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瑋雯 徐宏英
摘 要:通過混合式教學的實施,學生對學習態度和方法進行調整,教師對教學進行改進、不斷提升教學質量。結合混合式教學實施流程,構建高職院校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實踐應用,探討高職院校開展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關鍵詞:高職院校;混合式教學;指標體系
基金項目:2018年度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項目“高職院校混合式教學模式與成效研究”(項目編號:2018-GX-381)
近年來,在“互聯網+”背景下發展職業教育已成為新的趨勢,信息技術與教育之間不斷深度融合,互聯網時代的人才培養方式發生改變,推動了我國教育信息化進程。
1 高職院校混合式教學質量指標體系的構建依據
根據《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等文件的闡述,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育的目標,高等職業院校要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重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責任意識,學會交流溝通和團隊協作,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提高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創業能力。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雙主體教學結構。混合式教學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具體應用,師生交互,進行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課前,教師布置學習任務,學生借助教師提供的學習資料完成基本知識的建構;課中,分析課前學習遇到的難點,師生深度互動,進行知識的鞏固與拓展;課后,學生通強化訓練及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培養。課前、課中、課后整個過程體現了個性化學習與師生交互的深度融合。體現了學生自主探索知識、建構知識的主體性;體現了教師建構知識,成為學生的指導者、組織者、監控者、幫助者。
通過混合式教學的實施,學生對學習態度和方法進行調整,教師對教學進行改進、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因此教學質量評價不僅僅要關注學生取得的學習成果,同時要關注評價的激勵與改進作用。
良好的教學效果評價應具備如下三方面的功能。1)及時診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并給出學習建議,指導學生改進學生方法和態度;2)能及時、客觀地檢驗學生是否達到了規定的教學目標;3)對教師改進教學、優化教學資源和教學環境起到促進作用。因此要綜合利用過程性評價、總結性評價、發展性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同時積極關注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小組互評、教師點評等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以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全面對學生發展做出客觀真實的評價。另外,評價還應具有時效性和動態性,隨時形成每個學生或教師的過程性評價,形成圖表,學生或教師及時反思改進。另外,評價的可操作性和便捷性也要重點考慮,避免占用教師太多的時間和精力。
2 高職院校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
2.1 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基本流程
研究中混合式教學的基本流程包括,教學準備階段,教師選擇網站平臺、搭建學習平臺、發布課程簡介、教學目標、教學大綱、相關資源、課程公告、課程公告等,學生熟悉學習平臺、明確課程內容作業內容等,師生充分溝通;課前,學生閱讀課程公告、分析課前學習任務、明確學習目標、開展個性化學習、針對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與老師進行線上線下提問、交流互動等,教師線上答疑、針對學生線上的學習數據評估課前學習情況、確定課堂教學中需突破的重難點、優化課堂教學設計;課中,教師講解學生課前學習存在的疑難點、教師監控課堂、及時指導、學生匯報成果、教師點評、揭示差錯、肯定成績、學生反思、改進提高;課后,通過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分層次強化訓練、教師在線答疑,點評作品,學生反思糾錯、實現應用遷移;反思評價階段,針對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主要對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呈現形式、教學資源與條件等,進行學生互評、師生互評、教師點評,學生自我反思、改進學生態度與方法,教師反思、改進教學方法、改進教學條件、優化教學資源和過程,積極投身下次教學。
2.2 基于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設計
本研究在借鑒基礎上提出的構建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一般方法的基礎上,通過分析目前指標體系存在的長處與不足,提出了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過程參考,在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過程中參考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現有的6門在線開放課程數據,初步形成質量指標體系,對其評價的信度、效度以及評價實施的可操作性進行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對各級指標內容或權重進行最終指標體系。
指標體系共分為三級,依次是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和觀察點。一級指標的構建需要高度概括,體現國家對人才培養的總目標和專業人才培養的規格要求及課程教學在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作用。分別選取理工類課程四門和人文社科類課程兩門,從知識要求、能力要求、職業素質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人才培養規格,課程標準又根據其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又做了更加具體的描述。為了全面反映學生發展情況,本研究歸納一級評價指標為4個,分別是德育養成、學習成效、學習動機、職業素養養成。這四方面的培養與成長貫穿于混合式教學的整個過程。
二級指標是對一級指標的進一步細化,本研究根據前述理論依據設置二級指標8個。但是,有 些二級指標還不能通過教學平臺或教學、學習過程直接獲取,所有觀測點共同反映學生全面發展情況,并能為教、學、課程的改進提供依據。
3 高職院校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實踐
3.1 研究設施過程
研究樣本選擇。本研究以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建設六門課程為例,實驗樣本以物聯網專業、數廣告專業,覆蓋多所學校,172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學生在平臺完成了課程的混合式教學,基本熟悉了混合式學習流程。
3.2 研究發現
1)學生誠信品德成績、遵紀守法意識與總成績具有較強的相關性。誠信品德好、遵紀守法意識強的學生,一般都勤于學習,但也存在例個別外。個別誠信品德好、遵紀守法意識強的學生,沒有達到良好效果的同學,可能由于缺乏責任意識,或學習能力欠缺,導致學習效果不佳,需要及時發現,及時指導。
2)學習成效與總成績相關性分析。職業素養主要體現在敬業精神、責任意識、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職業素養的養成與總成績的提升密切相關,二者正相關的。因此在混合式教學過程中,要大力加強職業素養的養成,促進總成績的提升。
4 結語
在當前“互聯網+”數字化、信息化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全面提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應積極整合線上與線下教學資源,全面推行混合教學改革,利用優質的開放教育資源平臺,對傳統以課堂教學為主和現代以互聯網教學為主的 混合教學模式進行重構和融合創新,從而既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又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高職教育要以此為契機,努力探尋改革教學模式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斷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為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做出新的貢獻。
作者簡介
黃瑋雯(1984-),女,山東濰坊人,碩士,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職業教育、藝術設計。
徐宏英(1980-),女,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計算智能、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