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麗
摘 要:讓幼兒教師具備多媒體課件設計、制作的能力,是學前教育專業的一項重要任務。但是在目前的幼兒園多媒體課件制作課堂中存在學生缺乏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自制力差等問題,以致課堂低效。文章以幼兒園多媒體課件制作課程實踐為例,闡述了如何利用對分易網絡教學平臺克服目前課堂的弊端,創建高效課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對分課堂;對分易教學平臺;幼兒園多媒體課件制作;教學改革
一、引言
多媒體課件制作既是現代教育技術的重要內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方面,也是計算機輔助教學的主要體現。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規定:幼兒教師要“具有一定的現代教育技術知識”。而且研究表明,圖文聲像融合的多媒體教學更符合幼兒的認知規律和幼兒園教學的特點,所以讓幼兒教師具備多媒體課件設計、制作的能力,成為學前專業的一項重要任務。本項目以就業導向為原則,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科特點,針對信息技術特別是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和幼兒園教學的實際需要進行了課堂教學模式改革,以應用一種全新的網絡教學模式解決學生對本門課程興趣不足的問題。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強調對分教學,靈活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以對分易網絡平臺為載體,實施“自主—合作—創新”教學。
二、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內涵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融合了傳統的講授式課堂及討論式課堂的精華,倡導教師講授和學生討論各占一半,具體的比例可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習效果進行恰當的調整。本教學模式強調“內化吸收”,通過“內化吸收”把教師講授和學生討論創造性地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了對分課堂的三個階段:講授、內化吸收和討論。
三、對分易教學平臺的模塊構成
(一)對分易教學平臺構成
對分易教學平臺是對分課堂的實踐結果,它為對分課堂的實現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在對分易網絡教學平臺上,先由教師創建班級,學生通過掃碼成為班級成員,每一次課再由教師發送二維碼,學生通過微信掃碼或賬號登錄進入課堂,在幾秒之內完成考勤,這節約了時間,而且自動保存考勤記錄為學生的平時出勤情況提供了依據。該網絡平臺劃分的模塊全面,包括考勤模塊、課程資源模塊、分組模塊、作業模塊、討論區、微信消息、成績冊、課堂提問、問卷調查、投票活動、教學評價。應用這些模塊可以實現教學資源上傳、作業下載、分組競賽、課堂搶答、課后評價和微信答疑等。
(二)對分易教學平臺的模塊功能劃分
1.課程資源模塊
課程資源模塊支持的文件種類繁多。課程內容采取“模塊化”“項目式”呈現,既體現由簡到繁的階梯式,又體現相對獨立、自成體系的系統式特點,可以上傳文件保存到課程資源模塊。除了教師提供的教學資源,學生在預習和學習期間獲取的優秀教學資源可以在教師審核后上傳到課程資源模塊共享,如微課、優秀案例。
2.班級學生模塊與考勤模塊
學生用手機掃描班級二維碼后加入教師創建的班級,個別班級有變動的學生可以在班級之間移動。教師考勤時設定給學生預留的掃碼時間,從發送考勤二維碼開始計時,同時學生開啟手機“微信掃碼”功能掃碼,掃碼成功后在本平臺上自動顯示和存儲出勤記錄。
3.趣味模塊
討論區模塊、課堂提問模塊和投票模塊是對分易教學平臺的三大趣味模塊。討論區支持課堂即時發言討論,課堂提問模塊既可以點名提問,也可以在手機上即時搶答,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學生非常樂意使用此種答題方式。投票也是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之一,通常在作品的評比中使用。
4.作業模塊
教師在作業模塊發布作業的同時,學生的手機端會以微信通知的形式收到平臺推送的作業通知。在該模塊中,教師具備設置作業時限的權限,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則可以上傳,逾期則無法上傳。
對分易平臺的模塊化實現了資源和學習效果的長期存儲,模塊與模塊之間既相對獨立又自成體系,既能夠滿足學習者對學習的選擇性和自主性,又適合學生積累學習資源、作品,為就業后的工作做鋪墊。
四、對分易教學平臺的課程改革效果
(一)傳統教學效果
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因為受到專業設置的影響,抽象思維能力、概括分析能力要稍弱一些,形象思維能力、模仿應用能力比較強,難以理解抽象的事物,容易接受形象的、具體的事物。在傳統教學中,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弱以致對本門課程興趣不高,被動學習,學習效率不高,教師扮演課堂的“主角”角色。沒有學生的積極配合,課堂的靈活性缺失,難以實現對學生創新能力、協作能力的培養,課堂評價不夠及時或者流于形式。
