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真珍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多媒體技術愈發趨于成熟。這給教育教學活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它把圖畫、文字、視頻等有效融合在一起,使教學課堂更加生動,讓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如此一來,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在無意識之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滲透豐富的數學思想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課堂的效率,促進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和情感交流,為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點睛”,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核心素養;小學數學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教學手段已跟不上教育前進的腳步,而班班通的教學掘地而起,成了不可或缺的教學工具,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手段走進了校門,進入了課堂。多媒體技術進課堂實現了課堂的多樣化;由靜態變為動態,由復雜變為簡單,由抽象變為具體,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所學的知識。而作為老師的我們,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學有利于我們回顧教學的整個過程以及控制教學的整個進程。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已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勢在必行。只有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優勢進行數學課堂教學,才能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最優化,同時也能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生成。數學核心素養指的是學生在學習了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以后,掌握了一定的數學基本思想方法;并且在生活中能主動應用已有的知識來解決實際的問題。下面,我將淺談幾點在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時,多媒體技術是如何起到“點睛”作用的。
一、 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是啊,其實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我們應該先關注的是學生的興趣,只有有了興趣才能激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引發他們的獨立思考。而有趣的教學情境是使學生進入良好學習狀態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課前3~5分鐘的情境導入顯得尤為重要,甚至于可以說它決定了你這一節課的成功與否。
諸如在教學《生活中的比》這一課時,老師可以事先準備一張自己的照片,課前情境導入利用多媒體展示該圖片。問問同學們這是誰?同學們定能一眼看出是老師,這時候絕大多數的同學注意力已經被吸引過來了,這時候老師再接著引導。這是老師的照片,但是卻有不同的樣子,我們一起看看哪幾張照片最像?為什么它們很像呢?想知道原因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它——《生活中的比》。這樣一來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同時也引出了今天的課題,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來源于生活最終也將應用于生活。這也符合了《課標》中所提倡的,課程內容要從社會的需要、學生的實際出發,這樣可以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充分去體驗去理解并主動去思考與探索。
二、 利用多媒體探究新知,突破重難點,化抽象為具體
數學是一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邏輯性的學科。而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時期。老師講課如果只是純粹文字加語言來抽象講解,學生就會感到理解困難。而這時候如果我們應用了多媒體技術,就能把枯燥無味的文字變成生動有趣的畫面,讓學生在直觀中獲得知識,豐富了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課標》中指出: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指標。在日常的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豐富學生的活動經驗,使學生更好積累。而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載體便是“綜合與實踐”。由于數學知識的一些特質,學生無法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獲得相關的經驗。在此情況下,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加入動畫演示,使學生獲得直觀的體驗,加深對數學知識的認知,感受“替代性經驗”。而替代性經驗也是活動經驗的一種。
諸如在教學《圓柱的體積》這一課時,圓柱體積的推導過程老師可以通過Flash軟件制作動畫,在課堂中運用班班通、投影儀等多媒體技術進行動態演示。首先,先在屏幕上將圓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即得到16個相等的扇形,然后沿著圓柱底面的半徑和圓柱的高把圓柱切開,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塊,接著把它們拼接起來,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發現,該圖形是一個近似長方體的立體圖形。緊接著我們再將圓柱底面依次分為32份,64份……再依次拼接起來,拼出的幾何體就越接近長方體。此時這一發現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得出。最后,再次借助多媒體進行演示:將切分前圓柱體的底面積和切分拼合后的長方體的底面積標上同種顏色進行比較,學生很快就能得出“圓柱體的底面積等于長方體的底面積”,接著將圓柱體的高與長方體的高標上同種顏色進行比較,學生又很快就能得出“圓柱體的高等于長方體的高”。
多媒體技術在這個環節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之處。教師通過多媒體技術打破了傳統教學無法讓學生獲得直接體驗的局限,豐富了學生的心理體驗和心理感受。學生在獲得“替代性經驗”的過程中,數學的特質就被有效地得到拓展和延伸,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有效地突破了本課的重難點,使學生通過觀察,不斷再現知識的產生,有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促進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 利用多媒體鼓勵求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不能一味用老辦法來看待同一事物,要懂得創新,無論是學習還是做人處世,同樣是如此,只有創新才可能發展,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因此,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意識就顯得格外重要。作為課堂上引導者和組織者的我們要善于抓住教材當中所涉及的創造性因素,善于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盡情發表自己的看法。幫助學生打破常規的思維模式,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那么創新意識也漸漸地被培養起來了,這將是邁向創新的開始。
諸如在教學《長方形的面積》這一課時,我印象非常深刻。在鞏固應用、拓展延伸的題目當中,有這樣一道題:某個中心小學的操場長60米、寬36米,現在,為了增加學生的活動場所,學校準備把操場的長延長40米,操場的寬延長24米,求學校操場增加了多少平方米?一部分學生不假思索便在練習本上寫下40×24=960(平方米),這就產生了錯誤的解法。而這時我利用多媒體在屏幕上進行展示:我先按一定比例畫出表示長60米,寬36米的長方形,之后再在這個長方形的基礎上用不同的顏色表示它延長的長和寬,最后我把增加的面積給它涂上不同的顏色。這樣子,學生就一目了然地看出了40×24=960(平方米)只是增加面積的一部分,而不是操場所增加的全部面積,最后我還讓學生看圖思考用多種方法來求解操場的面積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在這個可視圖形的幫助下,同學們不僅能正確計算出來,而且可以有多種不同的解法。這樣,學生在思考問題時,學會通過抽象思維,在腦海中構建模型,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