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平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傳統文化在教材中占據的比例越來越大,其對培育和樹立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民族使命感有著積極的意義。只有積極地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的智慧和內涵,才能真正地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意義。基于此,主要探究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以期能夠推動傳統文化在我國初中學生中的傳承。
關鍵詞:傳統文化;初中語文教學;滲透;策略
傳承和發揚我國的傳統文化是每一個公民的義務,初中生作為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和接班人,對于傳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積極地推行傳統文化對于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使命感、榮譽感、愛國情懷有著積極的作用。如何將傳統文化有效地融合和滲透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也是教師思考的主要問題。
一、以教材為基礎,引導學生汲取傳統文化內涵
教師在進行初中語文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可以以課文教材為基礎,引導學生汲取傳統文化內涵。在課程開展之前,教師要對課文中所含有的傳統文化內涵進行挖掘,尋找教材中的文化精神、思想內涵和核心思想,教師在進行文化內涵的整理和總結之后再進行教學的設計和規劃,將文中的傳統文化內涵有效地融合進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潛移默化地進行引導和灌輸。只有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才能積極地投入,進而汲取到傳統文化中的內涵和意義[1]。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八年級上冊《中國石拱橋》這一課時,教師可以以課文教材為基礎,引導學生汲取傳統文化內涵。《中國石拱橋》中通過描寫趙州橋和盧溝橋,概述了中國石拱橋典型的特點。中國石拱橋歷史悠久,而“石拱橋”的作用也正好與我國的傳統文化中的特性有著共同之處,它承載了人們的理想和智慧,托起人們的希望。教師在教學中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向學生展示不同的石拱橋的特點和作用,讓學生了解石拱橋獨特的魅力,同時也讓學生感受石拱橋中濃厚的傳統文化內涵。
教師在教學中以教材為基礎,引導學生汲取傳統文化內涵,能夠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和思想觀,讓學生在課文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精神魅力,進而更好地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
二、以實際生活為基礎,對傳統文化進行擴展
唐詩、宋詞、《三字經》、《千字文》、《大學》、《中庸》、《資治通鑒》、琴棋書畫、仁義孝賢都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而傳統文化的發揚也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所以教師在中學語文教學實踐中就要以實際生活為基礎,將傳統文化進行擴展。通過向學生推廣傳統文化的智慧和內涵,讓學生建立起對傳統文化的敬意,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2]。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八年級下冊《桃花源記》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反復朗讀這篇課文,感受課文中優美的意境,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品讀和細讀,感受作者不愿意同流合污、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為追求理想的生活而努力學習,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教師在教學中以實際生活為基礎,將傳統文化進行擴展,為學生建立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思想境界奠定良好的基礎,引導學生學習傳統文化中的廉潔、端正、無私的品行,為學生傳承傳統文化鋪平道路。
三、引導學生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隨著教學模式的不斷創新和發展,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以學生為教學的中心,在引導學生學習和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也要以學生為教學的核心目標,從而讓學生的思想與傳統文化思想精髓相融合,在學習知識和奠定文化基礎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具有民族擔當精神和濃厚的愛國情懷。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七年級下冊《木蘭詩》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圍繞學生來展開教學,通過讓學生誦讀課文,感受文中花木蘭的愛國情懷,理解木蘭這個古代巾幗英雄的形象,進而來學習古代勞動人民的愛國精神。同時,教師還可以以學生為教學中心,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擔當精神,以及偉大的民族復興的使命感。
教師通過以學生為教學的中心,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中濃重的愛國情懷,進而為學生樹立積極的使命感和擔當精神,指明了前進的方向,讓學生能夠懷有積極的理想抱負,不負韶華,不辱使命。
總之,教師作為學生的領路人和傳承傳統文化的踐行者,在教學過程中就要重視傳統文化對學生的影響意義,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思想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可以通過以教材為基礎,引導學生汲取傳統文化內涵;以實際生活為基礎,將傳統文化進行擴展;引導學生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等途徑,讓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夠得到傳承和發揚,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張言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對策[J].當代教研論叢,2020(3):43.
[2]楊萬友,朱金秀.淺談中華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實踐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49):62.
編輯 張俐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