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羽
摘要:近年來,“音樂口述史”在國內音樂界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并已成為音樂學各個領域逐漸關注的熱點話題。隨著每年“全國音樂口述史學術研討會”的召開,經過學者們的不斷實踐探索,“音樂口述史”逐漸有了自己的學科理論和研究方法,雖然仍處于起步階段,但它正在朝著欣欣向榮的方向在不斷發展。筆者試圖通過梳理近五年來我國音樂口述史的相關文獻,并進行歸納總結。
關鍵詞:“音樂口述史” ? 史料 ? 理論建構 ? 研究方法 ? 實踐操作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7-0
一、音樂口述史學科和研究方法理論
音樂口述史作為新興的學科,亟待理論的構建和指導學術實踐的理論方法。最早把口述史引入國內音樂學界的人當屬臧藝兵,他于2005年在《中央音樂學院學報》上發表了《口述史與音樂史:中國音樂史寫作的一個新視角》,[1],他認為從口述歷史學的視角書寫音樂史,將會大大豐富歷史材料,賦予歷史嶄新的維度。隨后,越來越多的學者進行了理論層面的探索。單建鑫在2015年第4期《當代音樂》上發表的《論音樂口述史的概念、性質與方法》[2]一文中,對音樂口述史的基本概念、音樂口述史的應用及研究方法的側重點這三個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劉鶴紅記錄并整理的《“口述音樂史”十問一2016年5月梁茂春教授在中國音樂學院講學記要》[3],該紀要是對中國音樂學院2015~2016學年第二學期“音樂口述史方法研究”系列講座第一期的文本記錄,該紀要中對有關“音樂口述史”的相關十個問題進行探討,梁茂春根據自己幾十年的采訪經驗作了解答,為眾多想要投身于音樂口述史研究的學者提供的寶貴的經驗。隨后,丁旭東于2017年第三期《黃鐘》上發表了《談談口述音樂史的幾個問題—基于與梁茂春教授的談話》[4],作者通過與梁茂春教授的談話,基本確定了口述音樂史的基本內涵及外延,并總結出在實踐操作中需要把握的重點。緊接著,丁旭東又《再論“口述音樂市”的概念內涵與分類—基于與梁茂春教授的對話》[5],作者在前人的基礎上接著對口述音樂史的概念和內涵進行了完善,這對“口述音樂史”的學科理論研究無疑又往前推進了一步。同年,臧藝兵在《天津音樂學院學報》上發表了《我們也活過—以口述史為證論口述史在音樂學領域的運用》[6],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針對關于口述歷史的真實性與價值方面的一文給出了自己的解釋,最重要的是,作者厘清了民族音樂學與音樂口述史兩者在田野方法研究上的區別。王俊歡于2019年第4期《歌海》發表了《比較視野下音樂口述史檔案的流程與規范音樂口述史檔案的意義》[7],作者用比較視野,借鑒檔案學初探音樂口述史檔案的步驟與規范化操作,圖文并茂。同期張瀟元的《“口述音樂史”訪談工作規范》[8]一文中,作者針對訪談工作中出現的一些不規范問題,提出“深度訪談”,并闡釋了相關要素和具體步驟,對我們訪談者有很大的啟發。
二、口述專題音樂史
專題是由若干有共同性的人或物組成的集合體,口述專題音樂即圍繞某一特定主題,通過采集史料,用口述史的方法來研究。專題可以是用集合名詞概括的專題類型。比如,劉蓉于2015年在《交響》上發表的《口述史在中國當代音樂研究中的實踐性價值》[9],這篇文章通過對當代陜西作曲家群體的口述訪談研究,主張只有把口述訪談和文獻檔案兩種方式結合起來,才能更立體、客觀的“還原”歷史。同年,楊和平于《星海音樂學院學報》發表了《音樂口述史的個案研究——以松陽高腔口述劇本的整理、挖掘、分析為例》[10],作者通過對松陽高腔藝人的采訪,有效的整理了口述劇本,同樣對民族音樂研究提供的借鑒。2019年,趙建斌于《藝術百家》發表的《民間音樂傳承人口述史采訪觀點舉要》[11],作者通過山西民間音樂傳承人的口述史料研究,得出了自己在民間采訪過程中的五個小結,給進行民間音樂傳承研究的學者提供的寶貴的經驗,同時,作者期待更完善、更系統的采訪理論來指導實踐,這也為音樂口述史的未來指明了一條發展方向。謝嘉幸于2019年第6期在《中國音樂》發表的《中國樂派口述史研究的話語分析與訪談策略》[12],作者針對研究對象——“中國樂人”,先進行話語分析,后圍繞史實探究、文化闡釋以及生命記憶展開,來探明構建中國樂派學術共同體的路徑。在大量史料的基礎上,加以口述史的補充與佐證,充分證明了口述史研究方法的巨大價值。
三、區域音樂研究
