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丹
摘 要:作為幼兒園教育質量提升的載體,課程游戲化的實施,需要教師將觀察幼兒行為作為重要手段,追隨幼兒經驗,改變幼兒學習方式,支持幼兒主動學習。同時,還要注意打開時空,尊重幼兒的游戲權,保證幼兒主動學習的機會。
關鍵詞:幼兒教育;課程游戲化;教育行為;主動學習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14-0098-02
課程游戲化是提升幼兒園教育質量的載體。課程游戲化的核心是讓課程更加貼近幼兒的最近發展區,貼近幼兒的學習規律,貼近幼兒的生活,貼近幼兒的興趣與需要。要理解課程游戲化,就要從提升教育質量的高度來理解,更要從幼兒發展上來理解,還要從如何學和如何教來理解。為此,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把觀察幼兒行為作為重要手段
1.以觀察記錄為依據支持個性成長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知覺活動。觀察的目的是通過觀察幼兒的語言、行為、表情,記錄對于幼兒學習與發展具有典型意義的關鍵事件,分析幼兒的學習特點,把握幼兒的最近發展區,了解幼兒的興趣,將幼兒的需要放在首位,發現幼兒的個體差異,從而形成富有個性的支持策略。
2.以觀察記錄為依據兼融生成與預設
課程建設的最終目的是讓課程更加貼近幼兒的最近發展區,貼近幼兒的學習規律,貼近幼兒的生活,貼近幼兒的興趣與需要。幼兒是一個極具生長力的個體,不是一成不變的。幼兒的發展受各方面的影響,是無法掌控的。如何在幼兒的發展行為中捕捉到共性和個性的事件以及興趣所在,需要通過觀察記錄中的事件對幼兒心理、能力、興趣進行分析,提取貼近幼兒最近發展區的人、事、物,有效地將生成與預設相融。
3.捕捉案例可以立體解讀幼兒,形成跨領域的教學模式
案例的收集過程可以使教師的觀察聚焦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內容上,可以提高教師對幼兒典型行為的敏感度,使教師能立體地解讀幼兒,能將幼兒的行為與正在發生的學習聯系起來,使教師們能從幼兒的行為中看見幼兒的學習,發現幼兒的發展,從而將幼兒的行為作為教育活動的起點,融合各領域知識,使教育的手段和策略追隨幼兒,使教育活動更加有效。
4.有效提煉案例,全面解讀幼兒,提煉共性,形成集體活動話題
教師們可以對照《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分析、歸納同年齡段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發展狀況,發現本年齡段、本班幼兒的最近發展區,以便于提煉出幼兒在一個階段、一個時間節點上所需的成長支持,從而預設相關活動,通過分享、探究、討論等形式答疑解惑,支持成長。
二、追隨幼兒經驗,改變幼兒學習方式,支持幼兒主動學習
1.科學的游戲環境是改變學習方式的基礎
第一,充分利用空間。教師要審視班級的每一個角落,打破班級實體圍墻,充分利用班級前后過道的空間,讓每個空間都能成為幼兒自由、自主游戲的場所。第二,科學安排游戲區域。一是要善于利用班級條件,將桌椅合理擺放;二是要盡可能按活動音量大小分區:將較安靜的區域安排在室內,相對會發出較大聲音的區域安排在靠近門口的地方,需要安靜的半封閉閱讀區則安排在采光較好的窗口位置;三是要關注區域與區域之間的交互使用,關注幼兒與環境的互動。
2.區域活動是幼兒主動學習的有效載體
第一,區域游戲內容來源于幼兒。一是觀察。區域創建靈感的萌發關鍵來源于對幼兒行為和發展水平的觀察,教師要善于傾聽幼兒的交談,及時捕捉幼兒的興趣熱點,適時介入與引導,有意識地將幼兒的興趣點轉化為集體的興趣面,引導幼兒主動創設相關區域。二是興趣。興趣廣泛、持久性差是幼兒的年齡特點所決定的,教師應善于捕捉幼兒的奇思妙想,生成新的活動,以延續興趣,增強持久性。第二,區域游戲材料適合幼兒。材料提供的層次最能體現區域游戲的特質,它改變了集體游戲課程統一要求的操作,兼顧到為不同水平幼兒提供活動的機會,讓所有幼兒都能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發展。