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玲
摘 ?要:在立德樹人背景下,小學音樂教學活動的實施,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音樂知識和技能,還要使學生受到傳統文化影響,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在本文中,本人將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談一談如何將傳統文化引入到小學音樂課堂。
關鍵詞: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傳統文化;教學策略
我國著名教育家孔子在《論語》中說道“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該教育觀表明音樂是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載體。立德樹人的提出要求教師在組織學科教學活動的時候,挖掘傳統文化因素,采取多樣的方式滲透傳統文化。基于此,我在組織小學音樂教學活動時,立足該學科的育人價值,嘗試借助多種方式將傳統文化內容引入音樂課堂,在豐富學生知識儲備的基礎上,使他們積累傳統文化,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潛移默化地發展文化素養。具體做法如下:
一、充實音樂教學內容
縱觀我們所使用的小學音樂教材,其中包含了諸多的傳統文化因素,如地方音樂文化、民族音樂文化、西方音樂文化等。因為教材是組織小學組織音樂教學活動的載體,所以,要想將傳統文化融入到小學音樂課堂,教師必須充分發揮音樂教材的作用,以音樂教材中的文化內容為切入點,利用其它方式,搜集相關的其他信息,實現音樂教學內容的豐富,使學生們受到大量的音樂文化的感召。
以《瑤族舞曲》為例,這首樂曲是瑤族傳統文化的結晶。教學活動體驗過程中,大部分小學生對瑤族,以及瑤族舞曲知之甚少,由此難以有效地感知樂曲。針對該情況,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之前,可以先引導學生們以小組為形式,合作利用多樣的方式搜集與瑤族舞曲有關的信息。信息的搜集,其實就是學生體驗瑤族傳統文化的過程。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們展現課前搜集到的信息,并據此組織欣賞瑤族傳統文化活動,從瑤族舞曲的特點、風格等方面入手,對其進行詳細的講述,進而在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的基礎上,使學生們建立對瑤族傳統文化的認知,并帶著這種認知走進音樂課堂,對所要學習的樂曲進行感知和體驗,增強理解。
二、多手段激發學生興趣
毫無疑問,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開展小學音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為了有效地將傳統文化引入音樂課堂,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探索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
以《花木蘭》為例,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是家喻戶曉的。這首是一首與管弦樂隊合奏的一首民樂,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為了使學生對樂曲產生欣賞興趣,同時建立對樂曲內容的深刻認知,教師可以采取故事講述的方式,將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生動地講述出來,使學生們在傾聽的過程中,建立對樂曲的認知,同時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在講述了故事之后,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將課前錄制好的微課播放給學生們。這個微課是以花木蘭動畫片為背景,以教材樂曲為背景音的。在視覺和聽覺的作用下,學生們很容易產生學習興趣,同時在所傾聽的故事的輔助下,走進具體的場景中,自主地塑造勇敢的花木蘭形象,為花木蘭身上所具備的美好品質所折服。在學生們欣賞樂曲之后,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要求學生們根據樂曲內容,編創舞臺劇,通過動作演繹,將木蘭的勇敢展現出來。如此教學,不僅能點燃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還能使學生們在反復的感知和體驗過程中,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塑造道德品行,實現健康發展。
三、深入民間實地采風
中華民族的傳統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如果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將傳統文化局限在狹小的課堂空間里,不僅不能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魅力,還會使學生在“遠距離”中排斥學習傳統文化。因此,在組織小學音樂教學活動的時候,我打破課堂教學的限制,帶學生走出課堂,鼓勵學生將本地傳統民間藝術作為考察對象,學習傳統民間藝術,從而通過體驗生活,接近本地音樂,感受到本地音樂中的傳統文化,為樹立文化意識,有效傳承傳統文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比如,教師在實施音樂教學的時候,可以將生活作為學生挖掘鄉土音樂資源,體驗民間藝術形式的主要場所,打破課堂和學校的限制,將學生們帶入到廣闊的生活空間里,要求學生們發揮主觀能動性,或者利用網絡查閱信息,或者采訪祖輩,調查本地傳統的民間音樂。并在課堂上,共享搜集到的信息,建構鄉土民間藝術庫,有機會,教師也可以邀請本地的民間藝術家,走進校園,帶領學生們一起體驗鄉土文化。如此教學的實施,不僅可以使學生們獲取豐富的鄉土文化資源,還使學生們對鄉土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自主投身生活,探尋鄉土文化,成為鄉土文化的傳承人。
總之,在開展小學音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在育人理念的指導下,運用多種方式挖掘傳統文化,引導學生體驗傳統文化,使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有效掌握音樂知識,發展文化認知,為文化素養的養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徐婷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音樂課堂的再思考[J].新課程研究,2019(04):42-43.
[2] ?程美.民族音樂文化浸潤中小學音樂課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踐研究[J].北方音樂,2017,37(10):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