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要求學生充分理解抽象知識,這與小學生抽象能力弱的發展狀況相矛盾。因此教師需簡化教學內容,鼓勵學生積極動手操作,讓學生在操作中理解抽象圖形、解析抽象概念,切實增強教學效果。文章通過動手操作幫助學生理解抽象概念、認識幾何圖形、完成課后作業,并總結操作經驗。
關鍵詞:小學數學;動手操作;應用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1-19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12-0086-01
一、自主動手操作應用于理解抽象概念
自主動手操作即讓學生自己借助學習材料,通過拆、折、畫等操作探究數學概念,從而逐漸接近數學知識的本質。在提倡素質教育、自主探究的背景下,教師應給學生自主動手操作的機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數學知識的內涵與特征。例如,教師通過準備折紙、剪刀等手工材料,向學生明確本節課教學的核心概念——“對稱軸”,利用多媒體展示具有對稱特征的圖形,使學生對“對稱軸”的概念形成直觀印象。接著,教師將軸對稱圖形畫在黑板上,要求學生找出圖形的對稱軸。學生由于初次接觸“對稱軸”的概念,因此無法靈活應用這一知識點。比如,在學習中,許多學生無法理解一些圖形具有無數條對稱軸的原因。教師就鼓勵學生自主動手操作,在折紙過程中理解“對稱軸”的概念,從而解決這一問題。如教師可為學生提供正方形、長方形的折紙,要求學生將這些折紙對折,從折紙的折痕中引入“對稱軸”這一概念。接著,教師又給學生提供圓形折紙,要求學生將圓形平均分成兩份,將每種對折方法記錄下來,用紅筆將折痕描紅。通過多次操作,學生會發現描紅的折痕有許多條,無法估計圓的對稱軸數量,進而充分理解“有無數條對稱軸”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
二、自主動手操作應用于認識幾何圖形
教師的講解能使學生記住知識點,動手操作則能使學生獲得直接經驗,進而理解知識點。小學數學教學應當具有啟發性、開放性、趣味性,教師鼓勵學生動手操作能起到啟迪思維、激發探究熱情的作用。例如,講解“物體”中的長方體、正方體時,學生僅憑教師的講解容易混淆長方體、正方體的聯系與區別,但通過手工活動可以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將學生分成不同的探究小組,給每個小組準備一根胡蘿卜和一把手工小刀。由于這兩類事物在數學課中并不常見,因此學生看到胡蘿卜和小刀時充滿好奇,注意力集中。教師引導學生按步驟切割胡蘿卜,將胡蘿卜切成長方體,然后要求學生觀察、測量長方體的長、寬、高,記錄數據并按比例畫出長方體各個面的形狀。接著,教師要求學生將長方體的胡蘿卜切成正方體的胡蘿卜,重復上述觀察、記錄步驟。最后要求學生對比自己記錄的數據及所畫圖形的特點,歸納總結長方體、正方體的共性與區別。在講解圖形切面的知識時,教師可要求學生將圓錐體狀的胡蘿卜沿著地面直徑切割,觀察其側面的形狀等。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獲得知識,這不但增強了學生的學習信心,也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經驗。
三、自主動手操作應用于完成課后作業
教師應鼓勵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量一量、看一看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例如,在講解“長度單位”一課時,學生對不同長度單位的理解并不深刻。許多學生能夠記住不同單位的換算標準,但難以將所學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中。在學生的作業中,教師時常能看到學生的常識類錯誤,如“一根拔河用的繩子長3( ?)”,許多學生填“分米”,這表明學生的實踐經驗不足,對數學知識的掌握不到位。為增強學生的體驗感,使學生能夠靈活應用知識,教師可在作業中設計具有操作意義的內容,鼓勵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完成作業。如讓學生測量手指甲、鉛筆、文具盒的長度,形成對“厘米”這一單位的具體感知;讓學生測量課桌的長度、椅子的高度,使學生認識“分米”這一數量。要求學生在測量過程中填寫正確的計量單位:指甲蓋長1(厘米)、鉛筆長1(分米)等。通過實際測量,學生能在掌握單位換算的基礎上形成常識性認知,不再出現低級認知錯誤。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課堂的動手操作環節充分地調動了學生多個感官協同作業,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激發了大腦思維活力,同時增強了肢體協調性,發揮了身體記憶的優勢,從而增強學習效果。且隨著數學教學形式的變化,學生對數學課堂的態度也發生改變,越來越多的學生打破對數學課堂的刻板印象,將數學課視為生動有趣的科目,學生的學習效率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升。
參考文獻:
[1]藍丹梅.動手操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探究[J].廣西教育,2014(1):113.
[2]趙雪琴.自主動手操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甘肅教育,2019(8):115.
作者簡介:張海平(1983—),男,甘肅慶陽人,高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中小學數學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