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清
摘?要:小學生的心智還處在不斷完善的階段,這樣的心理特點和年齡特點,決定了學習更注重的是以引導學習為主,在課堂學習中進行觀念的培養和學習行為的塑造。同時課堂氛圍環境成為了最重要的一項。傳統的教材教學并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心理特點、年齡特點也對教學成效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注重的是氛圍環境的打造、觀念的塑造和學習行為的養成,讓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之中,改變以往的被動式接受性學習。
關鍵詞:小學語文;活力課堂;學習引導
引言:
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教學內容必須更加趣味化、生動和形象立體,因為處在這個階段的小學生正在從感知向認知學習過渡,從籠統的感知學習在學校教育中接受系統化的認知能力培養,注意力不能持久,心理和行為特點處在好奇多動的狀態。傳統的呆板的課堂教學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厭煩的心理,所以教師在打造活力四射的課堂環境的同時,也要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創新和學習引導。
一、故事導入
在進行課前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參與興趣,將知識學習和故事內容相結合,通過故事引導學生思考和知識學習。比如在《精衛填海》一節中,通過豐富的故事內容,波折起伏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故事內容可以作為課堂學習之前的引導。同時在故事結束的時候,鼓勵小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看法,通過故事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性學習。這個階段的小學生正處于表現欲旺盛和渴望得到認同的階段,積極踴躍地表達自己的看法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也讓小學生在趣味化的環境進行知識的認知學習。也可以通過故事內容引導學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和行為方式,將行為理念塑造培養在學習思考中進行積累,以故事引內容,以學習引導思考,提升了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
二、巧妙設疑
這個階段的小學生心理特點表現為:好奇心強烈,對于新鮮事物有著很大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巧妙地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在語言教學的過程中根據教材內容學習,巧妙設疑,帶著問題投入到學習之中,例如《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學習中,這篇文章表達了王戎逆向思維推導出的結果。教師可以根據逆向推導進行巧妙設疑,引導學生理解:王戎是怎么知道道旁的李子是苦的?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道旁為苦李?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究,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學習中培養思維邏輯能力,巧妙設疑,引導學生分析、解決問題。同時對于回答正確的學生予以肯定和鼓勵贊譽,通過鼓勵贊譽強化小學生的行為理念和行為塑造,讓更多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肯定和認同。
三、情景教學
情景教學已經引入到各大課堂之中,生動豐富的學習環境打造,還能在情景中進行知識教學的實踐。對于小學生而言,在情景教學中將抽象的知識轉換為直觀的體驗式學習,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將學寄于樂趣之中。例如《寶葫蘆的秘密》一節中,教師可以組織相應的情景演練和角色體驗,通過學生之間的對話表演將課文直觀地呈現出來。生動、有趣的情景體驗學習,極大地豐富了課堂形式,同時也更積極地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熱情,在體驗學習中,進一步體會到課本中的思想感情,有助于提升學生對于課本的深入理解。
四、多媒體工具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多媒體教學工具已經成為教學中最重要的輔助教學工具。立足于教材課本,通過多媒體教學工具豐富課堂內容的呈現方式。以往的教材教學無非就是老師一邊講,學生一邊聽,而多媒體教學工具將課本通過動畫、圖片等形式豐富的呈現,極大地拓展了學生學習的知識視野,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畢竟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總是要優于枯燥的課本學習。通過教學工具的豐富內容,可以幫助學生在課本學習中,在腦海中建立具體形象的記憶模式。動畫和圖片等形式有助于加深學生的記憶能力,學生從感知到認知的過程中,記憶學習需要建立相應的特征聯想記憶。而多媒體工具的運用,則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記憶能力塑造。
五、探究交流
活躍的課堂體現在樂于學習,愛好學習,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興趣愛好,教師組織相應的興趣小組,對課本進行探究交流學習,對問題進行分析解決。教學中的主體是學生,老師進行引導性輔助和知識性點撥,充分注重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也可以拋出問題,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進行競賽式的交流互動,通過競爭的形式提升學生的參與完成能力。并且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對學生的行為予以肯定和認同,對于探究成果給與鼓勵和贊譽。在這樣的環境中,打造學習競爭氛圍,引導探究交流模式,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不斷對學生的競爭意識和認同機制進行正面強化,鼓勵學生,認同學生。
六、結束語
在活力課堂的打造中,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并針對性做到教學創新,建立和學生平等尊重的交流機制。在學習中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培養,行為理念塑造和思維能力培養,讓學生在積極愉快的環境中主動學習。學習方式的創新只是一種教學手段,更重要的是在學習中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提升。
參考文獻:
[1]李建軍.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索的路向及啟示[J]. 教學與管理,2011(2):27-29.
[2]何克抗. 正確理解“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目的、意義及內涵[J]. 中國電化教育,2006(1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