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蓉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教師應該積極滲透德育教育,培養學生的良好思想品質、人生觀與價值觀,形成德育教育的重要意義。目前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還存在德育教育問題,無法有效將德育教育融入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對各方面教育工作的實施與發展造成不利影響。這就需要小學語文教師轉變傳統的工作觀念,利用閱讀教學、寫作教學、課堂日常教學指導的形式,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健全人格與優秀素養,全面滲透德育教育工作,為小學生后續發展夯實基礎。
關鍵詞:德育教育;小學語文教學;滲透途徑
一、 前言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工作中,教師滲透德育教育,應按照具體的德育工作特點、標準與規范,重點培養小學生良好思維形式、品德素養,形成德育滲透的積極作用,促使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達到預期的語文教育工作目標。
二、 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小學教育領域中語文屬于基礎性學科,是滲透德育教育的主要部分。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工作中,教師積極開展德育教育活動,可引導小學生形成正確思想觀念,實現品德方面、意志方面的教育目的。在此過程中,教師開展德育教育活動,有助于全面增強學生愛國主義觀念意識,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形成尊老愛幼的品德,使得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綜合素養,促使日后學習、生活乃至于人生的良好發展。可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工作中,全面滲透相關的德育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教師應該予以重視,遵循科學化的教學工作原則,保證德育教育的有效滲透。
三、 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問題
目前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工作中,雖然已經意識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還存在很多問題。一方面,未能結合德育教育的需求設置多元化的教學活動,各方面工作過于流于形式,難以從真正意義上將德育的作用發揮出來。另一方面,德育教育過于僵化,采用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難以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日常生活中德育元素全面融入課堂教學中,導致德育教育缺乏有效性,無法綜合培養小學生的道德品質、良好行為習慣、思想素養,對各方面德育教育工作會產生不利影響,不能滿足當前的素質教育根本需求。
四、 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措施
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教師應該積極滲透德育教育,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開展多元化的實踐操作活動,在閱讀、寫作的過程中開展德育教育,培養小學生的綜合素養,具體措施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采用教學活動的形式教學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工作中,為有效滲透德育教育,應積極開展德育活動,使得小學生在活動中受到德育內容的潛移默化影響,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養成良好習慣,端正自身的態度,促使各方面的德育教育工作有效開展。教師在選擇課外活動的過程中,應該結合學生的發展需求,科學滲透相關的德育教育內容,有效培養學生良好品德、習慣,增強各方面的小學語文教學指導效果。
如:教師帶領學生學習《吃水不忘挖井人》課程的過程中,可為學生設置“觀看挖井”的課外活動,組織學生觀看與了解具體的挖井過程,親身感受到挖井的辛苦、艱辛,尤其是在挖出干井的時候,需要重新挖井,這種艱辛與付出,都是為了我們可以吃上好水。這樣學生在課外活動中,就能形成正確的認知,感恩挖井人。在學生課外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學會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身邊所有為自己付出的人,使得學生形成感恩的心,從根本上提升其優秀品質。
(二)在閱讀教學中開展德育教育工作
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采用閱讀教學法滲透德育教育,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深入感受德育內容,受到潛移默化影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養成良好行為習慣,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將德育教育的積極作用與優勢全面發揮,將閱讀教學和德育教育有機整合,促使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實。
如:教師帶領學生學習關于“雷鋒”課程知識的過程中,就可以組織學生積極閱讀文章中的內容,在閱讀之前提出問題:“課文中的哪些語句是描寫雷鋒為人民服務精神呢?”“課文中哪些語句是描寫雷鋒勤儉節約呢?”這樣在小學生閱讀相關文章內容的過程中,可對雷鋒的精神形成深入理解,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學生閱讀之后,教師鼓勵將自己的感想表達出來,說出自己在生活、學習中怎么學習雷鋒精神、如何養成樂于奉獻的精神,這樣不僅可以使得小學生形成正確觀念,還能增強整體的教育指導工作效果,有效滲透德育教育的內容。
(三)采用寫作教學法
小學語文教學領域中,寫作屬于學生思維創造的高級表達形式,可將學生內心世界全面反映出來,屬于重要的教學部分。因此,教師在德育滲透的過程中,可以采用寫作教學法,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還能加深對德育內容的印象,從內心深處感受相關的德育知識,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和德育意義。教師在寫作教學的工作中,應選擇帶有德育作用的寫作主題,使得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積累豐富的詞匯,形成良好的觀念意識。
