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枝
摘? 要:在教學中應用“對比”方法,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是相互聯系的。通過“對比”溝通知識間的聯系和區別,有助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技能,培養遷移能力、理解能力和應變能力,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良好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對比;變式練習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8877(2020)11-0156-01
新舊知識總是互相銜接,一環緊扣一環的。往往已學的概念是所學概念的基礎,所學概念又是后學概念的鋪墊。在教學新知識時,教師要找準與新知識聯系的舊知識,精心設計復習題,使復習內容對新知識有鋪墊作用,讓學生學習新知識感到不新,學習并不困難,從而激發學生思維積極性。
1.重視新舊知識的對比,促進良好的認知結構的形成
例如,教學第十冊 “分數基本性質”時,我作如下教學片斷設計,提問:分數與除法有什么關系?怎樣從商不變的性質推導出分數基本性質?對比:想一想商不變性質中“相同倍數”后為什么沒有“零 除外”,而分數基本性質中“相同數”要加“零除外”。通過對比,使學生理解商不變性質中“相同倍數”是指自然數不用加“零除外”。而分數基本性質中“相同數”可以指任何數,必須加“零除外”。這樣一來,可以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2.針對知識間的干擾進行對比訓練,使學生既掌握重點,又突破難點
在課堂上,學生學完一個新知識點,往往對新知識理解得不那么透徹,應用不自如。這樣教師就要有意識創設一些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練習促使學生將剛剛理解的知識加以運用,在運用中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鞏固新知,形成技能。例如,教學“分數基本性質”時,在教完性質后,筆者設計如下三道“判斷題”。
一是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以相同的數分數大小不變。二是分數的分子和分母都除以一個數,分數大小不變。三是分數的分子和分母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數(零除外),分數大小不變。講評時,既讓學生判斷“對”“錯”,并說明對錯的原因。這樣練習,使學生形成對比,同時對“分數基本性質”中的“同時”、“相同的數”、“零除外”理解得更透徹,掌握得更牢固,既掌握重點。讓學生歸納后教師再板書。這樣,所復習的內容就為新知識起鋪墊作用。
3.運用變式練習,加強知識類比,提高學生應變能力
在練習設計中,要抓住事物的本質,運用一題多變練習,讓學生合理類推,將算理、算法和實際問題緊密聯系起來,以利于學生掌握解題規律,又要促使學生能靈活應用所學知識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畢業班總復習時,在復習“相遇問題”中求“相遇時間”類型的應用題,筆者設計如下一道例題和兩道變式題。 例題:甲乙兩地相距 288 千米,客車每小時行 40 千米,貨車每小時 行 82 千米,兩車同時從兩地相向而行經過幾小時相遇列式:288÷(82+40)變式題( )甲乙兩地相距 288 千米,客車每小時行 40 千米,貨車每小時行 32 千米,兩車同時從兩地相向而行經過幾小時兩車還相距 12 千米? 列式(288-12)÷(82+40)(2)、甲乙兩地相距 288 千米,客車每小時行 40 千米,貨車每小時 行82 千米,客車從甲地出發2 小時后,貨車才開出,再經過幾小時兩車相遇? 列式(288-40×2)÷(40+32)要求學生先畫線段圖再列式。三題都做完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集體講評對比。
4.易混問題對比練習,深刻理解易混知識的聯系和區別
對于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識,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對比,從比較中得出知識的聯系和區別。比如,分數乘除法應用題學生容易混淆,通過對比練習可突破這一難點,在教學中筆者設計如下練習。 一是六年有男生 80人,女生比男生多1/4,女生多少人? 列式 80×(1++1/4);二是 六年級有女生 100人,男生比女生少1/4,男生多少人?列式:180×(1+1/4);三是六年級有男生 80人,男生比女生多1/4,女生多少人? 列式:80÷(1-1/4);四是六年級有女生 100人,女生比男生少1/4,男生多少人? 列式:100÷(1-1/4)。解答時要求學生先畫線段圖再列式,講評時先比較線段圖,再列式,通過對比,幫助學生理解應用題的關鍵句、關鍵詞、找準單“1”,對應分率等,并在比較得出解題規律:第一、二小題單位“1”的量已知,應抓住所求問題并找出所求問題對應分率,從而求出所求問題;第三、四小題單位“1”的量知,應抓住已知量,并找出已知量對應分率,最后用已知量除以對應分率,從而求出單位“1”的量。
總之,“對比”的數學方法形式應多樣,如對相同屬性的知識類比,在合作中對比,在爭議中對比,在數學游戲中對比等。充分應用對比教學,能加深學生思維表象,辨析易混問題,使學生認識清晰,印象深刻,從個別到一般、感性到理性的升華。同時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調動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既優化數學又落實了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顧正理.小學數學活動教學存在問題及對策[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3(10)
[2]李容江.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J]. 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