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生活在一個需要不同文化的人之間交流頻率和強度日益增長的時代,而這些互動受文化空缺的影響。跨文化交流是新世紀的一個主要問題,文化沖突和溝通障礙可能導致溝通無法進行,甚至引發文化沖突。因此,要進一步了解文化空缺的表現形式,并采取音譯、意譯等方法策略,解決跨文化交流中出現的問題。
關鍵詞:空缺理論 跨文化交際 文化空缺 橋接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8-0066-02
文化之間,既有相似,也有不同。由于歷史背景、社會習俗、宗教信仰和意識形態等方面的文化差異,每個民族對于某些特定的對象和概念有著特殊的認識,無法在另一種語言中找到自己的等價物或相應的表達方式。中國與英語國家在歷史背景、價值體系等方面的差異,往往導致中英兩國人們在交往中產生誤解。這種跨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礙被認為是“文化空缺”,這是一種獨特的語言和文化現象,是一個民族特有的特征,但在另一種文化中不存在。文化空缺通常是跨文化交際中口譯和翻譯的根源性問題,如何在日益頻繁的交流下進行翻譯,是當今中英文化交流中一項重要任務。
一、空缺理論的研究現狀
1954年,美國語言學家霍克特在對兩種語言的語法模式比較時首次提出了“空缺”的概念。他將其命名為“偶然的缺口”,并以此來描述這種語言現象。翻譯理論家巴赫達羅夫在比較不同語言的詞匯時,使用了“without equivalent lexemes”(無對等詞匯)一詞。美國文化人類學家霍爾(Hall,1976)在探索澳大利亞原始居民的語言時注意到,這個國家的語言缺乏基本的顏色詞匯,顏色詞匯幾乎都存在于其他語言中。他在研究論文中使用了“vacancy”(空缺)和“gap”(差異)。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俄國學者索洛金對話語和民族特征分析后提出了空缺理論,該理論由此而生。
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文化空缺進行了不同的定義。王秉欽(1895)認為,文化空缺是一種文化現象。其他文化的人可能無法理解或接受某一特定文化的獨特性,而且容易被誤解,并可能導致在其他文化中的文化空缺。潘惠霞(2000)將文化空缺定義為一種獨特的語言和文化現象,它是一個民族特有的特征,不存在于另一種語言中。
二、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空缺現象
各民族之間存在著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社會制度、價值觀念等各方面的差異,不同民族的文化由各種各樣的模式組成,文化空缺的類型也是多種多樣的。由于難以涵蓋所有的模式,文化空缺現象如下:
1.歷史發展方面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歷史背景,尤其是習語中,我們可以驚奇地看到文化特征。如:兒時課本所學的畫家文同對竹子長期鉆研,對其了然于胸,于是人稱贊文同“文同畫竹,早已胸有成竹了”。這樣,漢語中就有了“胸有成竹”一詞。還有許多諸如此類的詞語:“空城計”“賠了夫人又折兵”“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負荊請罪”。
同樣,在英語中,也有反映歷史事件的詞語,如“Iron and Blood”(鐵血運動)、“Battle of Waterloo”(滑鐵盧之戰)、“Lost Generation”(迷惘的一代)和“be on the wagon”(戒酒)。
2.宗教信仰方面
在中國,佛教、道教和儒學滲透到普通人的信仰和思想中。豐富的成語和民間故事資源,使漢語充滿活力,豐富多彩。例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臨時抱佛腳”“因果報應”等。
基督教早在兩千多年前就為西方所熟知,許多英語諺語都是來自基督教的《圣經》。例如,“the apple of ones eyes”(掌上明珠,珍愛之物)、“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著羊皮的狼)、“as poor as church mouse”(一貧如洗),等等。如果中國讀者不熟悉《圣經》,他們就很難理解了。
3.傳統節日與社會風俗習慣方面
中國自古以來的主食是米飯和面食,因而就有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生米煮成熟飯”等習語,說英語的人卻很難理解,因為他們的文化中沒有這樣的食物,也就沒有這樣的語言。歐洲國家的主要糧食產物是小麥、大麥和土豆,與之相關的習語很多,比如英語表達掙錢養家的人詞語是“bread earner”。此外,西方還有“big cheese”“hot potatoes”等俗語。在漢語的表達中,“小菜一碟”與“a piece of cake”相對應,中國的通常就是五谷雜糧,一道菜對中國人來說是很容易獲得的,而蛋糕是小麥而制作成的,也屬于歐洲人日常的食物之一。