如:教師在寫作教學的過程中,可為學生設置主題“如何讓班級更加團結”“我心中的愛國英雄”“團結友愛的班集體”“樂于奉獻的雷鋒叔叔”等,要求學生在寫作之前全面搜集關于寫作主題的各種詞匯、語句、真人真事,按照自己對德育主題的理解寫作文,這樣不僅可以在寫作的過程中實現德育教育目的,還能使得學生受到寫作主題的潛移默化影響,形成班級團結精神、愛國主義精神、樂于奉獻精神,端正學習和生活的態度。需要注意的是,在寫作教學的工作中,教師應為小學生提供關于德育方面的寫作素材,使其將德育素材全面融入寫作內容中,受到各種德育素材的熏陶。
(四)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德育內容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題材形式較多,語言文字豐富,其中涉及愛國主義精神、尊師重道精神、團結友愛精神、樂于奉獻精神、保護動植物精神、遵紀守法精神等內容,在德育教育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要想更好滲透德育教育,就應該全面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內容,增強各方面的教育指導工作效果,全面發揮教材在德育教育的作用。教師在挖掘教材中德育內容的過程中,必須要結合教材內容的情況,適當配合提出有關的問題,引導小學生深入思考文章中的內容,反思自身在生活中的不足,端正自己的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自覺規范自身的行為。
如:教師帶領小學生學習《誠實的孩子》課程知識,就應該挖掘其中的德育內容,引導小學生了解到課文中列寧小時候到自己姑媽家,無意中打碎了一個花瓶,然后把這件事情告訴媽媽,為姑媽寫信承認自己撒謊,然后向學生提出問題“我們在生活中有沒有撒謊的情況呢?”“我們在撒謊的時候是不是感覺內心愧疚呢?”“如果不撒謊,做一個誠實的孩子,是不是心理更加舒服呢?”,在提出這些問題之后,小學生就可以端正自己的態度,全面認識到撒謊是不正確的行為,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養成不撒謊的良好習慣,誠實面對每個人,形成良好的思想素養。
(五)創設真實的德育教育情境
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工作中開展德育教育活動,應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創設較為真實的德育教育情境,使得小學生可以在情境中形成真實的感受,受到德育內容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其良好的思維素養與道德品質,促使相關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實施。具體的教學工作中教師采用情景化德育教育方式,可培養小學生想象能力、良好思想素養和道德素養,達到預期的德育教育工作目的。
如:教師帶領小學生學習《有趣的動物共棲現象》課程知識,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小學生播放動物共棲方面的圖片和視頻,然后講解怎樣的環境適合動物共棲生存,什么樣的動物屬于共棲生存的范疇。之后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小學生播放環境惡化、動物共棲環境受到破壞的場景,然后提出問題“如果我們是共棲動物,環境惡化了之后會怎么樣呢?”,組織小學生扮演動物,想象在環境惡化的情況下會有怎樣的表現。在小學生扮演角色之后,教師還需提出問題“動物共棲的環境惡化,會導致這些小動物無法健康、快樂生存,那么,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怎么做呢?”,在提出問題之后小學生會不由自主回答“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等等,自覺形成良好的保護、熱愛環境的觀念意識,提升思想道德品質。再如:教師帶領小學生學習《王二小》課程知識的過程中,就可以按照課文內容營造王二小當時的情境,使得小學生全面體會到王二小的愛國主義精神,了解到當前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珍惜生活,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形成良好的德育教育作用,培養小學生正確的觀念意識。
五、 結語
近年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工作中,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還存在德育教育方面的難題,難以利用科學有效的方式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無法有效開展德育教育工作。這就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內容,利用閱讀教學方式、寫作教學方式滲透德育教育,為小學生創設真實的情境,使其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形成愛國主義精神、樂于奉獻的觀念,自覺養成誠實守信、愛護動植物、保護生態環境的習慣,通過綜合性的教育指導方式,提升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效果。
參考文獻:
[1]邵海芹.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課教學中的滲透[J].語文課內外,2019,56(33):209-212.
[2]陳朝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滲透的探討[J].語文課內外,2020,15(2):232-244.
[3]馬小蘭.淺談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滲透[J].課外語文,2020,14(1):59-62.
[4]張虎林.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小學生作文輔導:看圖讀寫,2019,33(10):83-99.
[5]和學會.淺析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兒童大世界,2019,45(9):69-98.
[6]張曉琴.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分析[J].中外交流,2019,26(34):136-146.
[7]張艷.淺析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文淵:中學版,2019,33(7):223-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