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世菊
摘? 要:“互聯網+”視域下,各類媒體工具衍生速度加快,近年來已逐步推廣至農村小學教育領域。依托于素質教育背景,農村地區現存的教育資源不足等問題逐漸顯露,媒體工具所特有的信息海量性、應用便捷性在農村教育中優勢明顯,如何利用媒體資源革新農村小學教育方式便成為一項重點課題。該文結合弄媒體工具對于農村小學教育的推動作用,提出相應的改革應用路徑,旨在為后期農村教育質量的提升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媒體工具? 農村小學? 教育方式
中圖分類號:G6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02(c)-0128-02
目前,國家針對農村基礎教育問題投以高度關注,教育基建力度也不斷攀升,但城鄉教育質量客觀差異仍明顯存在,需要借助于有效手段完成教育方式的根本革新,由根源上形成扶持作用[1]。長期以來,農村地區的教育發展受資源不足、條件滯后等因素的桎梏,所采用的教育方式也與城市地區有較大差異,媒體工具的涌現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這一格局。因此,如何最大化地利用媒體工具優勢,已成為農村教育方式改革落實成效的決定因素。
1? 媒體工具在農村小學教育方式中的創新推動作用
(1)可推動農村地區教學觀念的轉變。
在當下農村的教學環境存在著以下缺陷:第一,師資基礎略顯單薄,教師進入教學崗位后,難以獲得進修的機會來提高綜合水平,導致農村的教學形成了惡性循環;第二,教學資源存在著嚴重不足現象,難以促進教學模式的創新及發展。在相關的調研中我們發現這樣一個情況:在鄉村,教師進行教育理念的交流主要是通過聽公開課,并針對教學的內容進行評課與分析,以此推動教育教學水平提升[2]。這一方法在即時性方面仍存在較為明顯的短板。而借助于媒體工具,在進行教育理念革新過程中,教師便可利用各種資源,例如,互聯網課件等,通過各種課堂實錄、說課點評功能的應用,能夠有效幫助教師創設更為先進的進修環境,使教師在自我提升的過程中完成教學觀念的革新,從而推動農村地區整體教學質量重構。
(2)可推動農村地區教學手段的革新。
基于新時代視域,我們對人才素養的需求偏向于創新性及實踐性,因而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打好學生的理論基礎并培養其深厚的實踐能力是教學手段革新下教學目標的重點[3]。在這樣的背景下,所采用的教學手段、工具必須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及社會技術發展與趨勢,以應對不斷增長的教學需求。媒體工具作為集現代化技術于一體的時代產物,能夠充分地調動學生的感官意識,吸引學生的興趣,生動地呈現出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潛移默化地接受知識的熏陶,使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完成課堂地位的無形轉換。如在英語這一科目的教學中,農村地區教學工具的缺乏使學生只能依據教師的步驟進行學習,加上鄉村教師的發音準確度參差不齊,口語水平較低,在雙重負向影響下,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也容易隨之下滑。媒體工具的涌現正好為這一弊端的存在提供了改進契機,教師可通過借助音頻、視頻等媒體功能來解決教學手段滯后的問題,學生可通過跟隨音頻中朗讀者的地道發音,來達到增強語感、掌握正確發音方法的目的。
(3)可豐富農村地區教學內容的色彩。
多媒體教學資源能夠改善鄉村小學教育上的不足,通過豐富學生的知識獲取渠道,來突破農村地區與城市地區之間的資源壁壘,同時為教學內容的設置帶來更多色彩[4]。媒體工作中可儲存大量的有用課堂教學資源,教師可以利用這些資料進行教學設計,優化教學內容,增添教學的趣味性。同時,簡便的媒體設備操作能夠使教師減少備課搜集資料的時間,高效地完成課前準備,進而集中精力去進行更重要的教學任務。另外,利用視頻資源可以使課堂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通過極具張力的動態畫面,能夠向學生展示精彩的知識獲取程序,也使學生更易感知外部環境。
2? 媒體工具在農村小學教學方式中的改革應用路徑
(1)融入情景元素,拓寬信息呈現空間。
