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霞
摘 要隨著信息化教學手段的發展,智能化網絡教學平臺在高等教育教學中的應用逐步深入。《高等數學》作為高職學生的基礎必修課程,相應的教學模式改革勢在必行。因此本文基于超星泛雅平臺,以“洛必達法則”為例展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將現代網絡和傳統教學的優勢有機融合,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效果。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慕課;高等數學
1 研究背景
《高等數學》是高職院校機械、計算機和建筑等理工科專業的一門基礎必修課程,不僅能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而且是學生專升本、考研等的主要科目[1]。但由于高等數學本身理論性比較強、概念抽象且公式復雜,因此也成為學生普遍反映較難學的一門課程。而傳統的《高等數學》課程教學多采用講授式教學法,教師通過“教材+PPT+板書”的形式進行課堂面授,整個課堂節奏比較快,課堂容量也比較大。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會導致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理論知識,學生的學習是孤立、單一的,這樣的模式不利于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限制了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另外現階段高職院校的生源結構復雜,學生分別通過夏季高考、春季高考及單獨招生升入高職,數學基礎參差不齊。因此,職業院校的數學教師急需探索全新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隨著信息化教學手段的發展,依托智能化網絡教學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逐步深入到高等教育教學中。
國內外學者對混合式教學模式(Blended Learning)進行了大量研究和實踐。柯蒂斯·邦克認為混合式學習是面對面教學和計算機輔助學習的結合[2]。美國濱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和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Gri ffith University)分別從2005年和2007年開始系統地實施了混合式教學改革。在我國,混合式教學模式最早由何克抗教授引入,引起了國內教育技術界思想觀念的一場深刻變革[3]。最近哈工大蘇小紅教授等以“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為例,介紹了如何將MOOC與傳統課堂教學相融合,實現線上線下結合、課內課外互補的混合式教學[4]。
《高等數學》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學生在自主、高效掌握知識的同時,提高思維創新、團隊合作、語言表達等多項綜合能力。下面以《高等數學》中“洛必達法則”一節為例展示混合式教學模式。
2 基于超星泛雅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以“洛必達法則”為例
2.1 課前準備
教師用PPT和錄屏軟件(如Camtasia Studio)自制一段視頻,也可通過剪輯慕課網、學堂在線中的精彩片段制作,視頻要求短小精悍,重點突出,時長8~10分鐘。視頻包括“洛必達法則”基本內容及對應習題。通過超星電腦端或者手機端,教師把視頻、自測題、預習提綱等教學資源上傳到網絡教學平臺,并布置課前任務,學生通過手機端進行課前預習并完成簡單的自測題。為了增加課程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可以發揮數學軟件(如MATLAB、幾何畫板)的作用,比如對自測題中的題目,學生在用洛必達法則求出結果的基礎上,可以用幾何畫板來理解其幾何意義。在線上預習的過程中,學生根據實際情況,把收獲或疑惑整理成學習筆記,發布到討論區,與同學們進行交流。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訓練機會,線上測試采取“提交—修改—再提交”模式,直到取得理想分數,學生在此反復的過程中,間接地強化了知識點,實現了“在學中做,在做中學”的目的。教師參照后臺實時數據分析,隨時掌控學生預習情況,為課堂及時調整教學側重點提供依據,大大提高課堂效率。
2.2 課中教學
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課堂教學內化成四個步驟:
2.2.1 線上預習展示
超星學習通根據學生的基礎進行智能分組,以小組為單位展示預習效果。小組可以展示洛必達法則的歷史由來,介紹洛必達法則的內容并強調注意事項,如法則必須滿足的三個條件等。還可以展示自測題中同一題目的不同求解方法,拓展做題思路,新舊知識融會貫通;利用幾何畫板,數形結合,講解的幾何意義等。每個小組展示完后,其他組可以進行補充、提問和評價,整個展示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給予點撥和指導。
2.2.2 重點知識強化
