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玉
摘 要:近些年來我國的教育領域產生了重大變革,在初中生物的教學中,教師不再沿用傳統死板單一的教學方式,而是致力于培養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本文簡略闡述了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概念,并對如何在核心素養的要求下構建出高效的初中生物課堂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對初中生生物素養的培養提供幫助。
關鍵詞:生物學科;核心素養;高效課堂構建
初中階段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具有強烈的特殊性,該階段的學生相比小學階段有所成長,但同時還具有好奇心重、注意力難以集中等特點,而在這一重要啟蒙階段,在其生物教學中融入核心素養的內容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有著重要作用,所以教師應從實際情況出發,加強對于學生學習生物學科的啟發。
一、 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概念
生物學是自然科學中重要學科之一,對于研究生命活動規律以及研究生命現象有著重要意義,而初中階段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則要求教師充分結合時代特征,切實培養起學生在生物學中能夠促進社會發展以及自身成長的品格與能力。籠統地說,生物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四方面內容,分別為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以及社會責任,筆者將會詳細從這四個角度出發,分別闡述核心素養下構建初中生物教學高效課堂的措施。
從當前我國所開展的初中生物教學現狀來看,核心素養是一個極為精妙的概念,短時間內很難真正實現。主要原因在于,現在絕大部分學生并沒有對生物課程產生正確的認識,認為該課程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性不強,所以不重視生物課程的學習。基于此,教師應逐漸轉變自身觀念,與時代發展相適應,在原有的基礎上對生物學科的教學方法進行創新,以尋找到真正能夠培養起學生生物核心素養的教學方法,切實提高初中生物的整體教學水平,為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 核心素養下構建初中生物教學高效課堂的措施
(一)通過科學素材塑造學生的生命觀念
初中階段的生物教師若是想構建起高效的生物教學課堂,應充分地利用科學素材,引導學生對生物學科中的生命進行探索,以此培養起學生正確的生命觀念,唯有奠定良好的生命觀念基礎,才有可能幫助學生深入探索奧妙的生物世界,形成良好的生物素養。教師可在實際生物課程講解中加入適應觀以及功能觀的內容,以此幫助學生在樹立良好生命觀念的基礎上對生命現象展開科學的探究,如此一來,便能夠切實調動起學生對于生物學科學習的興趣,對于培養初中生生物核心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
以《人的來源》一課為例,教師應引導學生對生命的起源有一個大體的認識,具體可先拋出一個問題,比如問學生自己是如何來到世界上的,大部分學生缺乏科學系統的認識,往往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如此,教師便可向學生講述胚胎發育以及人的生殖系統等生物學科知識,以此豐富學生對生命起源的認知,這樣充分應用生物學科中的科學素材能夠為學生形成科學的生命觀念以及切實培養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創造出良好的條件。
隨后,教師還應適當采用部分更為直觀的形式來表現出課程的內涵,讓學生真正通過視頻以及圖片資料體會到生命孕育的艱難和可貴,并引導學生對生命產生敬畏之情,對母親加深敬愛之情。以科學素材為基礎的初中生物課堂,既能夠幫助學生深入了解與生命有關的各方面知識,還能夠引導學生構建起科學正確的思想觀念,使得初中生物教學在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方面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
(二)在合作探究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科學態度
初中階段的生物教師應通過合作探究的形式,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態度,當前我國的生物課程中,探究課堂屬于重要的教育教學活動,能夠幫助學生合理應用科學的手段去獲取以及深入理解生物知識。教師在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上,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以及科學態度,進而積極轉變原有的學習方式,構建起更為高效的初中生物教學課堂。在課程目標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問題展開相應的探究性活動,構建起高效課堂。
以《環節動物》一課為例,教師在講述蚯蚓的身體結構、器官、運動等內容時,教師可從教材中所體現出的實驗情況出發,先向學生提出幾個問題,供學生進行深入的探究和思考,集中其注意力。例如,蚯蚓身體的前端與后端如何判斷?運動是否會受到運動板材質的影響?運動主要與哪些結構有關?在光的刺激下是否會出現反應等等。與此同時,教師應對班級進行分組,以組為單位開展相應的合作討論。各個小組之間務必從教師所提出的實際問題出發,設計相應的實驗方案,小組內部做好分工工作,在相互協作之間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在實際觀察的過程中,思考為何要保證蚯蚓的濕潤度,并注意實驗器具的運用情況。
