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學校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任務出發,新時期背景下傳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各學科的重要任務。而小學《道德與法治》作為德育的重要載體,更應該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合理擷取及高效應用。教師通過深度挖掘及系統整理,將其打造為該學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寶庫。文章結合部編版小學五年級教材《道德與法治》展開探索,分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取用原則,進而提出科學的應用模式,以供同行參考借鑒。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11-12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12-0091-02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將這一要求落實到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中,則表現出教育資源視域逐漸擴大、內涵逐漸豐富的特征。以部編版小學五年級教材《道德與法治》(上下冊)為例,每一個單元都可以尋求對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來展開教學實踐。在具體發掘及使用過程中,則需要高度契合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現代性,注重其精神、思想、意蘊等價值的呈現,以此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提供取之不盡的源泉、動力。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關系的辨析,不難看出前者被劃分為“道德”和“法治”兩個呈現維度,教師在使用相關教育資源的過程中,必須謀求一個“平衡點”,以凸顯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性、廣博性、脈絡性、創新性特點。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應用原則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繁復多樣,它以“資源形態”對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時,必然要遵循一定的原則。本文將其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遵循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參照的原則。黨的十九大報告針對“思想文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的定位中,明確指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弘揚”的并列性,強調兩者之間相互促進、相互依存的密切關系。為了進一步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落實到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層面,相關教育教學實踐活動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參照,展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運用。其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練的24個字,可以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劃分為“個人、社會、國家”三個層次,對應“修身、齊家、治國”三重傳統思想境界。在此基礎上,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施傳統文化資源的稟賦,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第二,遵循文化的時代性與傳承性統一的原則。文化是生生不息、不斷向前發展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在新時代背景下,需要通過一定的轉化、歸納、總結等流程,才能更好地發揮教育功能。在新舊博弈的過程中,既要確保傳統優秀文化中蘊含的育人思想得以完整保留,也要實現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應用中的時代特色,而在兩者相統一的原則下,“革命傳統”“紅色文化”“愛國主義”等是重要的平衡點。
第三,遵循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結合的原則。自2016年道德與法治課程全面取代思想品德、道德與生活等課程以來,部編版教材《道德與法治》凸顯出了該學科的實踐性、綜合性、社會性特征。從課程內容上說,《道德與法治》摒棄了前期同類教材中理論、概念過于繁雜的現象;從貼近學生生活角度出發,《道德與法治》系統而全面地呈現出“道德”“法治”兩個維度下的知識內容,在思想上緊跟時代發展、在知識上深入淺出、在應用上聯系實際等的特色顯而易見。因此,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樣本的篩選上,教師應注重在現實生活中可接觸、可參與、可體驗的內容,讓學生將課堂所學的《道德與法治》內容在現實生活中實現、驗證。
第四,遵循小學生心理及生理發展規律的原則。以小學五年級學生為對象展開分析,他們大多處于從兒童期向青春期轉型的階段,生理、心理層面發生了明顯變化。例如,學生自悟能力、感知能力、思考能力增強,對外界事物有著強烈的“批判意愿”,但受限于自身知識結構單一、系統性較差,容易對教材上闡述的概念、理論、標準等產生認知混亂。因此當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教育資源時,應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要求,避免逾越學生理解能力和建構能力的現象發生。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模式
立足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的現狀,存在很多“照本宣科”的狹隘行動模式。很多教師雖然意識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價值,但不善于挖掘整理,導致“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境地。從應用角度入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轉化、利用應保持“一體化”,客觀上要求教師深度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特征,實現對應功能的發揮。
(一)基于獨特性文化資源的應用
客觀上,中華文明之所以遺世獨立、對全人類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本質上正是源自它獨一無二的“文化體系”。相對于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唯有中華文明沒有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湮滅”,反而是不斷發展、不斷完善,始終保持著鮮明的個性。