三、空缺理論與跨文化交際的橋接方法
由于文化空缺在目的語中找不到對等的詞語翻譯,因此翻譯文化空缺不同于其他類型的翻譯。出現翻譯文化空缺時,我們應該敏感地意識到文化差異,并根據原文文化對文化差異作適當的調整,從而達到理想的交際效果。因此,為了有效地解決翻譯中的文化空缺問題,在翻譯中采取適當的策略是不可忽視的。
1.音譯
當東道語言沒有對應的文化術語時,譯者不得不用音譯來處理詞匯的空白。在英語和漢語中,許多文化空白詞通常是一個民族特有的地名、技術術語、食物名稱。例如,荔枝(lychee)、拿鐵(latte)、摩卡(mocha)、馬卡龍(macaron)。
通過音譯,可以保留文化信息。“牌樓”(pailou)直接音譯,其目的就是為了體現中國的建筑與其他國家的建筑不同,若譯成西方所對應的“Tower”,那么它所承載的文化信息或地方色彩就會丟失。因此,通過音譯,可以將中國的特色介紹給外國人。
2.直譯
英語和漢語中,有些詞語在內容結構上都是相同的,包含著相同或相似的意象和比喻意義。譯文讀者能夠正確理解原意,直譯就成為翻譯過程中的首選方法。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
什么時候都要謙虛謹慎,把尾巴夾緊一些。
We must always be modest and prudent and must,so to speak,tuck our tail between our legs。
“把尾巴夾緊”是中國的諺語,意思就是說做人要低調,要虛懷若谷,防止驕傲自滿。若直接把意思表達出來,句子的趣味性就沒了。
諸如此類直譯的例子還有:血濃于水(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冷戰(cold war)、黑市(black market)。
3.意譯
不同民族在歷史發展、宗教信仰、傳統節日與社會風俗習慣等諸多方面存在差異,決定了不可能始終采用直譯,否則譯文生硬別扭,甚至脫離原文的意義。此時就須采用意譯方法,不受源語言的句子結構的影響,符合原文所的表達意思。例如:
我的東西就是這些,我沒拿曹家一草一木。
This is all I have got,I havent taken a needle from the Caos。
“一草一木”是中國一個成語,比喻極其微小的東西,以此強調自己沒有拿曹家任何東西。 譯者將其譯為“a needle”,因為在西方人眼里針是極其細小的東西。這樣意譯之后,譯文準確傳達了原文所要表達的思想。
4.借譯
英漢兩種語言中都有豐富的習語表達,其表達方式對讀者來說是相當陌生的,但有些表達方式則完全匹配,在意義上是相似甚至相同的,在這種情況下,借用無疑是解決翻譯中的文化問題的一個很好的方法。例如:
You can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 but cant make it drink。
老牛不喝水,不可強按頭。(不能強人所難)
As strong as horse。(壯如牛)
在西方神話里,馬是一種神圣的動物,速度、優雅和高貴的象征。現今馬是人們喜愛的寵物之一,英國許多人養馬用來參加賽馬,這是僅次于足球的最吸引人的項目。中國的“牛”和西方的“馬”有著相似的意思,牛是自古以來是主要的勞作力量和交通工具;因此,中國人對牛有著無比的喜愛之情。
四、結語
翻譯不僅是源語言轉化為目的語的過程,也是兩種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的過程,文化因素反映在文字和文化形象上。準確地將SL翻譯成TL是件不容易的事。因此,譯者作為目標語與源語言之間的特殊交際者,不僅要在語言上有能力,而且在文化上也是有能力的。文化空缺作為語言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關于文化空缺,仍有許多待探討的地方。例如,文化空缺詞可以從文化教學實踐的角度來研究,如英語教學和對外漢語教學。對英漢文化背景的一定理解,有助于適當把握文化空缺現象,消除因文化差異而產生的誤解。
參考文獻:
[1]Larry A.Samovar,Richard E.Porter and Lisa A.Stefani.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
[2]龔愛華.思維方式差異與漢英翻譯[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
[3]李磊榮.論民族文化的可譯性[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
[4]潘患霞,李輝.漢譯應過程中文化空缺現象探索[J].外語教學,2000.
[5]王秉欽.文化翻譯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楊國棟
[作者簡介]周玲,西安理工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