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鎣
[摘 要] 課堂提問是課堂上師生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有效的課堂提問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理解和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可以從多方面提高學生的邏輯性、批判性和創新性。教師要運用不同的技巧鼓勵學生理解運用語言,從而更好地探究文化內涵、鑒別評判觀點、跨文化交際溝通,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關鍵詞] 課堂提問;提問策略;思維品質;深度傾聽;問題鏈
課堂提問是課堂上以語言交流為中心的教學過程,它充當了教師的解釋與學生的回答之間的中介(Cruickshank等,2003)。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驅使個體積極思考主動參與,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的思維從無序向有序的提升,從疏漏向精密的提升,從散點向結構的提升(盧正芝,洪松舟,2010)。這給教師的課堂提問質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的確,在課堂的不同環節,多維度地運用提問技巧、提問策略,激活學生的思維,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理解和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可以推動學生對主題意義的深度理解,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不斷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一、基于思維品質培養的課堂提問策略
思維品質是指思維在邏輯性、批判性、創新性等方面所表現的能力和水平(教育部,2018)。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要求教師首先提升自身的思維品質素養,深入研讀語篇,充分挖掘語篇中的主題意義和文化內涵,設計有價值、有深度的提問,力求在有效的提問中,促成學生組織新思考、形成新觀點、建構新概念。
(一)提問事實,理解語篇
布魯姆(1956)提出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安德森等人進一步發展其理論,將認知領域的教育目標分為記憶(remember)、理解(understand)、應用(apply)、分析(analyze)、評價(evaluate)和創造(create)六個層次(安德森等,2008)。在對語篇提問時,使用特殊疑問句提問,往往可以比一般疑問句更好地檢測學生對內容的把握,避免學生受到教師的引導猜測答案。而當發現學生回答問題有困難時,教師可以使用一般疑問句對學生進行提示。對語篇內容的提問,不僅可以對語篇的文字進行理解,達到記憶層面的目標,還可以整合文章內容,進行解釋性閱讀,相當于布魯姆目標分類中的理解和應用層次。教師的提問應牢牢把握住文本,為學生搭建好支架,層層深入,避免難度過大的問題令學生無從作答,或發散性太強的問題導致學生脫離文本作答。
(二)提問感受,學會共情
教師在學生回答時的一個注意點是要傾聽,而且要“深度傾聽”。羅杰斯(2019)認為,真正的傾聽可以讓傾聽者與被傾聽者緊密聯系在一起,深度傾聽,聽到的是思想、想法和情感基調,是那些隱藏的、來自個人深處的內心訴求。教師可以使用委婉的反饋語言,給予學生足夠的共情,必要時可以延后反饋,給學生自我調控和糾正的機會。在提問感受時,要特別把握追問的必要性與時機。教師對學生的追問點撥,引導學生的思維向靈活、快捷、深入、廣泛等維度發展。一個真正尊重學生、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師,在課堂上一定會認真傾聽和觀察,及時捕捉到那些看似與課堂無關的“意外”,并通過追問來機智地處理這些“意外”(李愛云,2018)。通過追問,學生往往可以對自己脫口而出的答案進行批判思考,發現答案中的邏輯漏洞,或進一步補充自己的感受,從而促進邏輯性和批判力的發展。
(三)提問拓展,遷移創新
遷移創新類的提問一般出現在課堂的后半段。此時學生已對語篇內容較為熟悉,提問應基于語篇,適當拓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針對拓展性提問的特性,教師可以設計具有系統性和層次性的問題鏈進行提問。問題鏈能為學生創造一個思考環境,引導學生積極探索,把任務式、負擔式的被動學習變成積極主動的學習,從而實現從學習知識到提高能力的轉變(裴松,2011)。在備課時,教師不僅需要預設學生的回答,還要預設引入的方法、師生和生生互動的方向,同時對可能出現的意外答案做足準備,使得問題鏈既鍛煉學生的邏輯性、批判性和創新性,又不至于天馬行空地發散,離題太遠。設計巧妙的問題鏈可以全面地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實現深度學習。
二、基于思維品質培養的英語教學實例分析
現以一節閱讀課中的若干教學片段為例,分析如何借助提問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本文為牛津譯林2011課標版九年級下冊Unit 4中Life on Mars的一篇科技說明文Moving to Mars,介紹了人類未來移居火星的原因和可能面臨的挑戰與樂趣。
[片段1]
T: The title of the passage is “Moving to Mars”. What do you think the passage is about?
S: Its about moving to Mars.
T: What do you know about Mars?
S: Its a planet. Its the third nearest planet to the ? ? Earth.
T: Very good! Why do you think we might need to move to Mars?
S: Because Mars is quite similar to the Earth.
T: Whats wrong with the Earth?
S: Maybe because the Earth doesnt have enough...
T: The Earth is running out of resources! Thats possible.
在閱讀前,教師讓學生根據標題猜測文章的內容,學生籠統地重復了標題的內容,教師進而抓住標題中的關鍵詞move和Mars,進一步要求學生闡述對Mars的了解和猜測人類未來移居火星的原因。當學生的回答沒有抓住重點時(為什么要移居火星),教師及時對關鍵點進行追問,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針對學生的回答,教師通過補充、糾正和釋義 (paraphrase),給學生潛移默化地進行語言輸入。在這個片段中,教師培養了學生的分析、推斷能力,拓寬了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教師還可追問:Are there other possible reasons? 以此促使學生進行更加全面、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