據此,教師通過開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獨創性”資源,將其應用到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可有效地發揮其辨識度較高的優勢,如“四大發明”“神話傳說”“風俗禮儀”等明顯區別于世界其他文明及文化的資源。這不僅能夠更好地闡釋中國文化語境下的“道德”與“法治”內涵,也能夠在這一過程中增強小學生的文化自信心。以部編版五年級上冊教材第四單元第8課“美麗文字、民族瑰寶”為例,漢字本身就是中華優秀文化中“獨有的”,由此而衍生的“書法”“篆刻”等更是舉世無雙,教師可以從漢字結構、意義、內涵、藝術等多個角度切入,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道德”“法治”的教學資源。例如,“德”的古意為“所行之路”,強調“有德之人”應該遵循本心、順乎自然,達到“本性善、本無我”的境界。又如,“法”由“灋”演變而來,具有“公平如水、去除壞人”的含義。漢字的“獨特性”能夠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性”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基于歷史性文化資源的應用
以史料為基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經歷了五千余年的繁衍生息,每一個朝代、每一個社會都誕生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加上中華文明獨特的包容性、融合性,凝聚著先民圣賢的道德情懷與法治思想,因而具有了廣博性特征。
以廣博性為應用基礎,教師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可以旁征博引、隨手拈來,以生動的案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不同方面來展現道德與法治的深刻內涵,從而實現教學方法的多元化。例如,在現實生活中,小學生可以看到抽煙、喝酒的群體,但對毒品的認知則相對淺薄。盡管如此,教師在部編版五年級上冊教材第一單元第3課“主動拒絕煙酒與毒品”教學過程中,可以從史料角度增加教學資源,如“鴉片戰爭”“虎門銷煙”等影視劇片段,將教學目的上升到國家民族存亡的高度,進而引發學生思考:為什么清政府要禁煙(毒品)?如果毒品泛濫,整個中華民族會怎樣?世界上毒品泛濫的國家現狀如何?學生通過一系列的對比、反思,可以加強其對禁毒法律的認可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歷史性文化資源的廣博性應用基礎上,還可進一步開發多元化教學方法,如情境創設、問題驅動、小組合作的多元方式。教師通過提供必要的學習資源,可引導小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在這一過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道德標準、要求、形式等,可作為“拒絕煙酒”“拒絕毒品”的預防機制。
(三)基于傳統文化美德的應用
一方面,傳統美德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延續至今,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繼承與發揚對象。另一方面,依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三層架構,從個體、社會、國家的逐級要求,傳統美德是一個重要的教育起點。以家庭傳統美德為例,中國家庭教育中一直保持著勤儉節約、孝敬父母、自力更生等信念。進一步將這一脈絡向整個社會蔓延,諸如助人為樂、拾金不昧、舍己為人等理念,是現代背景下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將脈絡進一步從社會實踐層次上升到國家治理層面,則“道德”也就演變為“法治”,諸如領土完整、國家統一、民族獨立等愛國情懷,已經與《憲法》及相關法律法規要求一致。據此,按照“脈絡性”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使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可有力地保障教學的連貫性、系統性和跨越性。
(四)基于與時俱進思維的應用
在新課改、新課標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要與時俱進,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實時熱點、政治動向、國家發展等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融合。例如,在部編版五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教材第12課“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教學過程中,可與大量時事熱點關聯起來,如“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國慶閱兵”“上海進博會”等,以及國家領導人在公開場合中的講話(其中的引經據典、歷史典故等),都可以作為關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銜接點”。此外,與時俱進還要求加強與歷史回顧的關聯,回顧中華民族一路艱辛的歷程,從而強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情懷。對為國家、為人民做出巨大貢獻的英雄人物,教師應引導小學生學習他們的奉獻精神。
總而言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中,盡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所蘊含的“道德”與“法治”的價值內核永不過時,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取之不盡的源泉。
參考文獻:
[1]譚東梅.傳統文化融入小學德育工作實踐的研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9):138.
[2]石瑞民.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德育課堂的滲透策略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9(30):68.
[3]常桐赫.試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道德教育中的融合[J].遼寧教育,2018(20):52-53.
[4]章 樂.兒童立場與傳統文化教育——兼論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J].課程·教材·教法,2018,38(8):21-26.
[5]史 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取之不盡的源泉[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7(3):73-78.
作者簡介:鄭秋明(1968—),男,福建莆田人,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靈川中心小學辦公室主任,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道德與法治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