(二)對分易教學平臺的教學實踐效果
1.確定學習內容,發現自我知識缺陷
根據幼兒園多媒體課件設計與制作等課程教學大綱的要求,按教材章節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并確定這門課程的總體目標和根據章節確定具體的子目標,子目標與具體的學習內容密切相關。子目標的確定是實現總體目標至關重要的基礎。教師將章節目標和學習內容提前上傳到對分易教學平臺上,學習者能夠針對自己所面臨的學習任務來評價自己的知識狀態,客觀地認識到自己的知識缺陷,基于自我評價信息形成學習需要,并確定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源。
2.課前上傳學習資源,實現課堂對分
教師提供與幼兒園多媒體課件制作課堂內容對應的視頻、音頻學習資源。教師可以親自錄制教學視頻或者使用網絡優質開放資源。教師先明確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引導學生有目的地學習;學生在教師講授知識點或者看完教學資源以后,對視頻中的收獲和疑問進行記錄并在對分易教學平臺的討論區進行討論交流;教師給出問題的解決方法。
3.合理提供信息資源的設計
合作學習不僅需要教師提供合理的課程資源,還需要借助大量的其他信息資源。為了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教師可上傳微課程、學習素材等部分資源庫到對分易平臺的課程資源模塊,而學生則可以根據實際學習時間和需要決定在何時下載和應用這些資源。教師所提供的教學資源以“模塊化”“項目式”為方向,以微課的方式階梯式呈現課程內容以及相對獨立的課程內容,既讓學生實現了課程的模塊化學習又讓學生實現了課程的任務式學習,既保證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又可以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
4.確定小組的基本結構,實現合作互學,預留調整空間
實踐表明,學生在具有良好組織結構的合作小組中學習,效果遠勝于傳統的班級組織形式。學生在開始學習時,通常不知如何進行合作和自主探索學習,因此可將學生分組,讓其制訂學習計劃,采用互補的形式滿足學習需要,這更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如在課程實踐中,分別嘗試自由組合的分組方式和隨機分組方式。自由組合分組更人性化,照顧了學生的人際關系,使合作更自由輕松,但是可能出現強強聯合的現象,其互補性體現不足;隨機分組方式按照系統分配組合,不能凝聚學生原有人際關系的力量,但是能夠提升學生接受、團結新的合作對象的能力,有利于體現課堂的互補性。
5.充分發揮作業限時功能的作用
對分易教學平臺的作業模塊通知和記錄每一次發布的作業,對分易班級里的學生只要手機連接網絡就可以即時收到該通知。教師具有設定作業提交時限的權限,超過設定時間上傳的作業無法提交成功,應用本項功能給部分不積極的學生一定的壓力,以保證其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教師按照提交的時間和質量評比,對優秀作業、作品進行投票、展示、點評、賦分,計入平時成績。
6.小組作品評比與學習匯報凸顯課程特色
無論用何種方式授課,學生對知識總是需要一個消化的過程,所以每章可設計一個或兩個綜合性作業,并給學生預留一周的完成時間。作業只設計主題,不設計細節,目的在于讓學生自己搜集或創作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媒體素材,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拓展其發散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學生以組為單位提交作業到對分易教學平臺的小組作業上,課堂評比時分別由每個小組選擇一個代表展示、解說、匯報完成的過程,按照完成的時間、作品質量給小組賦分。
五、結語
幼兒園多媒體課件制作課程涉及內容多,軟件與理論兼并,一些基礎薄弱的學生尤其在學習軟件時感到吃力。引入對分易教學平臺,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可促進學生攻克學習難點。在課堂上,分配教師講解與學生交互學習大約1∶1的時間,把講授與討論的時間錯開,讓學生在課后預留時間去安排自主學習,達到個性化內化吸收。學生小組匯報作業,經教師點撥,提高了學習效率。與傳統課堂相比較,引入了對分易教學平臺的對分課堂,促進了教師和學生角色的實質性轉變,由教師提綱挈領地講解,梳理知識框架,將內化吸收的知識交給學生。討論課上,教師參與進來,成為指導者,增加了與學生情感溝通的機會。學生從被動聽課中解放出來,闡述、辯論,紛紛發表自己的想法,在和諧的氛圍中完成知識的吸收,為后期的匯報做好積累,增加了自信與勇氣,實現了教與學的良性循環,構造了網絡教學平臺下的生態課堂。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中國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
[2]祝智庭.教育技術與教育創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3]李 明.基于Moodle平臺的“合作—探究”教學模式構建與實踐研究[D].鄭州:河南大學,2011.
[4]張 璐,龍 榕.對分易平臺在《基礎醫學概論》教學交互中的運用實踐[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7,13(25):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