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太杰
摘 要:企業新型學徒制是當今產教融合制度下的一種有效人才培養模式。文章基于校企合作這一背景對企業新型學徒制展開研究,主要分析新型學徒制存在的問題,提出建立有效監督機制、提升新型學徒制驗收門檻、促進企業新型學徒制成為理論知識孵化場所等改進措施,希望為企業經營注入新活力,進一步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企業新型學徒制;校企合作;人才培養;企業核心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15-0066-02
企業新型學徒制是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在各級各類職業學校和行業企業都有著廣泛的運用,為推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本文立足實際,對校企合作背景下企業新型學徒制展開深入研究,提出問題以及改進措施,以期為發展和完善企業新型學徒制提供借鑒與參考。
一、校企合作背景下企業新型學徒制介紹
新型學徒制,又可以稱為學徒制,是傳統學徒制在當今社會的新發展,其繼承了傳統學徒制的發展內核,又被時代賦予了新思想和新方式。校企合作背景下企業新型學徒制,即建立在高校與企業聯合的基礎上,企業派遣本單位員工進入高校學習,從而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和工作能力。在此過程中,高校教師與企業員工往往形成“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關系。在校企合作背景下,不但企業能夠派遣員工進入高校進行理論知識學習,高校也能夠利用企業這一實習基地孵化新理論,形成新知識。可以說,校企合作對于雙方均有好處,但在校企合作背景下,企業新型學徒制在實施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企業新型學徒制存在的問題
1.企業新型學徒制建設存在一定漏洞
任何具體措施的實施都應該依賴于完善的制度建設,但企業新型學徒制建設中仍然存在一定的漏洞,這就導致企業新型學徒制無法得到有效落實。建立健全企業新型學徒制,不但需要企業積極建設,也需要高校貢獻出自己的力量,雙方應該積極合作,在達成共識的基礎上建設企業新型學徒制。
2.企業新型學徒制缺乏有效監督機制
任何制度如果不被落實就會成為一紙空文,而在落實過程中,就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監督機制來保障制度的有效落實。該監督制度應該包含對企業員工學習的監督、對高校教師授業的監督和對企業新型學徒制中資金流向的監督等。
3.企業新型學徒制缺乏有效驗收機制
建立健全完善的驗收機制是對企業新型學徒制成果進行檢驗的重要標準,只有建立完善的、行之有效的驗收機制,才能夠對企業員工的學習成果、企業新型學徒制由制度向成果進行轉化的程度進行有效的評價。但實際上,企業新型學徒制建設尚不健全,其下設相關職能機構也略有缺陷,因此企業應該采取一定措施,聯合相關專家建立健全有效驗收機制。本部分所指的驗收機制,主要是指對人才培養情況的驗收機制。
4.企業新型學徒制缺乏有效變現機制
這里所指的變現機制,主要是指在企業新型學徒制中產生的理論成果變現機制。“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理論成果在企業經營中只有變現為技術或經營理念應用到生產一線和管理一線中才能夠為企業創造價值。而在實際實施過程中,企業新型學徒制仍然缺乏有效的變現機制,這就導致無數的理論成果無法轉化,因此企業應該采取一定措施促進理論成果進行轉化。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企業新型學徒制改進措施
1.建立健全企業新型學徒制
建立健全企業新型學徒制,需要高校與企業的通力合作,只有在合作的基礎上才能達到共識,從而共同保障該制度的順利實施。企業新型學徒制制度內容應該包含:企業送往高校人員選拔要求、送往高校人員學習安排、企業高校之間資金流向、機構使用情況、企業新型學徒制監督制度、企業新型學徒制驗收制度等方面。這就說明企業新型學徒制制度內容應該是具體的,涉及實施過程中的方方面面,而不是假、大、空條文的集合體。企業和高校在建立企業新型學徒制時,可以參考高校現有學徒制和國外相關教育制度,并立足于校企合作背景,賦予企業新型學徒制新的概念和特征。企業與高校還可以參考現在已有的企業新型學徒制,并發揮本企業與高校聯合的特色與優勢,進行一定的改進,從而使其更加符合實際發展需求。企業新型學徒制制度建設完畢并不代表著企業與高校就可以高枕無憂,而是應該密切注意、時刻觀察企業新型學徒制的實施情況,并將該制度進行適時更新,以更加適用實際發展的需求。例如,以企業送往高校人員選拔要求制度為例,制度中應該包含企業出費合作制度和員工自費合作制度兩項。企業出費合作制度是企業與高校的合作項目,企業可以選擇有潛力、有上進心的員工前往高校學習,但是企業不能把該項目納入到績效考核和升職獎評中,否則會造成員工盲目加入而導致該項目負荷超載,造成高校和企業資源浪費。對于完成學徒制學習卻沒有回到公司再任職的員工,企業要按照一定比例追收學習費用,為企業挽回損失。
2.建立有效監督機制
