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地區生態旅游與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已經成為一種必然。通過分析民族地區的生態旅游資源,提出在民族地區生態旅游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過程中,應合理規劃,綜合決策,協調發展;開發與保護并重,促進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統一;建立合理的市場機制,確保旅游收益的公平分配。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旅游;民族地區
我國民族地區大多地處邊疆,幅員遼闊,物產豐富,但是由于歷史原因和生產方式等客觀因素的限制,這些地區生態環境普遍脆弱,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背景下,民族地區既要實現經濟的大發展,同時又要避免犧牲環境,片面追求經濟發展。在面對這種雙重困境下,民族地區發展生態旅游業成為民族地區綠色發展的最佳產業選擇之一。
一、旅游與環境概述
旅游(Tour)來源于拉丁語的“tornare”和希臘語的“tornos”,其含義是“車床或圓圈;圍繞一個中心點或軸的運動。”這個含義在現代英語中演變為“順序”。后綴—被定義為“一個行動或過程;以及特定行為或特性”,詞根Tour與后綴-ism結合在一起,指按照圓形軌跡的移動。所以旅游指一種往復的行程,即指離開后再回到起點的活動。 現代旅游由于理解角度不同和學科特點的不一致,對于現代旅游的定義也不盡相同。一般來說,旅游可以簡單地定義為:“為了實現游覽、觀光、娛樂等目的在空間上從甲地到乙地的行進過程”。
環境一詞在英文中是“environment”,《袖珍牛津英語詞典》對環境一詞的解釋是“環繞任何事物的物體或區域》”。可見“環境”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我們這里所說的環境是指:“人類生存的空間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間接影響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各種自然因素稱為環境。”
二、民族地區的生態旅游資源概覽
(一)自然旅游資源
自然旅游資源又稱自然風景旅游資源,指凡能使人們產生美感或興趣的、由各種地理環境或生物構成的自然景觀。它們通常是在某種主導因素的作用和其他因素的參與下,經長期的發育演變而形成。我國民族地區大多地處邊疆要塞,由于氣候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自然旅游資源。
1、地貌旅游資源
一個地區自然景觀的狀態,與地貌的形成過程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民族地區的地貌輪廓基本特征是以山地、高原、盆地為主,多在海拔1000~2000米以上。在獨特的自然條件下,發育了典型的高山地貌、山岳地貌、冰川地貌、風沙地貌、黃土地貌、巖溶地貌。各種地貌類型構成了各具魅力的自然景色,未開展各類旅游提供了自然環境基礎。
2、水體旅游資源
水資源對游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功能。因為誰是自然地理特征的組成要素。隨著氣候和土質的變化,同一水體資源在不同的地方就會呈現不同的特征,更重要的是水資源通過與山、建筑物等不同景觀相互融合、相互滲透,會形成許多奇妙、雅致的風景。水體旅游資源的觀賞類型很多,按照其水體的不同性質,大致可以分為江河水體資源、湖泊旅游資源、瀑布旅游資源、溫泉旅游資源。
3、植物旅游資源
植物旅游資源在旅游方面又很高的觀賞功能、優化環境功能和科學研究功能。民族地區的植物旅游資源主要有:
一是古老的植物,如陽朔氣勢雄偉的大榕樹,陜西黃帝陵處的巨大“軒轅柏”,九華山的鳳凰松等。這些古老的植物既是歷史的見證,也是當地人以及游客許愿祈福的場所。
二是稀有的珍稀植物。我國被譽為“世界植物的故鄉”,保存有許多在世界其他地方已經滅絕的珍貴植物。這些植物有很多都大量存在在我國的民族地區,如湘西、鄂西山區的銀杏水杉等。
三是名貴觀賞花卉。云南的茶花,不僅屬于全國十大名花之列,而且對昆明旅游勝地的吸引功能也有直接的影響。其他名花還有云南的杜鵑、芙蓉,鄂西的臘梅,廣西的扶桑,西北地區的綠絨蒿等。
(二)人文旅游資源
1、古人類遺址
古人類遺址是人文旅游資源中最古老的景觀形態表現,對游人有一種奇妙、神秘但又很親切的吸引力。在我國目前已發掘的古人類遺址中,民族地區占有一定的數量。目前我國發現的早期人類居住的巖洞遺址中,屬于民族地區的有:貴州黔西觀音洞、貴州桐梓巖灰洞等。
2、大型水利工程
我國古代的水利工程,不僅表明了當時勞動人民的巨大創造力,而且許多關鍵工程往往在地勢險要、風光秀麗的地區,因此能夠成為極有吸引力的旅游資源。我國的水利工程中,規模宏偉、工程巨大的有四個。其中兩個在民族地區,即靈渠和坎兒井;另外兩個是都江堰和京杭運河。
3、歷史文化名城
我國歷史悠久,現保存下來的歷史文化名城都是不同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不少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在地面和地下保存著大量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古跡及革命文物,也成為旅游者向往的地方。國務院兩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民族地區共有11 座:廣西桂林,貴州遵義、鎮遠,云南昆明、大理、麗江,西藏拉薩、日喀則,新疆喀什,以及銀川、呼和浩特。
4、民族習俗資源
我國55個少數民族,在各自不同的歷史發展和演變過程中,都形成并保持有各具特色的風俗和習慣。這些民族習俗,是本民族民俗生活的重要內容,是少數民族所特有的極有代表性的人文旅游資源。它能夠體現一個民族的氣質和心理,反映-一個民族的歷史和現實,會使異族游人感到無比新奇,產生很高的旅游功能和價值。
三、民族地區生態旅游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路徑探析
一、合理規劃,綜合決策,協調發展
發展旅游、開發利用旅游資源的過程中,應統籌考慮當地人口、社會、經濟、環境和資源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充分考慮環境與資源對旅游業發展的承載能力,防止因短期行為而過度開發資源,造成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為此,應制定包含環境保護的旅游可持續發展規劃,使旅游設施的布局和游客流量的設計建立在環境和資源可承受的能力之上;加強旅游景點建設的環境論證,促進人工設施與自然環境、區內環境與周邊環境的和諧統一;在旅游開發的決策過程中,應保護各級政府、相關的各政府部門、社會各界和公眾特別是當地居民有正常的參與渠道。與此同時,在制定區域環境保護規劃時,應把旅游區作為重點保護對象,充分考慮旅游區的特殊功能,保護旅游區的環境質量。應采取法律、行政和經濟等強有力的手段,消除外部因素對旅游區環境與資源的污染和破壞,從而保障旅游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二、開發與保護并重,促進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統一
堅持邊開發邊保護,加強旅游區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設施的建設,提高旅游管理和環境管理的能力;在旅游開發中,要尊重自然規律,按照當地自然環境的特點,選擇合理的開發模式,特別應注意生態脆弱區、環境敏感區和珍貴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特點,采取嚴格的保護措施;嚴格控制自然保護區內的旅游活動。
三、建立合理的市場機制,確保旅游收益的公平分配
應保證當地居民獲得一定份額的旅游收入,以調動他們保護旅游資源與自然環境的積極性;保證一定比例的旅游收人用于環境保護設施的建設、運轉和維護,促進旅游區環境質量的改善;在自然保護區的管理中,可以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在不影響其保護功能的前提下,通過在實驗區適度發展旅游業來積累資金,促進核心區的保護,實現保護與開發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鄧光奇.民族地區旅游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8
作者簡介:
曾晟(1994—),女,蒙古族,內蒙古興安盟人,北方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理論與民族關系研究.
注:本文系2019年研究生創新項目“內蒙古興安盟地區生態文明建設與生態旅游研究”階段性成果(編號:YCX19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