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運福?吳良霞
摘 要:本研究以西部某地方師范院校為依托,采用問卷調查法對小學教育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開展了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水平總體偏低;師范生年級之間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差異較大;信息技術相關課程的學習經歷對小教專業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有重要影響。針對上述問題,結合抽樣訪談嘗試性提出了小學教育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優化策略,主要包括:豐富課程設置,完善培養模式;實施目標分層,滿足各年級學習需要;更新觀念,提高師范生對信息技術的認識;完善學校設施,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培訓教師信息化教學應用能力。
關鍵詞:小學教育;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0069(2020)02-0065-05
收稿日期:2019-10-07
作者簡介:李運福(1987— ),男,山東冠縣人,教育學博士,陜西學前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高校在線開放課程應用與評價研究、信息技術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研究等;吳良霞(1993— ),女,陜西西安人,陜西學前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教師專業發展。
一、研究緣起
根據《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相關要求[1],培養一批具有時代特征的教師隊伍是推動教育信息化創新發展的關鍵保障。小學教育在教育體系中的基礎性地位決定了小學教師的先進性、時代性對推動教育模式改革、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我國歷來重視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尤其是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這是由課堂教學改革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決定的,如《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行)》《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課程標準(試行)》的發布以及相應計劃與工程的持續啟動等等。師范生作為未來準教師,其培養質量直接決定了未來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隨著教育信息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養逐漸成為高等教育領域、教師教育領域的關注焦點和熱點話題。《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標準》[2]的發布以及師范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自評工具的開發為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相關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和工具支撐。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聚焦小學教育師范生,思考和解決小學教育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養問題就顯得尤為必要和緊迫。
二、研究工具與樣本分析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標準》為參考,以華東師范大學閆寒冰教授等開發的師范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自評量表為主要工具開展研究[3]。該量表包括基礎技術素養、技術支持學習和技術支持教學三個一級維度,共60個題項。其中基礎技術素養包括意識態度、技術環境、信息責任三個二級維度,累計17個題項;技術支持學習的能力包括自主學習、交流協作、研究創新三個二級維度,累計17個題項;技術支持教學的能力包括資源準備、過程設計、實踐儲備三個二級維度,累計26個題項。
(二)研究樣本及特征分析
本研究選取西部某地方師范院校444名小學教育專業的本科生為研究樣本,通過問卷星對其開展在線調查,歷時4周,共回收問卷403份,在剔除無效問卷后,有效問卷361份,有效率89.58%。
描述性統計分析的結果顯示:就性別而言,研究樣本中女生占96.4%,男生只占3.6%;就生活區域而言,11.63%的學生在上大學之前生活在省會城市,18.84%的學生生活在地級城市,30.75%的學生生活在縣城地區,僅有9.69%的學生生活在鄉鎮地區,29.09%的學生生活在農村;就信息技術課程學習經歷而言,僅有69.81%的學生在高中階段學習過信息技術課程,但是只有4.99%的學生認為高中信息技術課的學習效果非常好,有30.19%的學生認為高中信息技術課的學習效果非常不好,42.11%學生認為高中信息技術課的學習效果一般;就獲得計算機等級證書而言,目前為止有57.62%的學生仍然沒有計算機等級證書,27.15%的學生擁有高級OFFICE證書,僅有0.28%有二級C語言證書,3.6%的學生有二級VF證書;就大學計算機基礎的學習效果而言,有1.11%的學生尚未學習該課程,對自己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學習效果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非常不滿意的比例分別為3.04%、22.16%、63.16%、9.42%、2.22%;就是否了解信息化教學能力而言,截至目前仍然有10.8%的學生沒有聽說過“信息化教學能力”,32.69%的師范生聽說過但不知道是什么意思,55.12%的師范生大致了解,只有1.39%的師范生表示非常了解。
三、信息化教學能力現狀分析
(一)整體情況分析
1.宏觀層面
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的總體狀況是綜合指數AI的均值M=3.126,標準差SD=0.802,比分值平均分3略高,勉強處于“符合”水平。[4]這就表明研究樣本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總體不太理想,與現實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此外,根據陳云杰論文中的等級劃分[5],高達83%的研究被試認為自己信息化教學能力不足。
從三個一級維度來看,從高到低依次是基礎技術素養(M=3.295,SD=0.890)、技術支持學習(M=3.180,SD=0.767)、技術支持教學(M=3.006,SD=0.757)。其中基礎技術素養和技術支持學習的均值均大于總體情況的均值,表明研究被試在這兩方面的能力表現較好,基本上能夠利用所學來開展自主學習。此外,三個一級維度的標準差都相對較大,意味著研究被試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水平較為分散,培養難度較大,尤其是基礎技術素養。
2.微觀層面
二級維度中信息責任的均值最高(M=3.717,SD=0.821),過程設計(M=2.996,SD=0.733)和研究創新(M=2.998,SD=0.769)的均值最低,表明研究被試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責任意識,能正確引導他人遵守信息安全規則,但在信息技術軟件的應用方面能力較弱,對應用相關軟件和信息知識、教育理論來設計教學過程能力相對較弱。此外,技術環境(SD=0.868)和信息責任(SD=0.821)的標準差較大,意味著研究被試在這兩方面的能力較分散。
(二)群體差異分析
1.不同年級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分析
單因素方差分析的結果顯示:基本信息素養(F=13.326)、技術支持學習(F=9.042)和技術支持教學(F=36.157)在不同年級間均存在顯著差異,且大二師范生在基本信息素養、技術支持學習和技術支持教學三個方面都優于大一、大三師范生。事后多重比較分析的結果表明:在基本信息素養、技術支持學習和技術支持教學三方面,大一師范生和大二、大三和大四師范生均存在顯著性差異,大二與大三、大四師范生之間無顯著差異。