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能夠保障企業新型學徒制得到人才培養成果,也能夠保障企業資金流向安全,對企業新型學徒制的實施有著重要的意義。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不僅需要對企業新型學徒制中所涉及的人進行監督,也需要對該制度所涉及的資金進行監督,這樣才能夠保障企業新型學徒制的有效實施。例如,在實施新型學徒制的過程中,一旦涉及資金或者其他資源往來時,企業和高校就應該實行專人專項負責制度,該制度能夠保障資金和其他資源的安全。
3.提升新型學徒制驗收門檻
提升新型學徒驗收門檻,即合理提升企業新型學徒制下員工的“出師”門檻。在實際落實中,員工的學習時間應該不超過一年,但這并不代表著員工可以僅學習一年而沒有任何成果,這樣將會造成企業與高校資源的浪費。因此,企業和高校應該適當提升新型學徒制驗收門檻,給員工適當壓力,讓他們能夠學有所成,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論素質和職業素養,提升公司的人才和科技競爭力。例如,企業可以讓員工將自己在學徒制下所學知識結合企業發展現狀寫成報告,從而檢驗該員工的學習情況。如果該員工在學習期間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且經調查之后發現研究成果屬于或者部分屬于該員工,則說明該員工可以完成學徒制學習。
4.促進企業新型學徒制成為理論知識孵化場所
只有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成果或者管理思想才能夠對企業有所助益,因此企業也應該采取一定措施促進企業新型學徒制成為理論知識的孵化場所,以先進的科學理論成果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對科研成果,企業應該提升敏感度,在第一時間爭取成果權利歸屬。例如,如果員工在學習期間取得一定科研成果,企業在與該員工進行協商的基礎上可以將該成果的權力移交給自己,讓企業利用該成果進行生產,同時企業也應該給員工適當經濟補償,該經濟補償應該以個體生產效率和社會生產效率之比為限度進行補償。如果該成果歸員工部分所有,則企業應該與各個科研成果權利人取得聯系,爭取該成果,從而保障科技成果能得到有效轉化。
筆者相信,從建立健全企業新型學徒制、建立有效監督機制、提升新型學徒制驗收門檻和促進企業新型學徒制成為理論知識孵化場所四方面出發,企業新型學徒制將在最大限度上提升運行效果,使其能夠對企業的實際經營有所助益。
參考文獻:
[1]杜林.新型學徒制校企合作模式的實踐與體會[J].職業,2019(11).
[2]王麗萍,陳明霞,馬慶喜.校企共育推進企業新型學徒制的探索與思考[J].中國培訓,2019(04).
[3]班小輝.從政策化到法制化:我國企業新型學徒制改革的現狀與反思[J].當代青年研究,2018(06).
[4]任陳偉.高職現代學徒制的利益關系分析[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01).
Study on the New Apprenticeship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he Taijie
(Heilongjiang Daqing Oilfield Technical Training Center,Daqing 163255, China)
Abstract: The New Apprenticeship System of enterprises is an effec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 under the current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New Apprenticeship System of enterprises, mainly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new apprenticeship system, puts forward some improvement measures, such as establishing an effective supervision mechanism, improving the acceptance threshold of the new apprenticeship system, promoting the New Apprenticeship System of enterprises to become a theoretical knowledge incubator, hoping to inject new vitality into the business operation and further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Key words: enterprise new apprenticeship;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enterprise core competitiv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