材料的層次性體現為兩個維度,一是為相同年齡段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提供投放材料的層次,二是為不同年齡段的幼兒投放材料的層次。教師在投放材料時,不僅要有明確的目標意識,還要給幼兒提供多樣化的選擇,因為幼兒不可能通過一種材料就能實現發展,必須先要有量的積累,才會有質的飛躍。同種材料的投放,則需要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原則。第三,區域的創設尊重幼兒。一是參與。幼兒的前期經驗對區域游戲的開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區域材料的擺放、氛圍的渲染、材料的提供、規則的制定等都應讓幼兒參加,充分尊重幼兒的意見。二是留白。在區域設置時,一定要留有空白區域,這個空白區域是“生成”的需要,是支持幼兒興趣、滿足幼兒需要、維護幼兒權利的空間保證。
3.生活活動是幼兒主動學習的重要途徑
嘗試一餐兩點由幼兒自主完成,教師只是自助餐的服務生。要求:打破“安全”的束縛,用“怎么讓孩子更具有自主安全意識”代替“孩子不安全怎么辦”,用課程的思路去解決生活問題,盡量減少教師干預,支持幼兒制定自己需要的規則,讓幼兒嘗試自我服務、自我管理。一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師應仔細觀察幼兒的活動,解讀幼兒在活動中的行為,挖掘與課程相聯系的環節,生成促進幼兒發展的課程內容。教師應了解幼兒的生活背景及生活能力的發展情況,分析幼兒的典型行為所表現出的最近發展區,制定適宜的目標幫助幼兒成長,不要越俎代庖、也不要拔苗助長,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二是規則大家定。在活動中培養幼兒的社會性可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要善于挖掘活動中的教育因素,創造自主學習的條件,讓幼兒在自我管理中提升社會交往能力。
4.周邊資源是幼兒主動學習的鮮活內容
一是了解環境,為生成課程做準備。這個支架實際上是引領教師關注幼兒生活的環境,用幼兒的視角去看周圍的環境,挖掘環境中幼兒感興趣的人、事、物,為課程的建設創設資源庫。二是追隨幼兒的經驗,預設課程內容。幼兒的周圍生活是課程內容的來源,是幼兒的學習資源,但不是幼兒學習的最終結果。因此,收集課程資源的目的是做有準備的課程,對幼兒周圍生活中感興趣的現象、事物、材料、文化、民俗等進行篩選,預設課程內容,讓幼兒在與這些環境資源的相互作用中獲得發展。
三、打開時空,尊重幼兒的游戲權,保證幼兒主動學習的機會
1.建常規保證游戲
建立彈性的一日活動機制,必須要有幾個常規意識。第一,要保證每天有3小時的戶外活動、2小時的游戲活動。第二,每天教師主導發起的集體教學活動不超過1次,每個班級的戶外游戲材料不少于5種,區域游戲時間不少于1.5小時。第三,各班的一日活動流程要形成一定的常規,不能一天一變。
2.在常規中見彈性支持游戲
一日活動流程的塊面是固定形式,但在塊面里的活動要體現彈性,將教師的引導、幼兒的等待控制在最小的范圍,充分體現尊重和自主,讓幼兒自主選擇游戲、自由選擇伙伴、自主決定活動,讓幼兒按照流程自主安排自己的活動,讓幼兒感受到自己能夠掌控自己的活動,感受到被尊重。
總之,作為幼兒園教育質量提升的載體,課程游戲化的實施,需要教師將觀察幼兒行為作為重要手段,追隨幼兒經驗,改變學習方式,支持幼兒主動學習。同時,還要注意打開時空,尊重幼兒的游戲權,保證幼兒主動學習的機會。課程游戲化的解讀不在于字面上的理解,而在于落實,落實課程游戲化應始終在路上。
參考文獻:
[1]王素紅.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初探[J].青海教育,2019(10).
[2]謝夢怡,張新立.幼兒園課程的“游戲化”教學問題研究[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9(09).
[3]丁月玲.完善課程游戲化體系提升幼兒幸福感指數[J].基礎教育研究,2019(17).
[4]陳媛慧.幼兒課程游戲化教學需適時“瘦身”[J].小學教學參考,2019(24).
[5]劉丹丹.課程游戲化結合區域活動策略初探[J].小學教學研究,20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