針對學生線上預習提出的疑問、結合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教師要及時進行知識點的補充和強化。比如本節課有需要強化的3個知識點,①滿足條件的情況下,洛必達法則可以多次使用,如求極限;②洛必達法則可以與其他求極限方法結合使用,如求極限;③當洛必達法則失效時,不代表極限不存在,可以用其他方式求解,如求極限。為強化這3個知識點,教師可以發布相應例題,在教學平臺上開展搶答、投票活動,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快速得出做題思路,還可以通過平臺的線上選人、測驗活動讓學生上臺展示自己的做題過程,從而學生自主得出了三個強化的知識點。借助這些互動性強的活動,學生不僅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而且熟悉了注意事項、易錯點等細節問題。
2.2.3 拓展類型轉化
前面掌握了基礎型“的求解思路,這為突破拓展型“∞-∞、0·∞、00、1∞、∞0”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利用數學的轉化思想,只要把拓展型轉為基礎型就可以解決此類極限的求解問題了。例如“∞-∞”型和“0·∞”型這兩種類型的題如何轉化為基礎型。以小組為單位,奇數組的學生討論“∞-∞”型,偶數組的學生討論“0·∞”型,教師觀察各個小組的討論進展,給予適當點撥和指導。討論結束后,各組把做題思路上傳到網絡教學平臺,通過組間對比,最終得出準確結論,以在線搶答的形式回答本題。小組討論、組間對比活動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了團隊合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學習通平臺會根據大家上傳的信息實時記錄學生學習情況的量化分數,教師根據后臺數據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這樣既可以避免繁重滯后的分析工作,又能加強學生的過程考核,全方位的綜合評價學生。
2.2.4 師生共同總結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并把歸納的主要內容以思維導圖的形式提交到平臺,然后各個小組代表上臺解說本組的觀點,最后老師進行補充總結。比如本節課可以得出這樣的思維導圖。
這樣既培養了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又對知識進行了再次梳理,加深理解,更重要的是學生喜歡這樣的參與方式,從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2.3 課后強化
教師將作業(習題、論文、視頻等多種形式)通過電腦端或手機端上傳至教學平臺并推送給學生,限時作答。提交的作業先進行小組互評、共享知識、發散思維;然后根據作業的數據分析,教師指導個別學生,做到因材施教、保證教學效果。平臺根據學生課堂的表現和課后的作業情況進行教學評價,系統后臺給各活動預先設定的占比情況,最后生成綜合成績,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學生考核評價方式。
2.4 效果評價
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深入到了課前、課中、課后整個教學環節。課前,通過預習任務,教師進行學情分析,根據課前檢測的數據,教師有針對性的設計課堂教學。課中,通過超星學習通平臺在線測驗、討論、搶答、選人等互動性強的活動,實現在線數據解析、組間對比、組內互評等多種評價方式,讓學生在激烈、有趣的學習氛圍中,自主、高效的掌握知識,提升團隊合作、語言表達等多項能力。課后,通過提交的在線作業,先組間互評,然后教師個別點評等評價方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所收獲。圖2為本節課的評價體系。
3 結束語
雖然混合式教學模式有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能力等諸多優點,但是網絡教學平臺作為混合式教學模式重要的平臺支撐,針對不同學科特點的需求,該平臺的功能系統還有待完善。比如《高等數學》課程涉及大量數學公式,現有的教學平臺或者手機APP中,都沒有很好的公式編輯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網絡教學平臺的交互功能。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相信這些問題將會逐步得到解決。
參考文獻
[1]王岳,任曉燕.高等職業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詹澤慧,李曉華.混合學習:定義、策略、現狀與發展趨勢——與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對話[J].中國電化教育,2009(12):1-5.
[3]周冉,徐向紅.淺議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等數學中的應用實踐[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5):46-50.
[4]蘇小紅,趙玲玲,葉麟,張彥航.基于MOOC+SPOC的混合式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5(7):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