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的軟實力正在逐漸走上國際舞臺,作為一國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全球一體化的時代大背景下,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長達五千年,源遠流長,優秀燦爛的中華文化同樣是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此外,習總書記也曾多次發表重要講話,中華傳統文化需要我們傳承與弘揚下去,指明了在新形勢下增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方向。作者通過多年來對小學語文教學的經驗以及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熱忱與了解,探究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方法與中華傳統文化的成功結合。特別是通過教學提高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讓孩子們獲取中華文化的豐厚養料,積淀文化素養,提高人文修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傳統文化;基因
中華傳統文化不僅僅是我國民族文化的寶藏,更是繼續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強勁動力。這不止表達著傳承不息的民族氣節與精神,同樣也為中國兒童的精神世界構建了一個美妙的仙境。最近,因為高等教育的壓力和外來文化的影響,小學教育卻常常忽視了同學們的傳統文化教育,在塑造孩子們的精神家園時,傳統文化能夠起到很強的作用。
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會議再次強調,當前我國應對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習近平總書記也曾多次發表重要講話,中華傳統文化需要我們傳承與弘揚下去,指明了在新形勢下增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方向。
因此,通過哪些途徑將學生們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吸引他們接觸到中華文化的瑰麗,學習和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的豐厚養料?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覺得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來開展我們的語文教學工作。
一、 通過研修經典著作,牢固樹立學生的語言文字基礎
按照教育部新課標要求,小學語文教學就需要打牢學生語文基本素養的基礎,從而對他們將來的學習發展有幫助。首先,語言文字作為承載中華傳統文化的符號,是學生們汲取知識的基礎。因此,在孩子們學習傳統文化之前,必須要將語言文字基礎打牢,從而能夠更好地領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對此,作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教學工作來加強對孩子們語言文字基礎的培養:首先,要教會學生讀準字音。在歷史的長河之中,由于種種原因以及漢字的不斷演化,在古文或者是現代文學中存在生僻字的現象,可以教導學生們擺脫畏難情緒,通過查閱字典、詞典等方式將字音讀準。另外,就是要增加識字量。因為在一些文學經典著作中,存在通假字以及古今異義的情況,所以學生們必須弄清楚其古今意思的差別,才能更好地將古文翻譯成現代白話文。再次是培養學生快速閱讀的能力。俗話說“熟能生巧”,不斷的閱讀與積累能夠讓孩子們提高自身閱讀能力與認識古文的熟練度。
二、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展示漢字的奇妙風采
漢字的演化由來已久,從象形文字、篆文等一直到當今社會的簡體漢字,無不展示出中華民族的智慧。在日常教學中,可以采取一些獎勵方式開展猜字謎活動,讓孩子們自己搜集或編寫,并且相互交流的方式互換字謎。漢字閃爍著智慧的光芒,通過組合法、象形法和意會法等三種猜字謎的方法給學生出題。其中,組合法是指根據字謎的意思,將漢字的偏旁部首以及筆畫作加減,從而形成一個字。比如:“一口咬掉牛尾巴”,字謎中巧妙的將“口”字替換成了牛的下半部分那一豎,也就是“告”。其次,另一種方法稱之為象形法,是指將漢字筆畫指代其他事物,這種方法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們的記憶,并且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聯想力。最后,還有一種方法叫做意會法,該方法是指通過謎面去聯想。通過上述三種方法的字謎游戲,能夠充分調動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不僅對偏旁部首的認知有了加強,并且在快樂中學習往往能事半功倍。
漢字在千年的演化中也形成了諧音字這一有趣現象。其具體表現形式多樣,比如古詩詞、歇后語、對聯等傳統文學或語言形式,老師在工作中鼓勵學生合理運用工具書或者通過網絡查詢等方式搜集這方面的信息。但是要讓學生明白搜集的是諧音歇后語,如“孔夫子搬家——凈是輸(書)”而有些喻意性歇后語。與猜字謎相似,同樣可以采取自己搜集相互交流的方式,在班級內部展開共享資源。
三、 教學須因材施教,選取適當優秀經典古文
從古至今的文學大家們的文章,固然值得我們后人為之研讀和傳頌,但是在小學語文的實際教學之中,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到所要學習的古文與小學階段孩子們的水平是否能夠相匹配。如果選取文章難度過大,非但起不到學習知識的效果,反而可能會引起孩子們的厭學情緒。因此,在選取經典讀物時,我們應當選擇既能夠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又能夠教授他們做人道理以及正能量的文章。并根據學生年齡的差異安排誦讀內容:如:一年級學習《三字經》;二年級學習《百家姓》;三年級學習《千字文》;四年級學《論語》;五年級學《老子》;六年級學《逍遙游》,并且每年給予孩子們一定數量的古詩詞積累。
