生將生活巨變和經濟騰飛有效的結合在一起,讓學生談一談自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在生活、工作方面的種種變化等等。這樣可以讓學生在課程的過程當中減少距離感,生成歸屬感,讓學生更好的進行歷史知識的探究,達到最佳的課程導入效果。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歷史教學當中,課程導入的策略和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是可以結合實際的教學和學生的現狀來進行選擇的。這樣可以讓導入變得更加恰當和有效。因此,在這一過程當中,教師可以選擇實行圖片導入、加強情景導入、注重懸念導入、優化復習導入、生成生活導入等等諸多方式,讓導入策略變得更加優化,真正的開展好導入這一環節,達到理想當中的課堂導入效果。
參考文獻:
[1]曹曦予.歷史課程對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研究[J].教書育人,2020,(07):45.
[2]楊漢章.選課走班下的歷史教材“二次開發”策略研究——以人民版歷史教材為例[J].教書育人,2020,(07):48-49.
[3]牟永良.歷史教學中常見的史料運用問題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20,(09):358-359.
[4]陳發金.探析歷史課堂教學改革與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J].名師在線,2020,(06):19-20.
(作者單位:山東省鄒平市長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