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盛家榮


[摘要]《分子和原子》一節是學生在初中化學學習中首次接觸微觀粒子,也是學生在認知上開始由宏觀世界向微觀世界轉換,對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些難度。文章基于發展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化學基本觀念的形成與構建,設計了《分子和原子》的教學過程。在該教學中設計多項課堂實驗,創設有意義的問題情境,并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微觀粒子的知識,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符合新課程標準理念。
[關鍵詞]初中化學;核心素養;分子和原子;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0)17-0065-03
一、教學理念
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課程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1]。宋心琦教授曾精辟地指出“學生能否牢固地、準確地、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化學觀念,應當是中學化學教學的第一目標”。因此,化學教學必須超越對具體知識的學習,引導學生形成化學基本觀念。從培養學生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等核心素養出發,有利于學生形成化學基本觀念,從而培養學生從化學視角審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三單元課題1的內容,是學生學習化學物質構成的奧秘的啟蒙課。通過本課題的教學,引導學生從微觀角度認識物質及其變化,有助于學生初步建立物質的微粒觀,對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分為兩個課時進行,本文主要對第一課時內容進行教學設計。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能夠深入理解第一單元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同時為后面學習元素、化學式、質量守恒定律等打下基礎。本節課在初中化學學習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三、學情分析
雖然學習這一課時前,學生在第一單元已經學習了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物質的性質、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等內容,此外在小學的自然課中還學習了物質的三態變化,知道熱脹冷縮等自然現象,但是由于微觀粒子是看不見、摸不著、具有抽象性的,而且在此之前學生只有一些微觀現象的感性認識,缺乏理性認知,加上學生還處在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期,因此讓學生從微觀的角度解釋宏觀現象,他們仍然會感到非常困難[3]。
四、教學目標
1.認識物質的微粒性,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構成的。
2.知道構成物質的微粒的基本性質。
3.能運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一些簡單的生活現象和實驗現象。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微觀粒子是客觀存在的以及微觀粒子的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從微觀的角度去認識物質。
六、教法學法
教法:結合生活經驗創設情境,開展實驗,采用問題驅動法、分析歸納法、多媒體教學法等教學方法。
學法:以自主探究、動手實驗、聽授、合作交流等方式進行學習。
七、教學過程
環節一:設計實驗,宏觀辨識
【教師活動】布置學生分組實驗:每小組桌子上有三瓶編號為1、2、3的無色液體,它們可能為酒精、水、醋酸。讓學生通過相應的實驗鑒定這三瓶液體并寫上標簽。
【學生活動】學生以4人為一組進行實驗,通過“聞”的方式確定三瓶液體分別是什么;小組派代表上臺進行展示。
【問題】為什么我們的鼻子沒有接觸到這三瓶液體,卻能夠把它們分辨出來,我們聞到的東西是什么?
設計意圖:讓學生再次回顧聞氣體的實驗操作,通過真實的實驗情境激發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思考,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學生通過實驗真實地感受到了微觀粒子,感悟“宏觀的物質可能是由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粒子構成的”,激發學習欲望,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鋪墊。
【過渡】自然界中確實存在著許許多多我們看不到、摸不著,但是確確實實存在的東西,比如我們經過花圃會聞到花香,濕的衣服經過晾曬會變干,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微觀粒子。為了更好地認識世界,就讓我們一起來好好學習吧!
環節二:探究微觀粒子的基本性質
【教師活動】利用科學技術可證明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現在通過先進的儀器我們能夠觀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教師投影分子、原子圖片)
【學生活動】看圖片,聽講解。
設計意圖:通過多媒體展示,讓學生認識到物質的微粒性,以及分子、原子的真實存在。
【過渡】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原子構成的。那么分子、原子有哪些基本性質呢?讓我們一起來聽聽水分子寫給我們的信吧!