學生在觀察完畢之后,將實驗成果記錄下來,并在班級內部用小組的形式將實驗成果分享給其他學生。在這類探究性教學的基礎上,學生能夠加強實踐動手能力,并能夠在小組成員高效的溝通與交流之下快速解決生物知識探究過程中所遇到的各項問題。靈活地采用小組合作探究模式能夠提升學生對于生物學科的探究能力,增強學生在生物學習過程中的活力與動力,充分發揮出學生在初中生物課堂中主體地位的作用,構建起更加科學、合理的生物課堂,促進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效率的提高。
(三)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情境教學法是初中階段生物教學中常見的一種教學模式,教師應充分地利用該方法的優勢,激發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增強教學質量。從生物本身的特點來看,生物學科是一門實用性較強的學科,該學科設立的根本目的,既要提升學生對于生物實驗以及生物理論的學習和探究能力,同時還需要使學生在生物學科學習的基礎上為社會的發展做出相應的貢獻。對于社會的發展來說,生物學科的主要作用便是為人類的理性判斷提供支撐,并在此基礎上妥善解決在人們生產生活中所遇到的各類生物問題。因此,教師應在構建生物課堂的同時,深入挖掘教材課本中的理論知識,探索其深層次所蘊含的價值教育內容,并將其與情境活動相結合,加強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例如《人類活動對于生物圈的影響》,該章節詳細從生物學的角度出發,闡述了當前社會中所存在的各種各樣的環境污染問題以及環境污染給大自然生物生存和生態環境所造成的危害。因此,教師應綜合部分相關圖片以及視頻資料,講解課程內容,以實現學生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使得初中階段的生物教學能夠切實實現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除此以外,教師還要對當下學生日常生物學習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生物學科中所蘊含的社會問題,并實現對于課堂知識的有效拓展,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中組織開展這樣的情境活動,能夠極大力度強化學生對于課堂知識的吸收能力,以此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以及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四)運用科學論證實現學生思維的拓展
人的思維具有明顯的開放性以及生成性,這一點與生物學科課堂應具有的特點不謀而合。若是人的思維逐漸僵化,體現出模式化和格式化的狀態,那么就很難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更無法實現各種能力的可持續發展。教師在進行初中階段的生物教學時,應當通過科學論證去拓展學生的思維,以此提升學生的生物學習能力,教師應在全面了解生物內容基礎上對相應的科學論證以及學習環節進行設計,進而培養起學生的理性思維。教師可以組織開展與實際教學內容相符的實踐活動,鼓勵其盡可能沖破以往傳統的固化思維,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在此基礎上實現其對于生物知識深層次的掌握與理解。
例如,教師在進行《性別與性別決定》的教學過程中,應適當提出一些當前大眾普遍有所誤解的問題,例如“生男生女完全是由母親決定的。”讓學生對這一觀點進行思考,判斷其是否正確,如果錯了,錯在何處。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將論證過程具體分為三個步驟,首先,讓學生明確究竟是什么界定了人的性別,并讓學生充分觀察人類染色體組成圖。其次,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的基因遺傳示意圖,對人類性別染色體遺傳進行圖解。最后,還要引導學生,根據人類性別染色體遺傳圖解,分析所提出的觀點,并充分說明相應的理由。教師在該類教學過程中實現了學生對于生物知識的科學論證,對于構建高效的初中生物課堂有著重要意義,同時也幫助學生逐漸實現了思維的拓展與深化。
因此,教師應從當前普遍性的生物學社會議題出發,將科學論證作為生物教學的重點,逐漸從激發疑問、提出質疑到疑問解釋,引導學生在對于生物知識不斷地思考與探索,實現理性思維的形成與拓展。教師在進行初中階段生物教學時,需要注重對于學生科學理性思維的引導,幫助學生通過歸納、概括、演繹以及推理等,充分探討自然界中奧妙的生命現象以及生命規律。論證以及審視相關生物學社會議題,學生能夠在探索的過程中建立起良好的理性思維以及形成深入思考的良好習慣,此舉有助于幫助教師在核心素養的要求下,根據生物學科的教學要求與目標,構建起高效的課堂,促進我國初中階段生物教學水平的整體提高。
綜上所述,加強對于初中階段學生生物核心素養的培養能夠切實提升學生的生物學習水平,對于其綜合能力以及完善人格的養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應妥善應用各種科學素材實現對學生生命觀念的培養,并通過合作探究的形式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形成以及社會責任感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葉興友.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初中生物高效課堂構建策略[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2(21):31-32.
[2]邴雷.談如何構建初中生物教學高效課堂[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8,3(20):89-90.
[3]曹進承.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生物高效課堂構建策略研究[J].軟件:教育現代化,2019(2):10.
[4]莊怡慶.基于提升初中生生物核心素養的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教學實踐[J].速讀,2019(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