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語文教學是以課文閱讀為主的,并且小學處在一個特殊階段,即學習的知識由原來的圖畫、音像轉為枯燥的書本文字。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并不強,所以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教師需要改變調整其教學思路,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語文知識。本文就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做出了一些探究。
關鍵詞:思維導圖;小學語文;創新教學
一、 引言
現代社會是在不斷超前發展的,知識教育也在不斷地進行自我更新。傳統的教學方式都是以老師教、學生聽為主,但這種方式已經滿足不了當今時代對教育行業提出的標準,所以必須要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方式的創新。思維導圖是近年提出的熱詞,本文就對這一名詞進行詳細分析,并說明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二、 思維導圖的概述
(一)基本含義
思維導圖是近幾年來的一個熱詞,它的別名是腦圖,但是這一名詞存在的時間并不短暫,因為在二十世紀中后期這一新理念就被提出來了。思維導圖是一種放射性思維的具體表達,它可以作為一種組織知識的思維工具。思維導圖的形式有很多種,但是通常情況下都是以核心內容作為中心,向著枝節知識進行連接,從形勢上來看,就像人的神經元結構。它的提出使得對知識的整理又有了一種新思路,所以說思維導圖的里程碑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二)基本畫法
在了解到思維導圖的重要性之后,最關鍵的一步就是學會如何進行思維導圖的制作。首先,我們需要明確自己的核心知識,為什么以這個核心為中心點向外進行延伸,因為需要使之呈現一種自然的分支狀結構。進行繪制時,可以采用手工繪制或者借助電腦繪制兩種方式,本文更側重于講述如何通過自己的手工能力來進行思維導圖的繪制。
三、 思維導圖的優勢
首先,思維導圖的繪制是一個簡單的過程,這對于小學生而言是一項比較容易完成的工作,接受的程度也比較大。并且在小學階段,與枯燥單調的文字相比小學生更喜歡用圖畫的方式來理解知識,并且在手繪過程中,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能力,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思維導圖的優越性。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小學生的動手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教師不要對小學生的要求過高,學生通過這個圖解能夠很好地理解知識。在小學階段以前,學生都是通過一種形象思維的邏輯方式進行知識的了解,例如通過圖片、音樂等。但是進入小學階段之后,這種思考問題的方式已經不適應當前階段的課本知識,所以要轉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的認知階段。但是這個過渡過程的轉變是具有一定難度的,教師如果想要幫助學生順利地完成這個過渡,那么就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思維導圖,理清他們的文章結構脈絡。小學語文的教學通常是以大量的文字為主的,小學生的精力有限,在枯燥單調的文字下極易走神,注意力不集中,但是如果能夠將文本內容濃縮為一個思維導圖,讓學生去自主探尋文章大意,自主制作思維導圖,那么就會讓整個學習過程變得生動有趣。并且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的大腦會被充分調動起來,對于思維能力和概括能力的增強都有一定的促進意義。
四、 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當中的重要性
(一)塑造學生抽象性思維
由于當前小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缺少實際性的生活經驗,所以將生活與知識進行結合,很難提升結合的融洽度,所以教師要利用思維導圖的教學模式,方便學生的知識理解和探索,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導圖應用能力,提高學生在思維導圖應用探索當中的活動積極性。教師也可以在思維導圖實踐活動當中,利用線條和符號圖形的形式來進行教育的組合,將復雜的知識體系進行系統化的結合,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投入意識。教師也可以通過思維導圖清晰地尋找出文章的重點性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對于文章內容進行靈活性的記憶,有效地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豐富學生的布局和結構,完善學生對知識的理性認知和探究積極性。
(二)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教師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利用思維導圖的教育形式與語文知識進行有效的結合,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認知能力。通過逐步引導學生學會自我約束和自我探索,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和綜合探究能力。教師也可以樹立科學的教學目標,及時調節教學策略,使教學內容和抽象化的教學思維能夠符合學生的認知需求。教師也可以在教學拓展當中完善思維,拓寬學生學習思路。尤其是在復習或預習階段,教師采用思維導圖的教學形式,能夠將知識與思維導圖進行結合,從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示知識,利用系統性的知識來提高學生對于知識內容的探究能力。教師也可以在思維教學當中提升教育的科學性,使所有組員能夠集思廣益,來進行創作和探索,共同建設思維導圖,將自己所理解的知識運用到思維導圖當中,大大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欲望,方便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三)提高學生的創新認識
