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軍
摘 要:立德樹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其中思想政治理論課發揮著主渠道作用。初中時期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對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具有重要作用。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往往會直接影響學生個人意識及綜合素質的提升;在實際教學中如何正確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至關重要。本文就教學實踐中啟發式教學與案例教學在道德與法治課中的運用進行探討。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這就要求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就應該不斷探索研究,選擇正確且適合的教學方式,不僅能有效地提高其教學質量,也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逐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在實際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啟發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體驗教學法、討論教學法及講授教學法等,本文就啟發式教學與案例教學在道德與法治課中的運用進行探討。
一、 啟發式教學方法的運用是道德與法治課保持活力的要求
啟發式教學主要是通過指導、引導、啟示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激發,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對思政課程內容進行學習。啟發式教學得到了中外教育界的認可,認為教學方式具有先進的教學思想及教學原則。在思政課程中,教師合理地對啟發式教學方式進行運用,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意識,從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一個能動的、具有思想感情的人,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過程中,如何堅持啟發式教學,有效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培養學生道德情操。
(一)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文字、故事、音樂、視頻、小品等方式開展教學,以多媒體技術與相應的教學內容進行結合,將教學內容及思想更好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將教學由靜態變為動態,為學生營造更為真實的教學環境,從而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二)因材施教,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在教學過程中,直接或者間接地受個人意識的影響,不管教師是否采用啟發式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往往會出現少數寵兒的現象,本該是所有學生參與的課堂教學,教師往往會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愛回答問題的學生身上,從而慢慢忽視反應慢、接受能力弱的學生,久而久之將會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致使部分學生學習興趣下降,甚至不愿意學習。因此,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對全體學生的重視,結合學生情況,因材施教,合理制訂教學方案及教學目標,通過難易搭配的方式,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感受到教師的重視,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三)注重師生平等,實現啟發式教學
既往教學過程中多是以教師講授、學生聽課為主,教師往往處于課堂的主體地位。而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則需要注重對教學方式調整的重視,將課堂主體交還給學生,和學生建立平等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啟發式教學更好地開展,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提升。在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并且要勇于接受學生的批評意見并及時改正,為學生創建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通過平等的對話,引導學生積極說出自己的觀點,并根據學生討論、回答情況做出正確的引導與指導。現今的教學重點注多在于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學習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量避免給學生限定“標準答案”,以防限制學生思維。針對學生的回答,不管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教師都應給予相應的鼓勵,不能有任何的人格侮辱。同時教師應放下“教師尊嚴”的架子,在教學中心平氣和,真正地成為學生認知的啟發者。
(四)嚴禁出現“假啟發”的現象
由于傳統教學的影響,在現今教學中往往會出現“假啟發”的現象。若教師認為問題的回答有“標準答案”,那么必然會導致啟發的目的也是引導學生向著這一標準答案思考,使得獨立思考回答變為牽引式回答。這種假啟發、假問題的現象屢見不鮮。這必然會降低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及學習熱情。然而,日常課堂教學中,這樣的教學現象比比皆是,這樣的啟發式教學,表面上學生很活躍,但是學生是否真正地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就不得而知了。這樣的“假啟發”只能讓學生更加依賴老師,導致學生喪失了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應杜絕這種“假啟發”現象,在課堂教學生中提出問題應先讓學生說出自己認為的答案,即使答案是錯誤的教師也應鼓勵學生,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 案例教學模式是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有效方法
道德與法治教學本身較為枯燥無味,很難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地做到理論聯系實際,通過相應的案例分析進行授課,促使死板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更加形象化,將課程內容中蘊含的道理變得更加淺顯易懂,以便學生更好地掌握相應知識點,不斷提高學生自身的覺悟,這也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最終目的。這就是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案例藝術。
道德與法治課程通過案例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反之則是浪費時間。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相應的教學內容合理地選擇案例。根據教學實踐并借鑒名家成功經驗,運用案例藝術必須堅持下列幾項原則。
(一)案例的選擇應具有科學性
教師在選擇案例時應遵守有理可依、有論可證的科學性原則,避免學生因為案例而產生不必要的誤解。道德與法治作為教學科目具有獨立的學科規律及知識體系。因此,教師必須嚴謹對待,在選擇案例時應注重案例的特殊性,選取的材料應具有真實性及權威性,不能選擇存在具有爭議性、結論不完整的案例,對已占有的材料,應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力求做到實事求是,特別是對涉及的時間、數據等,更需要慎之又慎,切忌信口開河,通過真實的案例使學生能夠明白其中的道理,為今后的生活及發展奠定良好的個人素質基礎。
(二)案例的選擇應具有典型性
典型性是選擇說明抽象性理論最具有代表性。所選擇的案例能夠集中反應共同的性質,同時清晰、全面地表述所要講解的教學內容。典型性案例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感知其中所蘊含的道理,使抽象性理論能夠更好地被學生所理解、感受,為學生今后的道德與法治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案例的選擇應具有思想性
在教學中選擇結合案例進行教學其主要目的就是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教學知識點。因此運用的案例必須對學生具有教育意義這也是思想性原則的核心。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僅是為了讓學生學習其中所蘊含的道理,提升自身的思想及覺悟,也是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運用自身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
(四)案例的選擇應具有近體性
所謂的近體性是指在教學中所選擇的案例應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接近,符合學生的要求。具體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一)時間近體—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傳統的信息及觀點已經不能滿足現今學生的需求。因此,在教學中案例的選擇應結合當今時代的變化不斷豐富、充實。這就要求教師能夠不斷地充實自身,接受新鮮事物。(二)空間近體—教材所表述的基本觀點是結合全局性和典型性,范圍較為廣泛,這時學生在理解時不可避免地產生理解錯誤、意識模糊的情況,加大了學生的理解難度。因此,教師在選擇案例時應結合當地的特色,選取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從而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共鳴,使學生能夠感同身受,增強其說服力。(三)心理近體—其主要是指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自身的心理發展,結合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需求等。結合教材選擇合適的案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案例指引學生思考其中所蘊含的道理,讓學生感同身受,從而更加深刻理解相應的知識點,為今后學生規范自身行為提供參考。(四)活動近體—其主要是內容是指選擇的案例不僅要結合教學內容,同時也要能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通過自身的參與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理論、觀點,為自身今后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三、 總結
總而言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需要真正理解啟發式教學與案例教學的內涵與價值,在授課過程中不斷豐富教學手段,真正地激發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實踐能力,真正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及學生學習質量。當然,社會的快速發展及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也對當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真正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合理地對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方式進行應用,就必須要求教師自身不斷地進行學習,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提高自身素養,只有這樣才能開拓創新,不斷地優化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吳波.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8.
[2]郭樹媛.新課改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策略思考[J].才智,2018(32):179-180.
[3]葛道平.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西部素質教育,2018,4(16):39.
[4]韋有多,劉若楠.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效性的途徑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8(07):58-59+62.
[5]熊川武.論反思性教育實踐[J].教師教育研究,2007(3):46-50.
[6]邵永強.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互動式教學的應用實踐[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1(25):90-91.
[7]馬龍門.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策略探究[J].旅游縱覽,2017(8):260.
[8]劉德東.試論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法[J].中國校外教育,2017(13):114+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