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玲玲
摘 要: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教育在社會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教育不是口頭說一說就能完成的事情,它需要一個漫長且艱巨的過程。當前城市學生的養成教育相對來說比較成功,少數民族在缺少教師資源、人文環境、教育環境的情況下,養成教育成為一個難點問題。通過對貴州省劍河縣五河民族小學支教過程中的所見所聞,分析了養成教育對偏遠地區小學生的重要性,當地小學生養成現狀、養成原因以及養成策略。
關鍵詞:西南偏遠地區;鄉村小學生;養成教育
小學生處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成立的階段,在這一階段的教育中,教師不僅僅要注意學生的學習成績,重要的是關注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西南偏遠地區的農村小學生所處的生活環境對行為習慣的養成起著重大作用,身為支教老師不能忽視學生的這些不良行為,在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同時,要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打下的基礎。
1 提高西南偏遠地區鄉村小學生養成教育的重要性
如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不僅是高超的專業知識水平,更為看重的是個人道德素質和行為習慣。提早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夠讓學生在未來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擁有一席之地。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小學生更需要提早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樣不僅可以滿足學生需求,而且能夠提高教育質量。若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小學生,能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對他將來的眼界和未來發展水平會產生重要影響[1]。西南偏遠地區的農村小學生教育環境處于劣勢地位,身為一個合格的教育工作者,要提高對偏遠地區農村小學生的教育重視程度,為他們未來的成才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2 西南偏遠地區鄉村小學生養成現狀
2.1 衛生現狀
2.1.1 個人衛生
低年級的農村小學生一般自制力較差,最為明顯的就是個人衛生習慣差,例如,長時間不換洗衣物;對于較臟的環境沒有明確的認知,隨便用手摸,并且沒有洗手習慣;指甲較長并且污垢較多;農村小學生經常會到校外衛生較差的流動商販處購買零食;經常會出現不洗臉,不刷牙的狀況等等。
2.1.2 公共衛生
偏遠地區農村小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公共衛生習慣,例如,吃完的零食袋或果皮,會直接隨手扔掉,沒有將垃圾扔進垃圾桶的習慣。這些習慣的形成非常不利于偏遠地區農村小學生提高衛生意識。
2.2 學習習慣現狀
農村地區的小學生會經常有上課不專心聽講,抄襲作業甚至不寫作業,書面潦草等各種問題。若存在這種現象的農村小學生只是一個兩個,還能及時糾正,更改過來。但若是一小部分,會形成較差的學習風氣,從而帶動整個學校的學生都產生學習無所謂的消極思想,造成教育質量直線下降。
3 偏遠地區小學生不良習慣形成原因
3.1 家庭原因
造成上述不良習慣的最主要原因是家庭原因。家庭身為一個孩子,最先接觸到的地方,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產生以及未來發展都會具有重大影響。偏遠地區農村家長文化水平普遍較低,無法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家庭教育。再者,少數民族農村地區鄰縣的一個狀況就是家長外出打工,造成了很多留守兒童。許多學生從小跟著爺爺奶奶長大,老年人一般思想較為陳舊,平時不注意的一些行為習慣都會影響到學生,讓學生進行模仿。
3.2 學校原因
學校也是影響學生行為習慣的重要因素之一。部分教師在教育學生過程中,過分關注學生成績,從而忽視學生行為習慣。學生行為習慣養成階段沒有對其進行更正,從而影響未來發展。
3.3 環境原因
部分少數民族地區還存在著陋習,在諸多陋習存在的環境下進行成長,非常不利于學生養成教育。
4 西南偏遠地區小學生養成策略
4.1 加強對小學生的衛生意識培養
要想對小學生進行良好的養成教育,首先要培養小學生衛生意識。提高小學生對衛生的理解,了解到不良的衛生習慣會對人體產生怎樣的危害,以及良好的衛生習慣將會對人未來的發展產生怎樣的優勢,通過這種方法來提高小學生增強衛生意識的動力。教師可以在學生休息時間,舉例向學生分析不良衛生習慣的害處,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保護小學生的尊嚴。針對小學生的個性,教師可以在班級中設立競爭獎勵機制,將學生進行分組,定期對學生衛生行為進行評價,并對優勝的小組進行表揚和獎勵。
4.2 創新養成方法
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不僅可以從行為中進行引導,還可以在語言、思維上進行引導。例如要想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除了對課堂中不認真的學生進行批評,教師可以采取較為迂回的方式提高學生對課堂的注意力[2]。教師可以在下課,前5分鐘對課堂上的知識進行回顧,并挑選學生回答問題,對于回答成功的學生教師可以提供相應的獎勵,有了獎勵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小學生課堂注意力。當然針對不同個性的學生教師要采取不同的對應方式,以提高教學質量。
4.3 發揮教師的榜樣作用
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非常重大的,在日常中,教師必須注重自己的一舉一動。學生會不自覺的模仿教師的行為,這種潛移默化對學生的影響非常明顯。因此教師必須做好榜樣作用,通過自身良好的行為習慣影響學生,從而帶動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4.4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要想提高養成教育的質量,教師不僅要告訴學生怎么做,還要增加學生的實踐能力。僅通過理論教育是無法將良好的行為習慣應用在自身,教師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不斷發揮學生在養成教育上的主動作用。教師在養成教育中只能起到引導作用,具體的內容應該靠學生自己。
4.5 加強家校合作
學校的教育固然重要,但家庭教育才是一個學生的根本。教師必須加強與學生家長之間的溝通,提高家長對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性。如果是留守家庭,教師除了要與學生當前的撫養人做好溝通,還要對學生在外打工的父母進行溝通,提高他們對小學生的重視程度,讓小學生在充滿愛的環境下健康成長。
4.6 合理利用品德課
除了注重對文化課的教育,對于偏遠地區的農村小學生,還應當設立品德課。通過品德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保證學生原則上不出岔子,逐漸成長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5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能夠意識到養成教育對偏遠地區農村小學生的重要性。在學生養成過程中教師在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別是針對西南地區偏遠農村小學生,教師更應當抱著負責任的教育態度,將學生培養成品德兼修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穆升旺.鄉村小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J].科教導刊-電子版(下旬),2019,(9):39.
[2]張成韓.淺談少數民族地區農村中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J].數碼設計(上),2019,(8):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