教師通過運用思維導圖與小學生的思維進行教育的結合,能夠利用分支的形式引導小學生對于各個知識點進行理解和掌握,從而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和聯想能力。教師通過思維導圖進行知識的開展,在實踐教學過程當中滲透教學內容有助于幫助學生有效的處理相應問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也可以在思維導圖應用過程中,提高學生的重視程度,不斷地完善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讓學生通過學習和探索過程中樹立科學的學習心態。
五、 創新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一)課前準備工作
日常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在即將進入下一課題前,老師要提前布置思維導圖任務,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準備。首先,學生要自主地通讀全文,將課文的內容大致掌握,了解文章要表達的主題是什么。其次,要進行細致的精讀,對于文章中出現不認識的字詞和不理解的字詞要進行標注查找,并且對于文章中的一些四字詞語和成語疊詞等要記在讀書筆記中積累下來。然后,需要逐段地概括段意,逐段分析每段中的文字所用到的一些文學手法,如表達方式、修辭手法等。以上這兩個步驟都是在為接下來的思維導圖繪制過程中關鍵詞和相應圖標的制造做好了鋪墊工作。最后一步就是依靠學生對這篇文章的理解進行導圖的繪制。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不受任何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擾,可以充分地將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在整個過程中,學生都是處于一種無拘無束的狀態,可以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這樣在思維導圖的幫助下,學生通過自主獲得的感受與老師直接給出的感受相比是更為深刻的,那么對這篇文章的理解也更為深刻,這樣預習工作的效果往往會比通過簡單的朗讀更好。
(二)課堂修正工作
第一步,要學會回顧已經學完的課程。例如,教師要在進入到新的課程前,要求學生背誦已經學過的內容。背誦課文這一過程具有一定難度的,但是學生可以借助思維導圖的幫助,按照導圖提供的信息明確當時自己的理解思路,那么整個背誦過程也就會更加順利。第二步,對導圖進行進一步的探究,這個過程可以利用課堂時間進行。因為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規劃出一些課堂時間,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思維導圖,交流自己的導圖創作經驗。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交流,同學們能夠認識到自己與其他同學的理解偏差之處,那么對于文章的理解結構和各細致處的手法運用也就會更加明確。同學之間進行交流,遠遠比同學與教師之間進行交流更自在,更能暢所欲言。所以說在整個進行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對學習的探討興趣能夠完全被激發出來,這種模式與以往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模式完全不同,這個模式更以學生為主體,更注重學生的探討過程。在整個討論過程中,學生為了能夠將自己的思維導圖表達出來,會盡可能地調動自己的語言系統去組織語言,那么學生的表達能力、組織能力和概括能力也就會隨之增強。
(三)課后完善工作
借助課堂力量完成的思維導圖,在課后還要進行復習與完善這一過程。小學語文階段中的文章都是非常優秀的文章,值得學生進行多次的重復閱讀。學生每進行一次重復閱讀,就能獲得一次新的理解。所以說學生要在課后時間,進行多次的重復閱讀,這樣就能夠發現自己在之前并沒有發現的知識或者檢查出一些自己理解上的錯誤。課后復習這一過程有助于學生強化對自己思維導圖的掌握,以及對文章的把握程度也提高到了更高的水平層次上。
(四)提升學生學習質量,細化知識內容結構
教師要通過語文核心素養理念在實踐教學活動當中描繪出思維導圖的形狀,根據教學的主題來進行教育的拓展,利用教學過程進行教學的標記,使學生能夠履行學習思路。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根據思維導圖來理清所學習的語文知識,能夠方便學生對于復雜知識點的記憶和整理。教師在整合教學知識內容時,要明確學生的學習目標與思維導圖進行教育的結合,將知識來進行系統性的歸納和總結,方便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教師通過推動學生自身進行努力地學習和探究,能夠加深學生的學習影響,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將抽象復雜的語文知識進行直觀性的記憶和探索。
例如,教師在講解《小蝌蚪找媽媽》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熱情,通過發現文章并且描寫相應的對象來讓學生思考小蝌蚪在找媽媽過程當中發生了哪些故事?小蝌蚪分別遇到了誰,并且發生了什么事?教師通過此類教學內容強化學生對于文章內容的分段理解能力,有效地提高學生對于本節課文的知識掌握效率,豐富學生的學習探求熱情。
六、 結語
綜上所述,讀者能夠初步了解到什么是思維導圖,對于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情況也能夠有大致掌握。通過本文的分析,思維導讀與小學語文教學之間的緊密關系被全面呈現出來,希望本文能夠起到一定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梁健.基于思維導圖的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J].文學教育(下),2016(9):74-76.
[2]張艷霞.基于思維導圖的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研究[J].新課程(小學),2017(6).
[3]卜俊羽.思維導圖教學方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教育界,2015(14):68.
[4]劉明英.基于思維導圖的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探究[J].兒童大世界(下半月),2017(4).
作者簡介:
張響定,甘肅省定西市,甘肅省渭源縣祁家廟學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