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甜
摘 要:為了幼兒能在幼兒園健康快樂地生活,教師需要更好的落實《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把《指南》的實施融入一日生活,并樹立一日生活皆課程的教育理念,綜合利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來實施教育,達成課程目標,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主要表現:以幼兒為主體;以環境為主體;以生活教育為主體;以游戲為主體。
關鍵詞:指南;滲透;一日生活
幼兒園教育要做到保育和教育相結合。孩子在幼兒園,首先要健康的成長,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和保育員的養育,提高健康認識,培養健康行為。《指南》中提出健康教育能夠增強幼兒體質,使其保持愉快的情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基本的生活能力,并為其他領域的深入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針對當前學前教育普遍存在的困惑和誤區,列舉了一些有效的教育途徑和方法。
一、以幼兒為主體
從幼兒來園的一刻開始,老師就不斷給幼兒進行安排,今天的晨練活動必須玩羊角球和沙包;教學活動規定今天就是語言活動;第二節就是區域活動;戶外活動必須練習套圈等等。幼兒在園的一日生活完全受到了限制與安排,一點自由都沒有了,這是非常傳統的教育觀念,大多是以教師為主體了。怎樣體現以幼兒為主體?
1.把學習的權利交給學習的主體——幼兒
在幼兒園一日生活的安排上,首先要以幼兒為出發點,針對幼兒的不同年齡特點、不同的個性,設計、安排各項活動。而在養成教育中,更要注意幼兒的主人翁地位,否則可能會在無形中扼殺幼兒的天性,使習慣養成的過程變成了奴役幼兒的過程。
2.科學、充分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拉夫爾.泰勒曾經說過:“學習是通過學生的主動行為發生,學生的學習取決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師做了些什么。”導放結合,讓幼兒自主探究。在組織教學、游戲時,教師既要啟發幼兒參與的動機,又要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幼兒實際,為幼兒提供主動學習的機會,創造幼兒自主發展的條件,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幼兒的主體作用。事實證明,幼兒在主動游戲中的體驗是特別重要的。只要孩子們有自由的時間和機會,他們的創造力是驚人的!
二、以環境為主體
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環境的創設是至關重要的,我們應努力創設一個能夠激勵幼兒主動投入、積極學習的教育環境,把《指南》的目標或意圖蘊藏在環境中,幼兒是環境的主人,應該讓他們按照自己意愿和想法來設計創設教室的環境,這樣的環境對幼兒來說也更具有教育意義。如大班的孩子在老師的啟發下,準備創設《葉子》的主題環境。在孩子們的熱烈討論下,決定通過畫和剪貼的形狀以分工合作的方法來完成,主題的內容也是由孩子們自己確定的例子,孩子們可帶勁了,他們紛紛從家里帶來在各種大樹下照的相片。于是,這幅大型的主題剪貼畫上,就有了用葉子做出各種各樣的動物、花、房子……當整個主題創設完成的時候,孩子們興奮極了,他們不但被這種特有的藝術美所深深吸引,體驗到了合作的快樂,更重要的是對葉子有了更深地了解。以前我們對環境的要求是衛生、安全、方便,課室的墻飾、主題墻、區域材料往往都是老師來布置,老師的一番苦心只換來孩子們短暫的關注,更多的價值體現在裝飾美化課室,展示教師的美術水平上,對孩子卻一點教育意義也沒有。為了落實《指南》的四項實施原則,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必須高度關注幼兒的年齡特征、身心發展水平、學習興趣和學習方式,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上的個別差異,關注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等等。
1.以生活教育為主體
