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新
【摘要】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對于學生終身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如何打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是現今小學數學教師探討的一個話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為課堂教學制定目標,精心設計課堂流程,創設適合學生學習和發展的教學情境,轉變教學模式,重視學生合作探究,拓寬學生數學思維。探討了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進行了相應的分析探究。
【關鍵詞】核心素養 小學數學 高效課堂
構建高效課堂是所有教師孜孜以求的教學目標,小學數學也不例外。但就現狀來看,還是存在教學目標不明確、學生興趣不高、教學模式單一、數學思維不強等現象,這些問題依然是構建數學高效課堂的“絆腳石”,急需搬走。那么,在發展核心素養的大背景下,到底要如何打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呢?
一、定目標,促應用
教學目標不明確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重要制約因素之一。為了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教師必須要明確在知識掌握、能力培養和學習情感方面所要達成的具體的教學目標,為此,首先,數學教師要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擺脫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將學生視為數學課堂的主人,圍繞學生的學習需求展開具體的教學活動。其次,要注重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感悟生活,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知識,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數學潛能、數學情感,又能培養學生的數學實踐應用能力。以“認識鐘表”為例,除了讓學生認識時針和分針,會表示時間,還要讓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通過對日常作息的總結分析,能夠明白時間的寶貴,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珍惜時間、不浪費時間,科學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并養成良好的習慣。再次,要注重學生具體素質能力的培養,即明確教學過程中需要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實踐能力還是創新能力等。還是以“認識鐘表”為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觀察鐘面并親自動手操作鐘表學習器,其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動手操作能力,學生通過這樣具體的操作就能明確感知“時間”的概念,也能對日常生活中時間的使用情況有所了解,這對于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是十分有利的。
二、創情境,激興趣
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的推動力,而要想激發小學生的數學興趣,就要從教學情境的創設入手。在表現形式上,教師可以依托現代媒體來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情境,如學習“分數的大小比較”時,我就利用學生熟知的《西游記》的故事制作了這樣一個多媒體課件:師徒四人路過一片瓜田,口渴難耐,悟空向瓜田主人化來了一個大西瓜,悟空說:“我把這個大西瓜分為四份,每人都吃四分之一?!卑私洳煌猓骸拔叶亲哟螅I得快,應該多分我點兒,我要六分之一。”可分完后,八戒越看自己的西瓜越覺得小,但他不明白是哪里出了問題。這時,我將四分之一西瓜和六分之一西瓜放在一起,請同學們對比分析,你知道哪塊西瓜大呢?由此你有什么樣的感悟?一下子就勾起了學生的好奇心,使其情緒高昂地投身學習。在具體內容上,教師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創設生活化情境,讓學生順暢地學習數學知識,如學習“認識時間”時,我首先請同學們說一說自己每天早上的起床時間是幾點幾分,然后再大約估計出自己的洗漱時間、吃飯時間,最后計算出自己到學校的時間。每個同學的具體情況不同,得出的具體時間也不同,這樣不僅促使學生興致勃勃地進行計算、學習,迅速進入了學習狀態,也能讓學生發現自己浪費時間的缺點,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三、轉模式,重探究
千篇一律、長久不變的教學模式是造成數學課堂效率低下的主要因素之一。為了貫徹新課程理念,將發展數學核心素養的目標落實到日常教學中,教師就必須要根據學情,轉變課堂教學模式,用新穎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引導學生重視知識的習得過程,在探究中學習。以“圓的周長”教學為例,我沒有進行平鋪直敘地講解,而是采取了案例分析法進行教學:首先在大屏幕上出示一個具體案例:張爺爺計劃在圓形廣場上快走兩圈,已知這個圓形廣場的中心點有一個雕塑,張爺爺從這里出發,走了200米到達廣場邊緣,然后開始快走。請問張爺爺一共走了多少米?給學生三分鐘的時間獨立思考,并提醒學生一定要認真審題、謹慎作答。然后開始小組探究:有的同學在草稿紙上畫出一個圓形,圓的中心是雕塑,半徑是雕塑到廣場邊緣的距離,即200米,那么,就可以根據圓的周長公式來計算:C=2πR=2×3.14×200=1256米,圓的周長為1256米,張爺爺走了兩圈,就是走了2512米。但是很快就有同學提出了不同意見:“2512米不對,因為張爺爺是從雕塑處走了200米后才到邊緣的,這200米也應該算上,所以,2512+200=2712米,這才是正確答案。”哦,原來是這樣,錯誤的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這時我再進行總結:“同學們,審題很重要,探究時更要看清楚已知條件和問題,避免出錯。”接下來,我又給同學們出示了相似的案例,學生基本上都能準確獲取題意,能夠思維縝密地進行推理、探究,切實提升了自己的探究能力。
四、挖內涵,拓思維
數學思維的培養是發展核心素養的重中之重。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習得數學知識,還要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用數學的眼光捕捉知識背后的數學思想,以此逐漸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以“加法交換律”教學為例,我首先給學生設置了這樣一個生活情境:彤彤同學生病住院了,為了鼓勵、安慰她,班上的同學自發組織了“送禮物、表心意”的活動,有25人做了手工賀卡,有16人疊了千紙鶴,請問,送禮物的同學總共有多少人?有的同學列出的算式是25+16,有的同學列出了16+25,兩個算式中的數字是相同的,只是調換了位置,同學們很容易就能看出兩個算式的和是一樣的:25+16=16+25。接下來,我讓同學們按照這個等式寫出幾組相似的等式,同學們很快就完成了。通過對這幾個等式的對比,學生們發現,在加法算式中,不管怎樣調整兩個加數的位置,和都是不變的,不知不覺中就道破了加法交換律的內涵。然后,我又問:“怎樣用數學符號來表達加法交換律呢?”有些同學用圖畫表示:△+○=○+△,有的同學用字母表示:a+b=b+a,還有的同學用甲+乙=乙+甲來表示,不管是哪種表述,都是學生思維不斷拓展的產物,更是培養學生數學意識的開端,這種思維的轉化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大有幫助的。
總之,教師要站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高度來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既要制定科學明確的教學目標,又要創設貼近學生的教學情境,既要轉變課堂教學模式,又要挖掘數學知識內涵,興趣激發和能力培養并肩前行,竭盡全力打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華志遠.數學核心素養的內涵與構成[J].教育研究與評論,2016,(5).
[2]崔春艷.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構建策略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