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永芬
摘 要:民間藝術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在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方面起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學校作為教育的主陣地,重視音樂教學與民間藝術的結合,是弘揚和發展民間藝術的重要途徑。音樂教師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從課堂導入、課堂教學、課后作業三方面,逐步實現對民間藝術的引入、闡釋和應用,促進民間藝術與初中音樂課堂的有效結合。
關鍵詞:初中音樂;民間藝術;音樂教學
初中音樂教學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與主流學科相比,處于邊緣學科的位置,長久以來并不受重視。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普及,初中音樂教學在提升學生整體素養方面顯現的突出作用,使其愈發受到重視。民間藝術因其豐富的表現形式,以及其家喻戶曉的知名度,為其進入校園和課堂帶來了諸多便利條件。將民間藝術與初中音樂教學進行有效結合,不僅有助于弘揚和發展民間藝術,也有利于音樂教學的順利開展。那么應該從何處著手呢?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重視課堂導入環節,引入民間藝術
俗語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這句話同樣適用于初中音樂課堂。重視課堂導入環節,對激發學生音樂興趣,調節課堂氛圍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民間藝術以其豐富的表現形式,能夠快速抓住人的視覺和聽覺,因此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要能夠合理運用民間藝術,使其以融洽的姿態進入到初中音樂的課堂教學中。而民間藝術的選擇,也要多加注意,要能夠從當地的特色資源中進行選取,保證學生對所選擇民間藝術的熟悉程度,進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梨園百花》一課的教學中,根據教學本課的教學目標可知,要求學生通過聽、看、唱、做、比等的實踐活動中,體驗不同戲曲唱腔的韻味。在本課的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引入民間藝術闊龍水花燈的經典曲目,如《葛鏡橋傳奇》、《夢歸平越》、《遇官》等,將其與豫劇、越劇、黃梅戲等進行對比,引導學生體會其中的韻味和不同。將學生耳熟能詳的闊龍水花燈曲目為開場,進而引出學生平時不大接觸的戲曲曲目,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音樂學習的積極性,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豐富課堂教學環節,闡釋民間藝術
傳統的初中音樂教學,大多是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采取的方式也多是“照本宣科”,毫無新意。在教學器材的選擇上,也并無新意,長此以往,容易造成學生的倦怠心理,影響學生音樂素養的提高。民間藝術在唱法、表演、道具等方面的豐富形式,能夠很好地彌補初中音樂教學在教學環節的不足。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音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模仿民間藝術的形式逐步掌握民間藝術的精髓。而民間藝術在課堂的展現形式,則可以借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微課、網絡視頻等,通過聽覺、視覺、形體等方面的全面“臨摹”,實現在闡釋民間藝術的同時,達到豐富初中音樂課堂教學的目的。
例如,在《百鳥朝鳳》一課的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可知,本課講的是我國的傳統樂器嗩吶。而實際的情況是,嗩吶并不為學生所熟知,此時教師可以用引入民間藝術闊龍水花燈劇《吹鼓手招親》為教學手段,以故事的形式將學生引入其中,激發學生對嗩吶的興趣,再適時地進行本課教學,使學生真正認識到嗩吶在民族音樂中的重要作用。以學生的興趣為基礎的音樂教學,不僅能夠有效提升教學效率和質量,還能夠有力地闡釋民間藝術,是民間藝術能夠弘揚和發展的重要契機。
三、拓展課后作業環節,應用民間藝術
融合初中音樂課堂的民間藝術教學,不同于傳統模式下的音樂教學,其不同之處不僅僅在于教學的手段和方法,還在于學生課后對所學內容的吸收和理解。初中音樂教師可以將所教授的民間藝術中適宜學生操作的部分布置為作業,引導學生通過討論或探究的方式加深對民間藝術的理解。在應用的基礎上,糅合學生所學的音樂知識,進而實現對音樂知識和民間藝術的多維度理解。
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尋民間藝術資源闊龍水花燈的演變,挖掘其中與音樂有關的人物、故事、音樂等,加深對闊龍水花燈的理解。從音樂的視角,對闊龍水花燈的歌舞劇形式、演奏的樂器、吟唱的曲目等進行深入的了解,并整理成文字進行記錄。這一全新的作業形式,實現了對學生參與民間藝術的興趣激發,同時也能夠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認知。
總而言之,民間藝術走進初中音樂的課堂,是現代音樂教學的必要選擇,也是全面提升學生音樂素養的重要途徑。值得注意的是,民間藝術與初中音樂教學的結合,既要依托當地的民族資源,又不能局限于當地,要以博大的胸襟,將更多的藝術形式引入到初中音樂的課堂教學中來。于此同時,還要注意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將民間藝術進行優化或轉化,遵循課堂教學的一般規律,有條理、有邏輯地引入到初中音樂的課堂教學中,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民間藝術與初中音樂教學的有效結合。
參考文獻:
[1] 張宗梅.民族音樂文化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傳承研究[J].現代交際:學術版,2017,(03).
[2] 劉娜.關于如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實現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J].魅力中國.2019.(01):234.
[3]步佳燕.論音樂教育對初中生成長的意義[J].教師.2013(09):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