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蓮
摘?要 英語閱讀能力是英語學習者全面素養發展的基礎,閱讀在英語教學中占據著很重要的作用。同時由于基礎教育的小學階段英語課程設置比較少,教學中閱讀教學的研究與閱讀活動開展得也相對較少,教學中的閱讀訓練也比較單調,學生不愛讀書。因此在小學開展短篇、高頻率的微閱讀,能對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和閱讀的質量起到很好的作用。
關鍵詞 核心素養;微閱讀;策略
中圖分類號:D0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01-0011-01
近些年來,我國無論從國家政策層面,還是從教育改革發展的趨勢上,我們都看到“閱讀”對每一個人,尤其是兒童和青少年的重要性。倡導閱讀不再只停留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而是已經深入到教育一線,英語學科也開展了各種閱讀教學的研究,如分級閱讀、持續性閱讀等。基于小學基礎教育的小學學習階段英語課程設置比較少,教師在教學上進行針對性的閱讀教學也相對較少。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如何進行相關的閱讀教學呢?此文探討了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利用課堂進行閱讀策略輸入與課后閱讀相結合的微閱讀的一些做法。
一、了解學生的閱讀現狀
隨著英語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到了高年級學生掌握的詞匯越來越多,英語知識也不斷增加,他們應該能讀懂簡單的故事和文章,掌握基本的閱讀方法和技能。但在開展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筆者遇到一些問題。
(一)教學中閱讀教學的研究與閱讀活動開展得比較少
小學英語課程安排中,沒有單獨地設置英語閱讀課,老師要進行閱讀教學只能想辦法擠時間進行。由于教學時間有限,課堂教學容量大,這樣必然使得同步教學的時間減少,老師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很難把教材內容與閱讀內容有效結合。
(二)學生不愛讀書,遇到長的文章產生畏懼心理,抗拒閱讀
從教學活動分析,教學中的閱讀訓練比較單調,教師采取“教單詞--讀課文--回答相應問題”是常見的閱讀教學模式。教師單純把閱讀材料當作語言知識的載體,閱讀教學幾乎等同于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的教學,單純訓練閱讀技能。學生形成了一種刷題模式的閱讀,閱讀只是他們的一項任務,并沒有成為他們的興趣,缺乏了因感興趣而主動閱讀的動機,造成不愛讀書的情況。
二、英語核心素養下微閱讀開展的意義
教師在平常教學上進行閱讀的時間有限,既要兼顧教學進度又要進行閱讀教學,比較難平衡。教師可以考慮創設課外的閱讀機會,讓學生能接觸更多的閱讀資源。同時小學階段不適宜長時間大量長篇的閱讀,避免學生會感到有困難并抗拒閱讀。因此教師考慮到用微閱讀的形式開展閱讀,在英語核心素養的指導下,通過課堂閱讀教會學生閱讀技巧并運用到課外閱讀中,逐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養成閱讀素養。英語核心素養由關鍵能力和必備條件構成,包括四個要素,即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格。素養的提出與英語課程總目標體現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是一致的,因此閱讀之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即小學階段在核心素養的指導下進行頻率高、篇幅小、內容涵蓋面廣的微閱讀對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相應的閱讀素養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微閱讀形式的探究
(一)閱讀材料方面的探究
進行微閱讀的前期準備——選擇恰當的閱讀資源。在微閱讀開展前期,教師對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進行了分析,根據學生的水平收集、整理適合閱讀的材料。五年級閱讀開展前期,教師根據學生的情況確定三結合的閱讀資源:(1)原版英語繪本。(2)網絡閱讀資源。(3)結合教材同步的閱讀材料。
(二)閱讀策略方面的探究
進行微閱讀的過程指引——閱讀策略的滲透。探究出一種有延續性,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貫穿于課內課外的讓學生保持興趣、培養良好閱讀習慣的學習形式、策略、措施。以筆者個人教學情況分析,小學生處于閱讀訓練的起步階段,因此在閱讀方法和策略方面還是欠缺,盡管老師與家長共同配合準備好一人一書的閱讀材料,但學生對于如何閱讀還是欠缺技巧。因此在微閱讀開展過程前,教師擬定了三種閱讀策略:(1)W & H Reading【歸納英語5個W(what,who,where,why,when)和1個H(how)的特殊疑問詞,教會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學懂提問,找出相關信息以幫助理解閱讀的內容】。(2)Theme Reading(通過對相同主題的不同閱讀文本進行對比閱讀,教會學生從對比文本中理解閱讀的內容,同中求異,異中求同。)(3)Text mining Reading【通過挖掘文本信息,找出隱藏其他(深層次)信息的閱讀技巧,讓孩子的CDR(Calculation計算能力、Derivation推導能力、Reverse thinking逆向思維能力)等多種學習能力得到鍛煉和提升】。
四、結語
閱讀是循序漸進、持續發展養成的能力與素養,微閱讀的開展側重于對閱讀興趣、習慣的培養,重視讀后分享,促進語言輸入與輸出的結合。探究微閱讀實施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思考,反思實施的效能性,及時進行修正與更新。
參考文獻:
[1]何小鳳.小學英語課外閱讀優化對策研究[J].學周刊.2019(2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