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太莉
摘? 要:陶行知先生在很早之前便已經明確指出,“生活即教育”,這不僅僅是說學科教育來源于生活,生活是最重要的知識庫,還意味著學科教育應該要積極組織生活實踐,讓學生學會利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現實問題,以便真正做到知行結合,保證學校教育對學生的現實成長產生積極影響。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回歸生活教學,以完善的生活資源與數學實踐培養小學生學以致用的實踐能力。本文將從開發生活資源、設計生活問題、組織生活實踐三個角度來分析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如何組織生活化教學。
關鍵詞:小學數學;回歸生活;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8877(2020)11-0129-01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一直都是以教材理論為中心,教師會一五一十地講解每一個數學知識的含義與外延,而小學生則需認真聽講、鞏固記憶。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由于數學知識十分抽象,所以小學生經常出現認知盲區,無法積極識記數學知識,反而會經常遺忘、混淆重要的數學概念,使得小學數學教學長期處于高耗低效的教學狀態。對此,新課改提出了實施生活化教學改革的相關問題,希望小學數學教師可以積極整合生活與數學教育的關系,切實解決知行脫節這一現實問題。在這一時代背景之下,小學數學教師便要積極組織生活化教學,讓小學生學到實用的數學知識。
1.開發生活資源
客觀來說,數學學科知識是隨著人類的生產生活需求所產生、發展的,呈現的是客觀規律。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是跳過直觀經驗,直接讓小學生學習這些客觀規律,所以小學生無法深入內化數學知識,也不了解數學知識的遷移規律。對此,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開發生活資源,及時補充教材內容,引導小學生從生活角度出發,全面探究數學知識的來源與發展,由此從感性認識過渡到理性認識,從而切實優化小學數學教學效果,整合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
“空間與幾何”知識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用來發展小學生的空間觀念。在這一知識板塊中,筆者便經常利用生活資源來組織幾何教學。例如,在“認識圖形(1)”一課教學中,筆者就使用了一些生活實物,比如,桌子、椅子、籃球、足球、易拉罐、柱子等等,引導小學生積極觀察這些實物的幾何特點,鼓勵學生自主分類、歸納圖形特征。由此,小學生則可更好地認識圓柱體、長方體、正方體、球體等幾何體,以便及時優化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感官。
2.設計生活問題
人們常說,“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因為數學知識通常圍繞問題展開,問題解決活動也是小學生建構數學知識的重要方法。那么,在實施生活化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也應該積極利用生活資源來設計數學問題,以便由此調動小學生的生活回憶,便于小學生利用已有認知去探究數學知識,從而更好地促使小學生實現有效學習,深入探究數學知識,切實優化小學生的認知結構與學習能力。
例如,在“混合運算”一課教學中,筆者便認真觀察了小學生的現實生活,并據此設計了相應的生活問題:
問題一:小蘭與小紅相約去郊游,每人負責買不同的東西。其中,小蘭負責買零食與飲料,其中零食花了85元,飲料花了20元;小紅負責準備一些食物,一共花了98元。請問小蘭與小紅分別花了多少錢?誰花的錢更多,多多少?
問題二:小明利用周末時間到文具店購買一些學習用品。其中,一個筆記本為8元,一支鉛筆為5角,一個橡皮為5角。請問,如果每樣買一個,那么小明應該準備多少錢恰好合適?
……
這些問題都有真實的情境,始終圍繞著“混合運算”一課知識進行,所以小學生可以憑借自己的認知經驗去列算式、計算題目,而這就便于小學生自主推導同級運算的相關算理、算法與計算順序,可以進一步提高小學生的數學運算、邏輯推理能力。
3.組織生活實踐
新課改以“綜合實踐活動”這一課程活動確定了實施生活化教學改革的方向與策略,而這就便于小學數學教師積極根據數學教學現實來組織綜合實踐活動,讓小學生在現實問題中直接應用所學知識,以便進一步優化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與解題能力,使其更好地內化數學知識,從而切實優化小學生的思維品質,提高小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例如,在統計知識教學中,筆者就經常鼓勵本班學生根據現實問題去設計綜合實踐計劃,比如,歸總本班學生在最近一次考試中的成績,統計本校每月所產垃圾總量與垃圾種類,統計家庭用電與用水量及其變化趨勢等等。這些統計活動都可以讓小學生全程參與資料整理、數據統計與分析、圖表繪制與分析等多個有意義學習活動,而這就可以進一步優化小學生的統計意識,完善小學生的實踐經驗。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組織生活化教學改革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使其積極遷移所學知識,而另一方面則可幫助小學生理解數學知識,降低數學知識的抽象度,促使小學生喜歡上數學。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回歸現實生活,有效培養小學生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劉瑩.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實踐策略探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21):106
[2]蘇永秀.生活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8.4(22):23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