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茹
【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常常用“概念不牢、地動山搖”來突出概念的重要性。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思路建立物理概念,打好物理知識基礎,并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本文對初中物理概念教學中的核心提問策略進行研究,借助核心提問策略提高概念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物理;概念教學;核心提問策略
核心問題指的是教學中的重難點和關鍵性問題,而核心提問策略則是針對核心問題的課堂提問策略。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學中,教師需要準確把握教材和學生學情,圍繞教學重難點和關鍵知識提煉出核心問題,作為教學的中心內容,再針對核心問題創設教學情境,啟發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維。
一、核心問題的設計策略
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學中,核心問題需要抓住物理概念知識的重難點和關鍵性問題,并確保問題的有效性。物理概念教學中的核心問題,是將物理概念、物理規律的知識重點轉化為恰當的問題,解決核心問題的過程就是習得概念知識的過程。在設計核心問題時,需要抓住重點知識,并有效轉化。對于初中物理教師而言,把握物理概念的重點并不難,問題往往存在轉化的過程中,即難以將重點知識轉化為有效的核心問題。教師要結合教學目標和學生學情,明確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和能力,思考學生需要經歷的體驗過程和思維操作,再結合概念知識重點進行深入研究,確保核心問題緊扣教學主題,使核心問題能夠促進學生的深層次思考,而非單調重復的低層次提問。
這需要核心問題必須具備啟發性和探索性,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推斷,起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核心問題要具備開放性,能夠開闊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展開爭論,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批評性思維,加深知識理解。例如,在“密度”概念教學中,“物質的質量與體積之間是否存在一定關系?如果存在關系,是怎樣一種關系?”這樣的問題屬于有效核心問題。而“物質的質量與體積存在何種關系?”或“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存在何種關系?”這類問題使學生失去了發現探索的機會,限定了學生的思維,屬于無效核心問題。
在核心問題的基礎上,可以展開一系列的提問,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層層深入引導學生系統地學習概念知識。例如,同樣是“密度概念教學”,可以在核心問題后創設情境,讓學生觀察演示實驗的現象,并提出以下追問:“為什么認為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關系?”“如何設計實驗來證明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定量關系?”“需要測量哪些物理量,需要哪些儀器,如何測量?”“分析實驗數據,你的結論是什么?”“不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比值是否一致?”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核心問題的表述上不能有對答案的暗示,確保表述清晰、準確。因此,在提問時,不能直接提問類似“密度的公式是什么?”的問題,而是用“觀察演示實驗,你發現物質的質量與體積之間是否存在關系?如果存在關系是何種關系?”這類清楚、準確的表述,不做不必要的限定,不給學生與結果相關的暗示,才能使問題的提出更加有效。
二、核心問題的提問策略
在科學設計核心問題后,需要創設提出核心問題的情境,將問題放在一定的情境中,為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在創設問題情境時,需要立足于核心問題,可以將情境建立在學生的認知沖突上。一方面,可以通過演示實驗、游戲活動等創設與學生已有認知沖突的情境。例如,在講解“牛頓第一定律”時,可以提出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使學生產生思維沖突;在講解“阿基米德原理”時,可以舉死海和普通海面的例子,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普通海面需要穿救生衣而死海不需要救生衣就可以浮在海面上。這種情境創設方式對學生的認知造成沖擊,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思考和交流討論,在思維的沖突碰撞中掌握物理知識和物理規律,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演示實驗、生活實例等創設與學生認知一致的情境。例如,在講解“密度”概念時,用天平比較同體積的銅塊、鋁塊和木塊,讓學生根據觀察到的現象發現問題。這種情境創設方式,使學生觀察到的物理現象與生活經驗相互印證,從生活經驗向科學觀點引導,能夠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
在提出核心問題的過程中,需要合理選擇情境途徑,并抓住最佳時機,以確保問題情境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解“阿基米德原理”時,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示死海與普通海面的圖片,讓學生思考現象的原因;做演示實驗,向含有雞蛋和清水的燒杯中加鹽,直到雞蛋浮起來,讓學生思考現象的原因;做演示實驗,分別將外觀完好和捏扁的空牙膏皮放在清水中,提問牙膏皮浮于水面和下沉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提出核心問題,“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實驗現象,思考浮力的影響因素有哪些?”這種情境創設的方式準確把握時機,避免使教學過程陷入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學生猜想、創設情境的復雜環境,使教學思路更加清晰簡潔。
三、核心問題的啟發策略
在提出核心問題后,教師需要觀察學生的反應,傾聽學生的回答,給予必要的引導和幫助,并啟發學生繼續深入的思考或合作交流討論。首先,教師要做一個好的觀察者和傾聽者。教師要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給予積極的肯定和鼓勵,不僅聽學生回答的語言表述,更要了解學生答案后的思維過程,掌握學生的認知程度,找出學生回答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在學生完整回答后再表明態度,進行分析、判斷和評價。其次,當學生對問題保持沉默,或回答錯誤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引導和啟發,幫助學生進一步思考,得出高質量的回答。常用的啟發策略包括提示問題的關鍵點、問題本質,變換問題的提出角度,指出學生回答的漏洞,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回答,等等。最后,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追問,引導他們反思、更新初始回答,深化知識理解。通常可以讓學生說出回答的理由,避免學生無根據的猜測;讓學生解釋自己的回答,捋順學生的思維過程;尋求更多回答,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促進師生、生生間的互動;提出新問題,讓學生進一步深入探究。
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學中,教師要避免格式化、規范化教學扼殺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圍繞核心問題精心設計核心提問策略,以問題為導向,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中達成問題共識,深化知識理解,提高物理概念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聞曉芳.優化物理概念建構策略引領核心素養落地生根[J].物理教學探討,2019,37(11):22-24.
[2]劉志標.初中物理概念教學思路優化的點滴思考[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9,48(2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