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我心目中的《道德與法治》新教材,給我帶來一種“水深火熱”的感覺。因為它有“水”的特質,又有“火”的意境。“水”,不難讓我想到水流動的樣子,隨遇而安的感覺。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就像“水”一樣,具有靈動和包容,從而讓學生在不覺不知中明白道德、規則、安全等等生成效應。“火”,不難讓我想到火焰跳躍的樣子。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堂就像“火”一樣,具有熱情和熱心,從而讓學生積極有興趣參與學習。《道德與法治》在的時候,《道德與法治》是全世界;《道德與法治》不在的時候,全世界是《道德與法治》。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靈動;包容;熱情;熱心
2016年,頒發了《關于2016年中小學教學用書的有關事項通知》,當中非常明確地提出,義務教育階段的小學思想品德教材是《品德與生活》,后續更改為《道德與法治》,教材名稱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這一變化中可以看出,教材的主題和教學的內容也做了很多的調整。而作為教師,面對新的教材也應做出一定的轉變。從教學理念上,從學生出發,讓《道德與法治》教學真正讓學生學到知識,學以致用。
我心目中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新教材,給我帶來一種“水深火熱”的感覺。因為它有“水”的特質,又有“火”的意境。
“水”,不難讓我想到水流動的樣子,隨遇而安的感覺。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就像“水”一樣,具有靈動和包容,從而讓學生在不覺不知中明白道德、規則、安全等等生成效應。
(一)靈動之感
教師的教學無疑離不開備課,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從內容上看,需要我們的教師不但要備教材,還有備老師、備學生。特別是備學生。因為只有上課教師自己對學生心里有數,才會駕馭《道德與法治》課堂。
例如: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與班級共成長》第2課《我們的班規我們訂》,我在上這節課之前,進行了認真的備課,發現這課的內容在很多方面都需要學生參與討論。特別是教材設計了一個環節“班規我們訂”,我在備到此環節時,就在備學生。學生上到這個環節的時候,我該如何進行操作呢?上到這個環節時,班上的學生肯定會七嘴八舌地爭論起來。于是,我在此設計了針對本班目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針對這些問題組織班上的學生制定班規。果然,這樣的設計讓學生討論起來也比較具體,提出的班規有可操作性。學生不會盲目地亂提班規,達不到真正制定班規的目的。由于班規是學生自己討論制定出來的,自覺遵守班規的現象明顯增多。這堂課的生成正是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目的。
教師的教學設計正如“水”一樣,富有靈動之感。多去想想學生會在課堂上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做些什么,讓教學設計有了彈性。
(二)包容之感
教學過程其實是一種人與人交流的過程,有交流就需要有傾聽,要傾聽就需要有等待。這就需要我們的老師要有耐心,對學生的行為、語言、思維能有像“水”一樣的包容心。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更需要我們的老師能耐得住等待,留給學生討論、評價、思考的時間,老師可以少說,甚至不說,可學生卻收獲更多。
例如:《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家是最溫暖的地方》第10課《父母多愛我》中的第一環節“父母默默地愛”,讓學生用心想一想,父母每天都為我們做了些什么事?很多學生都說了很多我們都經常能看得到父母為我們做的事。那天的課上,有一位同學的小手舉起來又放了下去,我于是問他:你想說什么?他先搖搖頭,不愿意說。我于是說:那就再等等。可過了一會兒,他還是舉起了手,站起來回答:媽媽知道我不喜歡吃西瓜是因為討厭吐西瓜籽,媽媽就會把西瓜籽挑出來,再給我吃。這個同學剛一說完,有很多學生想到父母為他們做的那些細微看不到的事,讓學生明白還有很多的細節更能體會到父母對他們的愛。