四、 教育形式應當更加多樣化,調動學生積極性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必要針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多種形式的教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可以采用游戲、教科書、民謠、知識競賽和其他傳統中國文化的教育形式。讓孩子們在游戲中學習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并沉浸在游戲中的優秀傳統中國文化的本質中。同時,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教育應與中國的傳統節日相結合。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節日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每一個節日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每個故事都反映了人們自古以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此為載體,收集與這些傳統節日有關的詩歌和故事,讓學生閱讀和理解,對于促進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是非常有效的。
五、 緊跟時代脈搏,利用現代化教學工具
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難以理解的詞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當前的技術,將漢學的內容轉化為短片或兒童最喜歡的動畫,運用現代教育媒體充分調動兒童的感官參與學習。這樣,可以培養孩子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提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效果。中國當代音樂家顧劍芬運用她的專業知識,以音樂的形式詮釋中國傳統研究的經典,并以真誠的方式再現古代詩歌和散文的韻律之美。它不僅稀釋了讀書詩的沉悶度,而且還增加了語言和文字的美感。這是對現代媒介的利用,為古典漢學的一種創新。
六、 立足于語文課堂教學
(一)營造課堂教學場景和傳統文化氛圍
1. 視覺場景:在教室走廊和墻壁上張貼名言、書畫作品,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
2. 語言場景:引用相關典故,運用詩意動人的語言,為教學文本打下基礎,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和興趣。
3. 聽覺場景:根據文字選擇播放適當的音樂,或熱情或柔和的音樂,這有利于漢語語言和文學的美化。
4. 視頻場景:利用多媒體制作相關的視頻資料,使學生能夠生動地感受到中國文化藝術的精彩。
(二)牢牢把握語文課堂教學的精髓
1. 導入新穎
一個好的開始就完成了一半。在教學中,我非常注意導入的方式,例如在教授《我多想去看看》這篇文章時,我也讓孩子們重新觀看了2019年國慶閱兵式上的升國旗視頻,同學們無不心潮澎湃、豪邁不已。就在這時,我向學生們提問:“大家看到這段視頻都可以談談自己的感想”“想不想去天安門看看升國旗?”等問題。并且告訴他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文章就是講述了一個山區孩子想要看看什么,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他的精神世界”。聽我這段充滿趣味性的指導語言,學生們不由自主地打開了本書的手。
2. 引讀多變
中國是一個擁有豐富詩歌和文學創作的大國。古代詩詞和散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古代詩詞和散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們認真鑒賞和品味。在我們的小學教科書中,有許多流傳千年的千古絕句,老師應當引導孩子們反復閱讀,發揮想象,從根本處讓他們領會詩歌古文的精華和真實含義。學習詩歌的最好的方法是通讀詩歌。例如李白的《靜夜思》用現代漢語表示出來就是,抬頭看看月亮,后來垂頭想家,意思沒有改變,意境被破壞了。只有掌握閱讀的節奏和韻律,才能體會到詩歌的美。在教學中,教師應借助語言,音樂和圖畫的想象力來激起學生的學習心理,不斷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采用不同的閱讀形式,讀出韻味,讀出節奏,讀出情緒。
3. 思考方式多樣化
老師需要引導學生提出自己對古文的理解,表達自己的觀點,讓不同的聲音在課堂上出現,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體驗勤勞善良的古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從而體會到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深厚之美。
如何弘揚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激發同學們的愛國情懷,尤其是在漢語教學中更好地向學生傳播傳統文化,這是每一個語言教育者應該并且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作為一名中文老師,優良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植根于學生的內心深處,使他們能夠真正從優良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營養,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提高人文精神、綜合素質,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參考文獻:
[1]王梅英.淺談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
[2]萬利利.在小學語文綜合性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淺談[J].好家長,2015(4).
[3]管敏.以“仁義禮智信”為例淺析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J].新課程,2015(2).
[4]張萍.趣味導向有機融入:淺談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5(10).
作者簡介:楊子俠,小學一級教師,安徽省阜陽市,阜陽開發區潁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