區域音樂研究,不僅是針對于某一個特定的音樂事象做傳統的研究,側重于從語境中去理解音樂及文化內涵等。近幾年將口述史方法運用到區域研究中的學者與日俱增。筆者于此著重提到兩篇文獻。一個是李莉、王玏于2019年在《歌海》上發表的《口述史在廣西音樂史研究中的實踐》[13],作者從初識音樂口述史到實踐操作,認為口述史可以作為一種方法論,可廣泛應用于民族音樂學、音樂史學、非遺的研究、少數民族音樂研究等,還提出音樂口述史的學科構建過程對于學界完善口述史料、使用的方法論有積極作用。魏子斐于2019年第1期于《歌海》發表了《音樂口述史語境下的區域音樂研究——以安徽地方戲曲音樂文南詞為例》[14],作者把音樂口述史作為一種有效的研究方法深入 農村、劇團、傳承人、演員等挖掘民間音樂,作為一種“有聲”的、“立體”的音樂史料來完善區域音樂研究。
四、口述音樂個人史
口述音樂個人史是聚焦個人生命,在音樂史上具有完全史學意義的人物,如作曲家、指揮家、音樂美學家、音樂教育家等。這類歷史是通過搜集口述史料書寫的音樂家史、生命史。最值得一提的文章是曹家慧于2019年9月在《交響》上發表的《啟山林以篳路 緣人文而彰美——訪音樂美學家劉承華教授》[15],作者設計了四個板塊:早年的學習與工作經歷;學術上的兩次轉向;學術人生的體悟;對中國傳統音樂美學的展望。通過以訪談的形式記錄恩師劉承華教授的人生歷程,了解其背后的學術思想。
五、組織史與斷代史
組織史的研究對象史組織(單位、部門),最常見的是校史、單位史。組織史與個人史不同,組織的內部結構更復雜,對于研究者來說有更大的難度。比如,許立昀的學位論文《濤聲與歌聲中的歷史一一集美師專音樂教師口述史》[16]屬于校史,作者采訪了五位集美師專的音樂教育工作者,回顧集美師專的發展歷史。
斷代史研究的是音樂口述史料書寫的階段性的、一定時間范圍內的歷史。這一類型的文獻有楊帆于2019年第1期于《歌海》發表的《口述史與抗戰音樂史研究》[17],作者采用“口述史”的視角,搜集了相關史料,為“抗戰音樂”的研究“添磚加瓦”,同時也給予口述史方法極大的肯定。
六、結語
綜觀2015~2020五年來的音樂口述史研究,雖說論文數量呈逐年遞增的趨勢,其中也有很多優秀的成果值得稱贊,但由于音樂口述史發展處于起初階段,不論是學科建構、研究方法,還是實操的專業性、規范性,還與國外存在一定的差距,但筆者相信,廣大學者們音樂口述史的探索之路上,定會披荊斬棘,走出一條康莊大道!
參考文獻:
[1]臧藝兵.口述史與音樂史:中國音樂史寫作的一個新視角[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5,(02):47-52.
[2]單建鑫.論音樂口述史的概念、性質與方法[J].音樂研究,2015,(04):94-103.
[3]梁茂春,劉鶴紅.“口述音樂史”十問——2016年5月梁茂春教授在中國音樂學院講學記要[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16,(03):12-32.
[4]丁旭東.談談口述音樂史的幾個問題——基于與梁茂春教授的對話[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7,(03):22-31.
[5]丁旭東.再論“口述音樂史”的概念內涵與分類——基于與梁茂春教授的對話[J].江漢學術,2017,(06):69-77.
[6]臧藝兵.我們也活過:以口述史為證——論口述史在音樂學領域的運用[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17,(01):24-29.
[7]王俊歡.比較視野下音樂口述史檔案的流程與規范[J].歌海,2019,(04):16-21.
[8]張瀟元.“口述音樂史”訪談工作規范[J].歌海,2019,(04):22-26.
[9]劉蓉.口述史在中國當代音樂研究中的實踐性價值——以“當代陜西作曲家群體研究”為例[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5,(01):83-90.
[10]楊和平,葛兆遠.音樂口述史的個案研究——以松陽高腔口述劇本的整理、挖掘、分析為例[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5,(01):80-86.
[11]趙建斌.民間音樂傳承人口述史采訪視點舉要[J].藝術百家,2019,(02):121-125.
[12]謝嘉幸.中國樂派口述史研究的話語分析與訪談策略[J].中國音樂,2019,(06):5-11+33.
[13]李莉,王玏.口述史在廣西音樂史研究中的實踐[J].歌海,2019,(01):47-50.
[14]魏子斐.音樂口述史語境下的區域音樂研究——以安徽地方戲曲音樂文南詞為例[J].歌海,2019,(01):57-61.
[15]曹家慧.啟山林以篳路 ?緣人文而彰美——訪音樂美學家劉承華教授[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9,(03):69-77.
[16]許立昀. 濤聲與歌聲中的歷史[D].廈門:集美大學,2019年.
[17]楊帆.口述史與抗戰音樂史研究[J].歌海,2019,(01):51-56.
0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