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晴
摘要:在學生們成長的道路上,師生關系的重塑對德育工作的開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面對學生的迷茫和求教,教師亟需提高使命感,正確妥善地處理主要矛盾,將重塑師生關系作為當下開展德育工作的不二法門。
關鍵詞:參與;融入;班干部;德育
花季一般的年華,初中生們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作為班級的管理者和領導者,在德育工作中肩負著重要的責任。成為教師就要幫助學生排憂解難、茁壯成長的領路人,伴隨他們走過最美的豆蔻年華、最懵懂的青春歲月。
一、親力親為——創設情境教育模式
創設情境教育模式,簡而言之,就是將“田園勞動”轉化為“心園澆筑”。作為農村寄宿制初中,田園勞動實踐基地是師生共同創造夢想的平臺,然而事與愿違,學生雖大多來自農村家庭,但內心卻極不情愿,出現了三五成群聊天、懶散拖沓、“磨洋工”的現象,所以對于學生更應該傾注的是無聲地滋潤,說教不如躬親。教師需要拿起鋤具,悄悄地干,這時會發現孩子們談話聊天的少了,身影攢動的多了,干活的效率逐漸提高了。在任務圓滿完成的那一刻,教師以一名勞動者的身份進行了鼓勵和點評,讓孩子們在品嘗勞動快樂的同時感受到集體的力量和付出的喜悅。一堂生動的實踐教育課,伴隨著泥土的清香、汗水的甘冽,也伴隨著歡聲笑語,那樣的場景,十分令我動容。
將“班級內務”變成“手工課堂”,也是非常有意義的活動。宿舍原本沒有家里的安逸舒適,因人而異的生活習慣、思想性格、個人喜好都要融入一個小集體中去。此時,除了扮演教師的角色,更要承擔起一個媽媽的職責,疊被套、清柜子、貼墻紙,都需要付出極致的耐心和包容的愛心,還有強大的責任感、使命感。教室里,班級文化布置是一項不簡單的任務,班級氛圍的營造、班風學風的塑造都集中地體現在這簡單的勾勾畫畫、粘粘貼貼上,你拿剪刀我制作,你畫圖案我來貼,人盡其用,各顯所長,孩子們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水房里,常有浪費水資源、工具亂的問題,教師要協助學生編排順口溜,類似于“順手關一關,拖布手擰干,晾在窗臺上,干凈又美觀”。
將課間活動搭建成為溝通之橋。要問學生什么時候最開心,答案一定是活動課,在這活動課上,孩子們你追我趕、生龍活虎,游戲的方法花樣百出,要想了解學生必須變成學生、融入學生,主動拉近和孩子們的距離,縮小兩代人之間的思想差異。每個大課間活動,教師都要輕裝上陣,積極參與到每一項學生活動當中,贏得了孩子們的信任。所以說,將具體活動變成一堂堂肢體體驗課、心靈溝通課是最好不過的方法,換一種方式教學,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和孩子們最好的溝通就是將心比心、用心呵護。
二、感受與融入——搭建溫馨對話場景
“轉變角色”才能“融為一體”。初中生的離經叛道,其實是人生必經的一個迷茫階段,一些教師存在既定觀念偏差和角色轉換過慢,師生交流不平等、不和諧的畫面時有發生。
“同舟共濟”才能“同甘共苦”。分析孩子們的成長道路,他們最怕的不是失敗,而是孤單,最需要的不是一個安慰鼓勵的指揮官,而是一個敢于主動擔責的引路人。尤其是在學校舉辦活動的時候,教師要在賽前的節目訓練中全勤參與、一直陪伴孩子們;賽中全力助威、暖心關愛;面對賽后失利,告訴孩子們要學會永不言棄,對他們一次次地豎起大拇指,要知道孩子們真正的心心念念是什么。
“溫馨融入”才能“敞開心扉”。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夢》一書中談到:“理想的德育,應該重視心靈的溝通,建立起溫馨的對話場景,德育教育工作的難題也會不攻自破”。
三、干部培優——共建正能量班風學風
目標管理,夯實工作責任。新學期伊始,教師需要先充分了解孩子們的心意所向,摸清真實學生的真實想法,鼓勵他們進行民主投票選舉,根據設計好的目標制定班級計劃,明確分工夯實各自的職責。定期召開班委會,將班干部們反映的問題梳理透明,在細化和整改的措施上靈活運用,一步一個腳印地扎實開展德育工作,帶動全班同學朝著共同方向攜手并進。
悉心指導,樹立班干部權威。班干部也是孩子們中的一份子,常會因為經驗不足、處事方法單一、抗壓能力有限,在班級管理工作中矛盾頻發,作為教師,既要耐心指導,還要大膽放權,支持班干部自主地開展工作;既要定期談心談話,及時給班干部們指出不足,也要平等交心,給班干部們更多信賴,該退居幕后的時候決不干涉班干部的自主靈活性,給班干部充足的自由,在班級中處處為班干部樹立威信。
統一步調,培養團結精神。一個班集是一個有機整體,班干部雖各司其職但決不能相互掣肘,不能因為學生的成績高低而區別對待,通過小組合作、后進幫扶、載體活動,持續加強班干部和學生之間的協作精神和團隊意識,烘托團結協作、互幫互助的良好氛圍,從而達到“大海航行靠舵手”、“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助推班級良好班風學風的形成。
在教學日常中,“學高為師,身正示范,”教師既要做好本職工作,同時也肩負著“家長”、“裁判”等多個使命。師生關系息息相關,休戚與共,開展德育工作亟需重塑師生關系,培養好師生之間的感情,搭建師生之間通暢的交流橋梁。
參考文獻:
[1][加]范梅南.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M].李樹英, 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美].內爾.諾丁爾.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M].教育 科學出版社.20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