為提升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興趣,拓寬教育信息呈現空間,教師可借助媒體工具,將情景元素融入于課堂教學當中。首先,在媒體媒介的引入作用下,教師可以此為切入點,結合課堂教學任務,搜集相關情景影響,利用媒體工具在課堂進行播放,利用動態的影像信息和聲音信息,實現教學信息多形式呈現,使導入課件能夠以精彩的畫面抓住學生的眼球,引發學生進行深層次思考。例如,在語文教學課堂當中,教師可根據課文內容的描述,為學生播放相關場景動畫,使學生更為直觀地理解文字描述,深化內容認知,同時被豐富的視覺色彩激起參與課堂的興趣,主動代入到所學內容中來。媒體工具視域下,信息呈現的形式趨于豐富,能夠供人解讀、延伸的空間也更為廣闊,教師所應做出的改革舉措便在于如何靈活這一信息呈現效果,給學生以更為寬闊的思維發展空間,最終達到優化教育質量的目的。
(2)轉抽象為具象,豐富課堂教學體驗。
在教學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內容難以利用傳統的教學方法簡潔輸出,或存在知識點過于抽象等問題。針對這類內容,教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進行呈現,通過媒體工具中視聽結合的功能,以客觀的形態對主觀的思維進行表述,化“抽象”為“具體”,化“深”為“淺”,以“淺”帶“深”進行傳授,降低知識難度,使學生更易吸收及消化。例如,在數學課堂教學當中,面對各種抽象的知識點,學生容易陷入思維混亂狀態,教師便可利用媒體工具設計與知識點相關的思維導圖,并利用多媒體設備使其以動態模式呈現于課堂之上。思維導圖具有明確性、直觀性特點,能夠幫助學生有效梳理各項知識點,使其呈有序分布、排列狀態,在數學科目教學當中效能明顯。在這類豐富且清晰的教學體驗中,教師的職業技能也能夠得到更為有效的訓練與發揮,從而對后續教育工作的開展形成助力。
(3)巧設媒體課件,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教師在進行媒體課件設計時,要注意把握好插入視頻等資源的度,過多則會使學生的精力放在觀看精彩的畫面上,偏離應掌握知識的教學目標;過少則不易發揮媒體工具優勢,難以達成預期效應。首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角色,學會與學生進行探究,在做好“預設”的基礎上,巧妙地利用媒體課件擴大學生的自主探究空間,使學生在掌握知識點的基礎上獲得“預設”之外的思維發展訓練。教師可在課件制作基礎上,適當穿插各類引導性問題,用于啟發學生探究,為學生提供多元且明確的思維路線,基于現有知識點展開深度探索,在鞏固學習基礎的前提下實現邏輯脈絡的搭建。例如,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分別于每個模塊各設計一套多媒體課件,再結合模塊主題,分別于每個章節提出啟發性問題,包括模塊主題概括、延伸話題討論及內容邏輯分析等,學生完成模塊學習后,根據自身理解,嘗試對問題做出解答,最后由教師進行評分糾錯。基于導向性教學方式,學生既能夠在媒體工具優勢作用下獲得更大思考空間,又能夠不過分依賴媒體工具的帶動作用,有助于“預設”目標的達成。
3? 結語
綜上所述,媒體工具支持下的農村小學教育課堂面臨著全新的發展契機,亟需在今后的農村教育改革進程中作為重點項目完成進一步推進。同時,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把握媒體工具的優勢點,立足于學生實際需求,使教育手段能夠契合學生年齡特點,在優化教學質量的基礎上給予學生更豐富的學習體驗。
參考文獻
[1] 金晨哲,楊蕾.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互聯網+教育興農”模式探索[J].智庫時代,2019(41):5,13.
[2] 黎平輝,蔡迎旗.從同一到融合:論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學前教育發展價值主體的價值取向[J].當代教育論壇,2019(3):64-73.
[3] 饒愛京,萬昆,任友群.優質均衡視角下縣域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策略[J].中國電化教育,2019(8):37-43.
[4] 張余泓.多媒體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