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澤民

【摘要】開展小組合作教學,無論是對班級學習氛圍的增強,還是對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都是極其有益的。提出了幾點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應用策略,以期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提高學習興趣,優化學習能力。
【關鍵詞】數學教學 小組合作 策略
小組合作教學,就是讓學生結成學習小組,合作完成教師所提出的數學問題和學習任務。相較于聽老師講數學知識點,看老師如何解答數學問題,學生更自己去思考和解決數學問題,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有意識的多采取小組合作的教學策略,以下就對如何在數學教學中開展合作教學提出幾點建議。
一、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
開展小組合作教學的前提,在于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以往教師對學生分組問題不是很重視,一般都采取的是讓學生自由結組或者就近結組的方法。這些結組方法可以讓學生與關系比較好的同學相伴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有助于激發他們的交流積極性,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同組學生間數學基礎和學習水平差不多,難以實現相互之間的互補,或者同學間過于熟識,有許多共同的話題而容易出現討論偏離主題的問題,等等。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分組情況,盡量讓數學學習比較好的學生和數學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分到一組,讓優等生多幫助后進生,用他們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影響后進生,盡量讓在課堂上比較活躍的學生和不愛說話的學生分到一組,從而在組內形成比較活躍積極地氛圍,帶動組員積極思考和對老師的教學做出及時的反饋,等等。通過組內同學之間的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從而有助于促進小組合作教學效率的提高。
二、設計適當的合作學習任務
初中數學教學中并非所有的內容都適合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學習的,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如簡單的解答題、簡單的數學概念,等等,學生完全通過老師的講解就可以掌握,不存在讓學生合作討論以促進思維發展的意義。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精心設計,能夠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實現思維發展、理解加強作用的問題。
(一)設計課前預習任務
高效的課前預習是提高課上學習效率的前提,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預習作業,讓學生和小組內的成員一起完成。比如,我們在學習“平行線的性質”的內容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找一找生活中常見的平行線,如我們在學習“軸對稱現象”的內容之前,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找一找生活中常見的軸對稱的實例,等等。小組合作去找生活中的平行線、軸對稱,能夠幫助學生找到更多的實例,能夠讓學生在觀察中發現、總結兩線平行的規律、軸對稱的性質,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觀察能力,也會讓學生在相互監督和促進下更積極的完成預習任務,從而避免出現預習作業成為空談的問題。
(二)設計課堂學習任務
數學課堂是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主陣地,基于小組合作學習對學生探究能力、合作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意義,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多給予學生小組合作的機會。教師要針對教學內容向學生拋出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如我們在學習與“棱柱”相關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探究任務: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三棱柱和六棱柱的圖片,讓學生數一數各自有多少的頂點,小組討論如何確定n棱柱的頂點個數。對于n棱柱頂點個數的確定對學生來說是一個難度比較大的問題,學生單獨的思考可以會消耗許多時間,而采取小組合作的形式,可以讓大家集思廣益提出自己的想法,在相互交流中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合作中共同完成這道難度較深的問題。再如,我們在學習“展開與折疊”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小組合作任務:讓學生們提前準備好剪刀和一個長方體,可以是生活中常見的包裝盒,如牙膏盒、快遞盒、餅干盒,等等,讓學生們各自沿著不同的線剪開長方體,將其平鋪,并在組內分享自己的平鋪圖形,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如何得到最后的平鋪圖形的。以往課堂上,教師為了節省時間,往往自己在講臺上為學生示范操作剪長方體得出平鋪圖形的過程,讓學生觀察最后的平面圖形從而得出結論,學生沒有參與感。而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剪、去展開,親自去和同學們比較最后的平鋪圖形,既能夠豐富學生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又能夠讓學生在動手操作觀察折疊和展開的過程,加深知識理解。再如,當教學中遇到一題多解的問題時,教師同樣可以讓學生展開小組合作學習。例如,這樣一道例題:某個小區中有一座居民樓是坐北朝南的方向,它的底樓是一個社區超市,超市一共8米高,之上便是居民居住的地方。在這座居民樓前面15米的地方要蓋一座新樓,該樓高20米。已知當地冬天中正午時分的陽光和水平面之間成30°的夾角,問新樓會不會影響超市上的居民的采光,并說明理由。這是一道有多少解法的題目,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組內盡可能多的找出解決方法。經過小組合作,學生會得出:
這是學生在小組探究中得出的三種解法,他們的思維在相互交流中得以碰撞與發展。
(三)設計課后練習任務
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要延伸到課堂之外,同樣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也可以應用到學生的課下學習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具有探究性的課后作業,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比如,我們在學習了“數據的收集與整理”的內容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合作對學校超市的消費情況、或者對同學們上學的交通工具選擇等進行數學調查與收集等等。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結組對某個小區的用水情況進行調查,學生對這種社會調查類的活動都是非常感興趣的,他們利用課下時間走訪小區居民,了解各家各戶的用水情況,根據收集來的數據制作數據表、數據圖,找出用水高峰期,分析用水量大的原因,并能夠對水資源的節約提出建議。這樣的作業形式打破了書本的限制,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數學,同時也有助于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
三、結語
總之,教師若想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更高效地開展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就要重視分組問題,重視探究問題的設計,要為學生營造積極、寬松的合作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更積極地促進思維的擴展,實現學習能力與學習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俞慧紅.芻議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7,(92).
[2]嚴玉娟.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時代教育,2017,(20).
[3]徐桂蘭.新理念下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科學大眾,2012,(09).
[4]孫杰.正確認識合作學習內涵——初中數學合作學習模式的探究[J].中學數學研究,2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