【教師活動】課件展示,讓學生一起讀“來自水分子的一封信”:嗨!同學們,我是水分子,我們一個水分子的質量約是3xl0-26千克,在每滴水中大約有1.67x1021個水分子。我這么小,人類用肉眼當然是看不見的。若讓10億人來數一滴水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鐘數100個,日夜不停,需要三萬多年才能數完。
【學生活動】看PPT讀文字,小組交流并回答問題。
【問題】讀完水分子的來信,你知道分子有哪些基本性質了嗎?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對文字信息進行分析、歸納,培養學生從材料中獲取知識的能力。
【教師活動】教師演示課本第49頁的探究實驗l、探究實驗2,先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教師再做分析講解,同時帶領學生思考實驗3存在的弊端:濃氨水用量大,操作復雜,氨氣會逸散到空氣中造成污染。最后,引導學生設計改進實驗方案。
【改進實驗】把酚酞溶液噴在濾紙條上,然后把處理好的濾紙條貼在大試管壁上,把大試管倒扣在裝濃氨水的試劑瓶上。
【學生活動】觀看實驗,做好記錄,思考并歸納出分子的相關特征。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觀察和描述實驗現象的能力;通過實驗改進,不僅克服了濃氨水用量大、污染空氣的問題,而且能夠讓學生更清楚地觀察到分子的運動,同時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和“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教師活動】展示CO2和02分子運動的Flash動畫。
設計意圖: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物質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分子總是在做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分子間會互相碰撞”,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微觀世界。
【過渡】分子總是在不斷地運動,那么分子運動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
【探究實驗】分別在等量的冷水和熱水中加入一小粒品紅,進行對比實驗。
【學生活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做實驗并觀察現象,然后小組討論,得出結論:溫度越高,分子的運動速率越快。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動手實驗的能力,并通過實驗得出結論,讓學生體會實驗的趣味性、科學性,增加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教師活動】探究實驗:在圖1裝置中加入一定量滴有紅墨水的水,然后再加入等體積的無水酒精,蓋緊膠塞,將兩種液體混合均勻,觀察實驗現象[4]。
【問題】根據實驗你能得出分子的什么特點?
【學生活動】學生觀察實驗,發現混合后液面居然下降了,總體積變小。在教師引導下總結出“分子之間是有間隔的”。
設計意圖:通過實驗制造認知沖突,思維碰撞引發學生思考。強調兩種物質混合時體積一般不能相加,但質量可以相加,為學生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過渡】不同狀態下分子間的間隔是一樣的嗎?下面請同學們來做圖2的探究實驗。
【學生活動】取氣密性良好的兩支大小相同的醫用注射器,將栓塞向外拉,分別吸入等體積的空氣和水,用手指頂住針筒末端的小孑L,將栓塞慢慢推進。
【問題】液體與氣體,誰更容易壓縮?為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分組實驗,讓學生在真實的實驗情境中去體驗與感知,從宏觀辨識到微觀探究,得出不同狀態的分子間的間隔是不一樣的。
【教師活動】PPT投影氣、液、固三者在通常情況下分子間隔的動態圖片。結合PPT以及前面的探究實驗,教師引導學生得出“固體分子間的間隔<液體分子間的間隔<氣體分子間的間隔”的結論。
設計意圖:通過實驗和動態PPT圖片展示,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分子間的間隔的認識,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氣體熱脹冷縮的現象。
【問題】固態酒精、液態酒精、氣態酒精都能燃燒,而不管什么狀態的水都不能燃燒,這一事實說明了什么?
【學生活動】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出“同種分子性質相同,不同種分子性質不同”的結論。
設計意圖:通過對生活常識的描述,引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從而進入對物質的本質的學習,從宏觀現象進入微觀本質的探析。
八、板書設計
第三單元課題1——分子和原子(第一課時)
一、構成物質的微粒:分子、原子、離子等
二、分子的特征
①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②分子總在不斷地運動
③分子間有間隙
④同種分子性質相同,不同種分子性質不同
九、教學設計特色
初中化學學習在進入第三單元后學生會進入一個分水嶺,這是因為第三單元的化學知識突然從宏觀世界進入到微觀世界,由于微觀的東西看不到、摸不著,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針對這種情況,設計教學時,教師以實驗為切入點,注重學生的主體參與,讓學生分組合作學習,先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分子是客觀存在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考慮到分子、原子比較抽象,設計了多個實驗,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去感受微粒;同時引導學生對課本上的實驗進行改進,引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與創新意識;還結合多媒體技術讓學生能夠觀察到微觀粒子的一些動態,讓微觀的東西可視化、形象化,讓學生更好地去感受和理解微觀世界。如此教學,既突出了重點,突破難點,又培養了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還符合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朱桂華,吳海霞.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教學設計:“分子和原子”教學案例[J].化學教與學,2018(3):82-86.
[3]焦青字.《分子和原子》第一課時教學設計[J].中學課程輔導,2017(11):105.
[4]張立言.初中化學教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 羅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