在此環節中,當很多學生說來說去都是重復那些生病照顧、生日買禮物、幫忙拿書包、煮飯、洗衣服等這些常見的事情時,我沒有急著去打斷學生的發言,而是給學生再去想想還有沒有其他的事體現父母的愛。因為作為教師的我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就會覺得學生想得不夠細,如果這個時候,老師在課堂上告訴學生其實還有很多細節可以體現父母的愛。我覺得學生肯定心里沒有那么深刻,也無法真正自己體會到父母對他們的愛。只有耐心等待學生自己發現,學生才真正感受到父母的愛值得他們珍惜。
小學《道德與法治》帶給我們不光只是“水”的靈動和包容,同樣,小學《道德與法治》也帶給我們“火”一樣的熱情和熱心。
“火”,不難讓我想到火焰跳躍的樣子。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堂就像“火”一樣,具有熱情和熱心,從而讓學生積極有興趣參與學習。
(一)熱情之覺
教學的情境是一節課的關鍵。教師備了再好的一節課,如果課堂氣氛不夠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那么學生就不會心動。一節好課,那一定是能夠感染學生,感動學生。
例如:《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為父母分擔》的第5課《這些事我來做》,當我在學生單位“家務擂臺賽”“與家務活簽約”的環節之后,我設計了采訪父母,針對自己的孩子做家務的話題闡述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我事先錄制好視頻,在課堂上播放給學生。當看到自己的父母在表達做家務的觀點時,更多的讓學生感覺到父母的用苦良心。一下子,課堂變得很安靜。學生在看到自己的父母或別人的父母在發表看法時,個個都很激動,有的學生甚至還哭了。
這是我沒有想到的,學生們被父母的話感動了。沒想到,“做家務”的話題,讓學生更加懂得父母的愛。真是勝過老師說千言萬語來的真實。這樣的一節課感染了學生,也感動了學生。
(二)熱心之覺
教學的過程是需要教師給學生提供相互交流、相互討論、相互合作、相互碰撞的機會。讓學生在交流、討論、合作、碰撞中,產生思想的共鳴。讓學生在合作中,幫助同學,利用集體的力量去相互激勵。
例如:《道德與法治》第一單元《快樂學習》中第2課《我學習,我快樂》中,有一個環節名為“戰勝困難更快樂”。此環節需要同學們根據書上幾位同學在學習中遇到了困難,讓學生幫他們出出主意。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其實是有一定的難度。因為他們總是說不到具體的方法,甚至有些同學就是遇到書本上提到的困難,他自己都不知道怎樣解決。于是,我在此環節設計為小組討論的形式。每個小組選擇其中一種學習困難展開討論。這時,課堂一下子變得活躍起來。成績好的同學,會給出比較合理的建議,其他的同學及時補充。不一會兒,小組討論就得出了一個比較具體的方法。各小組選出一個代表進行匯報。我又找出班上的語文課代表、數學課代表、英語課代表,再談談他們遇到這些困難是怎么想辦法的。我還讓同學談談自己遇到了學習中的困難,在課堂上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這樣,通過小組討論、優生談經驗的方法,把學習上遇到的困難解決辦法進行了有價值的匯總。
這堂課直到下課,學生們都還在不斷地提出新的方法。整個班給我一種積極向上、相互幫助的良好班風現象。學生們都毫不保留地把自己學習的方法拿出來和同學們分享,熱心的同學也激發了那些不愛學習的同學們,學生們個個都很認真地聽同學們發表的好方法、好建議。
在教學過程中,大大發揚集體主義精神,學生們利用集體的智慧幫助同學,同時也幫助了自己。這種“手拉手,心連心”的學習氛圍,驅動了學生進行不平庸的學習心態。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9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提出“在增長知識見識上下功夫”。要能夠“增長見識”,首先要能夠“見多識廣”。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多給學生“水深火熱”的課堂效應,從而使得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有興趣學習,并把課堂所學所獲,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學生的學習從“增長見識”成功轉化為“見多識廣”。
你在的時候,你是全世界;你不在的時候,全世界是你。
《道德與法治》在的時候,《道德與法治》是全世界;《道德與法治》不在的時候,全世界是《道德與法治》。
作者簡介:
李燕,廣東省佛山市,佛山市順德區逢簡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