此外,對不同年級的小學教育專業的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九個二級維度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不同年級的師范生在意識態度(F=6.078)、技術環境(F=18.256)、自主學習(F=6.363)、研究創新(F=10.596)、資源準備(F=20.471)、過程設計(F=37.369)和實踐儲備(F=24.279)七個維度存在顯著差異;在信息責任(F=1.013)和交流協作(F=3.578)兩個維度不存在顯著差異。
為進一步探索研究被試在意識態度、技術環境、自主學習、研究創新、資源準備、過程設計和實踐儲備等七個二級維度的群體差異情況,使用LSD法(最小顯著性差異法)進行事后比較,結果表明:在意識態度方面,大一學生顯著低于大三、大四學生;在自主學習方面,大一學生顯著低于大二、大四學生;在研究創新方面,大一學生顯著低于其他年級的學生、大二顯著高于大三學生;在技術環境、過程設計、資源準備以及實踐儲備方面,大一學生均顯著低于其他年級學生。
2.不同信息技術課程學習經歷的差異分析
為了研究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對小學教育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影響,對高中是否學過信息技術課程與三個一級維度、九個二級維度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
T檢驗結果顯示:高中學過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生均值均大于沒有學過信息技術課程的師范生,且在基本信息素養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高中學過信息技術課程的師范生在九個二級維度的均值均高于高中沒有學過信息技術課程的師范生,但并未發現顯著性差異。
3.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不同學習效果的差異分析
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是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基礎教學,是師范生入大學以來對計算機應用學習的基礎。為深度分析研究被試信息化教學能力在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不同學習效果間的差異,本研究去除“還沒有學習”的4名被試,將學校效果為“滿意”和“非常滿意”歸為A組,將“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的歸為B組,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
T檢驗結果顯示:在基本信息素養、技術支持學習和技術支持教學三個方面,A組均值均大于B組均值,且在基本信息素養和技術支持教學兩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在九個二級維度方面,A組均值大于B組,且在意識態度、技術環境、過程設計三個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
四、研究結論與討論
(一)研究結論
首先,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水平總體偏低。從上述數據分析可知,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總體水平并不理想,83%的被試處于“不足”的階段,只有1%的人處于良好。通過對部分被試進行訪談,我們發現造成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在于:該校對師范生的信息技術的培養缺乏系統性規劃和設計,主要依靠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和多媒體課件設計與制作兩門課程,且課程內容通識性較強,與小學教育專業培養目標的切合度不高;并且兩門課程只在第五學期開設,學時較短,學生學到的知識往往較為零散。
其次,師范生年級之間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差異較大。基礎技術素養、技術支持學習和技術支持教學三個一級維度在大一、大二、大三、大四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其中大二學生在三個一級維度中的能力都優于其他年級,且大一與其他年級均存在顯著差異,大二與大三、大四學生無顯著差異。從二級維度來看,大一學生在意識態度、技術環境、自主學習、研究創新、資源準備、過程設計和實踐儲備這七個維度中與大二、大三、大四學生均存在顯著差異。
最后,信息技術相關課程的學習經歷對小教專業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有重要影響。在對“高中是否學過信息技術課程”的調查中,學過該課程的師范生在三個一級維度和九個二級維度的均值明顯大于沒有學過信息技術課程的師范生,且學習過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生在基本信息素養和技術支持學習兩個方面均顯著優于沒有學過該課程的學生。此外,對“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學習效果”進行調查,發現361名小教專業師范生中僅有87人對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學習效果滿意,42人不滿意,且學習效果滿意的群體在基本信息素養和技術支持學習兩個一級維度以及意識形態、技術環境和過程設計三個二級維度均顯著高于不滿意群體。
(二)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策略分析
1.豐富課程設置,完善培養模式
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內涵很廣,僅憑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學習根本無法對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進行全面培養。因此,在開設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同時,開設與小學教育專業相關的培養信息化教學能力的選修課,既解決了必修課學習范圍窄、針對性不強的問題、同時也解決了課時短、知識分散方面的問題。例如:第一,針對小學教育專業開設融合本學科特點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課程,主要目的在于增強師范生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意識,教授學生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論及方法、技巧,真正將在“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中學習到的教育技術理論與技術應用到學科教學中。第二,開設信息技術能力實踐課,主要目的在于通過實踐,提升師范生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科教學的能力,優化學生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教學的能力。[6]
2.實施目標分層,滿足各年級學習需要
不同年級之間的差異性不同,對信息化教學能力的需求也不同,在具體培養過程中不應實行“一刀切”,要根據不同年級之間的差異來調整課程設置。在問卷調查中發現小學教育專業大一學生信息化的基本信息素養比較差,在大一應該夯實信息技術素養,完善師范生信息技術知識體系,主要教授信息技術課程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奠定其信息技能學習的基礎,例如各個多媒體教室設施的使用等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途徑主要通過全校公共課“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學來實現。[7]針對不同學科、不同年級開設相關選修課,以便培養適合學科教學需要的信息化教學技能,再結合本專業開展教學和實踐,直接在教學中實踐。大四學生應安排相應的實踐課程,根據所學理論知識聯系實際以提高其技術支持教學方面的能力,例如多開展實習活動,以實習中出現的教育技術相關問題開展教學,比如多媒體教學設計優化等。