對幼兒而言大部分的學習是生活化、游戲化的教育活動,就是一日生活本身。因此,幼兒一日生活的每一個環節都具有教育價值,都應從幼兒發展的現實出發,加以充分的組織和利用。《指南》以及中外課程理論成果,明確一日生活化課程的意義及價值。不急于灌輸,不延誤時機,以幼兒身心發展為幼兒園的教育之本。我們所做的,是在幼兒最適合的年齡,做最適合的事。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發展,均有其自身的內在規律。教育應尊重幼兒的自然發展,適應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將幼兒園的教學滲透在幼兒一日生活之中。
2.樹立一日生活課程觀
系統規劃我園一日生活課程發展方向、發展目標,通過科學的課程模式,形成幼兒園一日生活課程流程。養成教育是讓幼兒在快樂的一日生活中學習到良好的習慣。包括:生活習慣、做事習慣、學習習慣。良好習慣的養成來自于幼兒園一日生活課程。從晨間入園到自主晨間游戲活動;從入廁盥洗到餐前教育;從課前整理活動到課后的分享交流;從飯后散步到睡前故事,從起床環節的自主穿衣到離園前的分享總結。每一個環節的組織,要滿足他們的多方面發展,讓幼兒在一日生活中的點滴之處習得最重要的生活經驗。
3.利用生活資源合理安排和組織幼兒一日活動。
幼兒的生活、學習和游戲最佳的結合到一起。教育活動的組織形式應根據需要合理安排,因時、因地、因內容、因材料靈活地運用。基于對這些理念的認識,教育形式的多樣化便是指向于教師設計、組織、安排的教育活動。對教師而言,則要更多地關注幼兒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觀察幼兒生活,從幼兒的興趣需要入手,及時以適當的方式給予應答,與幼兒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關系,并且在集體活動、游戲、日常生活中和他們共同生活,共同學習,共同探索,共同提高。通過生活實踐活動,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生活實踐活動中,能讓幼兒發現問題并探究解決問題的方式。例如:社會活動《怎么辦》中,讓幼兒在設置的情景中體驗并解決“著火了怎么辦”“突發急病怎么辦”等等。孩子們通過交流、議論獲得了許多新的生活經驗并激發了幼兒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勇氣和能力。
四、以游戲為主體
《指南》中提出:游戲是幼兒生活的主要內容,游戲不是幼兒的全部生活,但沒有游戲或者很少游戲絕不是幼兒的生活。的確,游戲是幼兒的天性,可以說,沒有游戲就沒有發展。那么在一日生活中,怎樣體現幼兒在游戲中的學習效應?
1.培養良好品行,給予積極評價,保證幼兒游戲自主權。
幼兒來自各個家庭,他們的基礎、層次、個性、品德習慣等都不同,因此,我們可在角色游戲中培養他們良好的品行。通過游戲,培養幼兒做事也很積極,能主動將玩具、物品歸放得整整齊齊,在游戲中也能管住自己、控制好自己了。另外,還主張并鼓勵幼兒進行自主評價,使幼兒在評價自己和他人的過程中,更好地認識自己,完善自己,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出來。
2.在藝術教育中開展游戲化音樂教學
許卓婭教授指出:游戲化精神預留了幼兒自由發揮的余地,能讓孩子充分快樂的發揮創造,倡導“和他人一起游戲、和音樂一起游戲、和玩具一起游戲” 的多元化精神,游戲讓孩子的思維徹底活躍。幼兒用語言、身體動作及借助身邊的操作材料做音樂游戲,讓孩子在自由、寬松的環境下嘗試玩玩、唱唱、跳跳、自編、自創等,在活動中隨時捕捉孩子的每一個動作,都有可能成為兒童游戲的“玩伴”。
用游戲的方式方法來組織開展各種幼兒音樂活動,有藝術領域的集體教學活動、區域藝術游戲活動、晨間活動時的音樂游戲、打擊樂音樂教育活動、一日生活過渡環節中的音樂游戲活動等等。在潛移默化中養成開朗活潑的性格,以樂觀向上的心態對待生活和學習,具有“健康、快樂、活潑、靈動”的個性。
把《指南》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落實,把《指南》滲透在幼兒一日生活中,我們要捕捉孩子真實的問題,扎實認真的進行研究,從而提高我們專業素質,促進幼兒園保教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康慶苗《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學游戲應用初探〔J〕;昆山科技大學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