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伴反饋是現階段大學英語教學中使用較多的一種學習方法,在高中階段的英語寫作教學中并沒有廣泛的研究與應用。寫作是展現高中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從高中和大學的教學實踐中可以得出,同伴反饋在寫作教學中有重要的價值,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寫作興趣,豐富學生的創作思維,提升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因此,本文對同伴反饋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運用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中英語;寫作教學;同伴反饋
【作者簡介】陳瑜,甘肅省定西市岷縣第四中學校。
寫作能力能夠有效地衡量高中生的英語素養和綜合能力。要完成優秀的英語作文,首先學生需要具備良好的英語知識儲備,然后還需要擁有良好的英語意識,能夠靈活自然地運用英語的語法,只有具備這樣的能力,學生才可能完成良好的英語創作。在寫作教學中,高中教師與學生尚未意識到同伴反饋的應用價值,使得現有的寫作教學形式較為單一,難以提升教學效果。因此,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實施同伴反饋,以提升教學質量。
一、同伴反饋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價值體現
1. 能夠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英語作文字數較少,學生一般只需要構思10句話便可以完成一篇英語文章,對學生而言,這并不是需要花費多少時間的任務。但就國內高中的教學情況,英語教師一般負責至少兩個班級的英語教學任務。因此,每次寫作訓練之后,教師都需要評改將近百人的英語作文,這極大地增加了教師的負擔。為了保證授課質量,教師要么簡單地評改學生的文章,要么延長評改時間。這兩種方式都會降低寫作訓練的效果。而運用同伴反饋,能夠顯著地降低教師的負擔,使得教師能夠有更充裕的時間構思寫作教學過程中同學反饋的學習活動設計。
2.能夠提升寫作訓練的質量。在寫作訓練中,學生一般是從教師的評語與評分中得到寫作訓練的反饋,這樣的寫作訓練質量并不高。教師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閱讀批改學生的作文,當教師將評改作文發回學生手中時,絕大部分學生已然忘記寫作的內容以及寫作思路。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并不會認真地看教師給予的修改意見,而是重點查看分數,教師的評語難以起到應有的作用。而應用同伴反饋評價方式,能夠引導學生再次認真閱讀自己與同學的作文,能夠有效地提升寫作訓練的質量。
二、同伴反饋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1.引導學生重視同伴反饋。在高中英語的寫作訓練中,大部分學生并沒有二次創作的概念,教師首先需要讓學生了解同伴反饋的價值,隨后再引導學生學會同伴反饋的評價方式,如此才能有效地將同伴反饋運用于英語寫作教學中。在寫作訓練之后,教師需要明確告知學生同伴反饋的含義。讓學生明白,通過同伴反饋,既可以檢驗自己的英語基礎能力,還能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以及對英語文章內容、寫作手法、結構的理解。如此,學生會更認真地開展相應的評價活動,而不是將同伴反饋當成是普通的教學活動。
2.開展循序漸進的同伴反饋訓練。大部分高中生并沒有太強的英語能力,因此教師需要開展循序漸進的同伴反饋訓練,引導學生逐步能夠自行開展有效的同伴反饋學習活動。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教師的作文批改方法。可以在多媒體設備上為學生展示一篇作文,隨后為學生講解教師的評改思路,并為學生進行評改過程演示,要求學生在觀看過程中結合自己的想法做好作文評改的步驟筆記。隨后,再展示第二篇作文,并組織引導班級學生對作文進行評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文章按句子分給小組,并給予各小組3分鐘的時間思考討論,然后以文章中句子的順序提出修改意見。學生評改完之后,教師再對學生的評改內容進行分析總結,幫助學生優化評改方式,并演示第三篇文章的評改過程。通過多次評改示范,大部分學生都能具備一定程度的同伴反饋能力。
3.進行靈活多變的分組。在同伴反饋中,分組方式是影響反饋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寫作教學中,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實際英語能力及性格特點,并以之為依據設計同質小組及異質小組的分組方式,并將這兩種方式應用于不同階段的同伴反饋中。在同伴反饋的初始階段,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異質小組,并將其中性格開朗的學生設為小組組長,以便同伴反饋能夠在這些學生的組織和引導下有效地開展。當多次訓練之后,絕大部分學生都已掌握同伴反饋的過程,具備相應的能力,教師便可以將學生分成同質小組,讓學生在作文評改時對同層次的作文有一定的認知。為提高寫作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還可以在同伴反饋后,從每個小組中都收集一篇文章,對學生的文章以及同伴反饋意見進行修改評價。
三、結語
綜上所述,同伴反饋評價方式在高中英語的寫作教學中有重要的應用價值,既能夠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又能夠提升寫作教學的質量。在現實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了解同伴反饋的意義及內容,然后再開展漸進的訓練,讓學生掌握同伴訓練的方法。通過系列訓練,教師就能夠有效提升寫作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倪麗冰.試論同伴反饋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9(08):91-92.
[2]張博,趙濱麗.探究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同伴反饋的應用及策略[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03):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