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在平時學習的過程當中,通過長期的積累與沉淀形成了寶貴的數學素養。因此,教師就應當在實際教學當中,將數學核心素養培養滲透進去。而在數學課堂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適當改變教學的方式,并及時創新教學的手段,與實際教學相結合,引導激勵學生從實際生活當中探求數學知識,從中體會到學習數學知識的趣味,真正使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得到提升。在核心素養指導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創新實踐成為教育工作者課題研究的重要內容。發展數學核心素養對于學生理解數學學科的文化價值,發展數學學科的思想方法,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學的美學價值等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目前在小學數學課堂設計中,核心素養的培養存在諸多問題,因此,本文則從目標構建、情景創設、內容整合、過程設計、技術應用等角度出發,對小學數學核心素養下的課堂創新實踐路徑進行探究。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數學;課堂創新;實踐策略
一、 引言
隨著《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推出,我國基礎教育的改革也進入了新的階段。跟隨著信息化大數據時代的腳步,我們的社會不斷涌現著新的挑戰及機遇。而在,小學數學教學的實踐及核心素養的這一問題當中,我們更要提倡培養新的教師隊伍、使用新穎的教學方法及改革傳統的教學理念等,要注重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如:學生的數學思維、學生對數學核心素養的概念及學生對數學思維的運用等。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它是基于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對學生的綜合培養,這無論是對于學生的當前發展還是未來融入社會都具有重要意義。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越來越多的學者也開始了對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研究。其中馬云鵬教授在課題研究中,將數學核心素養闡述為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等十個方面。但是,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來看,核心素養的滲透依然存在諸多問題,教師重知識輕素養,重講解輕學習,重統一教學輕個性化培養,重結果輕過程等現象普遍存在。因此,如何結合核心素養的基本要求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進行創新實踐則成為當前教學研究的重要問題。基于此,筆者就結合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對核心素養的滲透提出幾點建議。
二、 優化教學目標制定,凸顯核心素養要求
在課程教學實踐中,核心素養是教學目標的集中體現,是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逐漸完成的。在小學數學課堂創新實踐中,教師應著重強調目標內容與核心素養的內涵、價值、水平之間的關系,并根據具體的數學學習任務,探究核心素養滲透的關鍵點,分析教學目標融入教學內容與教學過程的途徑與載體,確保核心素養能夠在教學目標的引導下有效落實。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倍的認識”的教學設計中,有些教師根據新課程標準,將教學目標闡述為:建立“倍”的概念,理解數量之間的比較關系。這樣的目標設計缺乏對學生學情的基本考量,內容陳述機械、空洞,缺乏對學生學習行為的設計,片面強調目標的統一性,忽視了學生的差異性,主要關注學生數學知識的學習,缺乏素養的內涵。針對此,在核心素養理念指導下,教師在備課階段,調整教學理念,優化教學目標設計:在操作中經歷建立“倍”的概念的過程,體會數量之間的新的比較關系;利用“形”的直觀,初步建立“倍”的表象,發展畫圖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在多次對比變化中感受數學的魅力。這樣的目標設計則兼顧了學生主體的發展需求,將素養融入學生的課堂學習中來。
三、 注重課堂情境創設,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情境的創設是引導學生意義建構的重要途徑,也是引入問題,啟發學生深入思考,促使學生經歷意義建構過程的主要方法。在小學數學課堂創新實踐設計中,教師應注重情境創設,采用多種方法引入問題,促使學生在獨立思考與互動交流中發展核心素養。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下冊“位置與方向(一)”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在“設疑導入”環節首先出示情境圖(小A面向圖書館),教師用語言對圖片加以描述,以完善情境創設:早晨,小A來到學校鍛煉身體,你能根據生活經驗用前、后、左、右介紹一下學校的圖書館、教學樓、體育館、大門分別在小A的什么方位嗎?在學生完成回答后,教師繼續出示小A面向體育館的圖片,并要求學生繼續用前、后、左、右介紹學校的圖書館、教學樓、體育館、大門分別在小A的什么方位。對比兩次變化,教師啟發學生思考用什么樣的方法能夠更加準確地描述這四個建筑物的位置與方向,以及各自與小A所站位置的關系,以引出本節課主題。這樣的教學設計充滿生活氣息,讓學生在生活背景下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也提高了問題探究效果。
四、 整合課堂教學內容,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應該連續性地融入教學實踐中來,并呈現對學生的階段性培養。在小學數學教學指導中,教師應注重對課堂教學內容的整合與設計,不僅要注重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還應注重新舊知識間的關聯性,促使學生在類比、推理的過程中提升思維品質,提升數學核心素養。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級上冊“三位數乘兩位數”的教學設計,教師在分析學情的過程中確定大部分學生已經掌握三位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基本算法,而在基礎上滲透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算理和算法會大大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在課堂構建中,教師則從導入階段,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引導學生復習三位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知識,并分析其中的算理與算法,進而引出三位數乘兩位數,要求學生通過類比分析獨立完成題目,并結合學生的計算結果進行針對性指導。這樣的教學設計體現了核心素養培養的連續性,對于學生構建數學知識體系,深化知識理解與方法掌握,發展核心素養都是十分重要的。