3.更新觀念,提高師范生對信息技術的認識
師范生在未來的教學活動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推動教育教學變革。[8]所以,師范生一定要更新教育觀念,明確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建立教育信息化形勢下的教學觀念,強化主動學習和獨立自主應用信息技術開展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識[9]。為此,教師必須以身作則,參加教育技術能力的培訓,提高自己利用信息技術優化學科教學的意識及能力,對師范生起到示范作用,讓學生在信息技術下學習,提高學生對教育技術能力培養的重視程度。[10]
4.完善學校設施,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該校微格教室少,設備也相對陳舊,學生很難有實操機會,雖然學校開設了微格教學課程,但是在普通教室上課,并未要求學生制作相關課件,學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得不到充分發展。根據上述問卷結果分析,大四師范生在技術支持教學方面能力雖然比大一較強,但在研究創新和資源準備方面的能力依然較弱。因此,強化學校基礎設施建設,為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養創造完好的發展空間,是促進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常態發展的重要土壤。此外,用微格教室和教育實習開展信息化教學實踐活動是信息化教學能力的重要體現,[11]因此學校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養提供良好的空間保障。[12]
5.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培養教師信息化教學應用能力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師的專業能力決定著學習的學習效果。該校具有教育技術學專業背景和從事教師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師資隊伍較為緊缺,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應有價值。因此高校應加強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和理念的培訓,在實際課堂中通過示范引領作用潛移默化地帶動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13]。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EB/OL]. (2018-04-18)[2019-10-1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2]任友群,閆寒冰,李笑櫻.《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標準》解讀[J].電化教育研究,2018,(10):5-14+40.
[3]閆寒冰,李笑櫻,任友群.師范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自評工具的開發與驗證[J].電化教育研究, 2018(1):98-106.
[4]高巖.中小學校長教學領導勝任力提升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5.
[5][13]陳云杰.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現狀分析與提升對策研究:以陜西師范大學為例[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8.
[6][10]張瑞.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策略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3.
[7]林雯.論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J].教育評論,2012(3):60-62.
[8]熊曉莉.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發展現狀與培養策略[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2):44-46.
[9]陳麗霞.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五階段”培養方案的設計[J].中小學電教,2009(5):16-18.
[11]王衛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策略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2(5):103-109.
[12]黃映玲.構建“三位一體”的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3,23(7):49-53.
(責任編輯 王策)
Abstract: Depending on a local normal college in the west,this research has done a survey to the educational normal students informatization teaching abilities of primary schools through questionnaire,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level of educational normal students informatization teaching abilities of primary schools is on the low side;the differences of informatization teaching abilities among the grades of normal students are relatively large;the learning experience of curriculum related to informatization technology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informatization teaching ability of educational normal students of primary schools. In order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combining the spot check and interview,this paper has tried to put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educational normal students informatization teaching abilities of primary schools, mainly including: enriching curriculum setting,and improving cultivation mode; implementing target stratification and satisfying the learning needs of different grades;renewing concepts and improv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normal students to information technology;improving school facilities and creating a good learning environment;strengthening the building of the teaching staff and training the application abilities of teacher informatization teaching.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normal students;informatization teaching ability;cultivation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