五、 重視課堂教學過程,促進學生自主探究
在傳統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常常將側重點放在“教”上,通過灌輸與講解與學生形成互動,并落實教學培養目標。但是,在核心素養培養下,教師不僅要重視“教”,更要重視“學”,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促使學生在閱讀思考,獨立運算,動手操作,合作互動等環節融入教學過程中來,以實現核心素養的發展。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級下冊“圖形的運動(二)”的教學設計,教師為促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進一步認識軸對稱圖形及其對稱軸,體會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和性質,利用方格圖出示例題,要求學生借助方格圖,根據對稱軸補全軸對稱圖形,借助方格圖畫出平移后的圖形。這樣的教學設計為學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充足的空間,讓學生體現了動手操作中學習數學的過程,對于學生空間觀念、幾何直觀等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六、 引導學生提煉數學問題,增強學生核心素養
我們所熟悉的現實生活背景及日常生活當中都可以看到數學的身影,教師來引導學生去提煉相關數學問題的過程,可以非常有效的展現出學習數學知識的價值所在。平時創造出具有探究欲望及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情景,可以有效的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及發現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新課改當中強調了,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及和諧輕松的課堂氛圍可以實現,學生對于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給學生能夠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情感,使學生更加全身心投入、積極主動地學習,從而使學生學得深刻、學得主動、學得愉快、學得有趣等。比如:在教學圓形、三角形的面積計算的時候,發現了學生在完成的課后作業中錯誤的地方比較多,經過研究發現所犯錯誤主要集中在求周長與求面積當中,兩種不同的答案意義比較混淆,在運用面積及周長的計算公式比較混亂,還有的學生計算錯誤,單位錯誤等。因為學生錯誤的覆蓋面比較大,并且所存在的錯誤各不相同。所以,在上練習課的過程中,將以往的評講改錯方式做出了一些改變。通過學生將題目逐字逐句地大聲朗讀出來,防止學生因為錯誤理解題意而做出錯誤的答案。然后將一些典型的錯誤情況列舉出來,通過學生的自我評價使學生將正確的做法展示出來,最后引導學生將所做錯題中錯誤原因找到,并學生自主思考:“這道題錯在哪里?因為什么犯的錯誤?”通過這種反思的方式,教師組織同桌之間相互交流,最后做出更正。這種反思及評價的過程,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解決問題的經驗及對于問題的理解。
七、 重視信息技術應用,優化課堂教學空間
在現代教育教學環境下,信息技術是課堂創新實踐的重要輔助手段。在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培養過程中,合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不僅能夠充實課堂教學資源,還能夠延伸課堂教學空間,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以及人機互動提供良好的平臺,進而優化教與學的關系,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小數乘法”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在課前準備中,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制作了微課,并將微課資源上傳教學平臺,以供學生自主學習。在微課的啟發下,學生不僅能夠初步掌握小數乘整數的一般方法,更能夠經歷將小數乘整數轉化為整數乘整數的過程,實現對計算方法學習的自主探究,同時結合微課中的任務安排,深入生活,理解小數知識的應用,而這對于學生運算能力、應用意識的培養十分重要。
八、 結語
在小學數學的實際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引導學生去培養解決問題及應用意識等能力,可以有效的使學生掌握數學核心思想。不僅能夠使學生掌握技能和數學知識,體會到數學應用的價值,還能夠使學生進一步提升推理能力、思維能力及問題的思考,從而實現了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創新實踐應該從多角度進行落實,即優化教學目標制定,凸顯核心素養要求;注重課堂情境創設,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整合課堂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合作互動;重視課堂教學過程,促進學生自主探究;重視信息技術應用,優化課堂教學空間,這樣才能循序漸進地轉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發展數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高小娣.為思維素養而學:核心素養導向下的課堂教學實踐轉型[J].江西教育,2018(14):30-33.
[2]胡琴芬.核心常相伴課堂再升華:小學數學核心素養下的課堂創新實踐構建[J].名師在線,2018(8):59-60.
作者簡介:沙曉梅,甘肅省臨夏市,甘肅省臨夏市八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