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勝芝
【內容摘要】自主學習在教育史上由來已久,是學習力、感悟力的重要學習形式,分析研究目前課堂現象,以講授為主的課堂教學,各種課堂教學模式,探索化學課堂自主、合作、展示等五環節教學,以學生自學、感悟,師生、生生互動的深度學習形式,逐步提高學生核心素養。
【關鍵詞】課堂自主學習 ?自悟 ?小組合作 ?小組展示 ?師生歸納
引言
班級課堂教學是非常有效的學習形式,但對于班級容量大、課堂內容多、學生基礎不同等現狀,單純講授式課堂教學效果在初中階段凸顯出的問題比較多,有待深入研究。
一、教育形式的選擇
在一次學習中,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劉佛年說:“我從舊中國的教育看到新中國的教育,經歷過幾十年的風風雨雨。教育無非是兩種:一種是講授式,教師以高水平、啟發式的講解,讓學生容易接受。代表人物是赫爾巴特、夸美紐斯和蘇聯的凱洛夫。另一種是活動式,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索,主動地獲得知識。代表人物是杜威。兩者各有長短。那么我們中國應該采取什么態度呢?那就是兼容并包,不能走極端。一般地說,做學問可以走極端,以便形成獨特的學派。但是,指導實際工作、干事,不能走極端,真理往往在兩個極端的中間”。從事教學工作以來,大多是采用“講授式”的課堂教學形式,感覺到課堂教學效果不甚理想。曾經嘗試過一段時間“小組探究式”教學,有效果,但受持續性、合作性、階段性的影響有待深入研究。對“小組探究式”教學必須有耐心,因為近期可能看不到成果,趕不上進度等等諸多因素和理由需持之以恒。不斷的學習、實踐、嘗試,逐漸體會到了“教育是慢的藝術”,猶如“涓涓流水浸入、滲透的感覺”,教育更是有“溫度”的,可以升華的。
二、目前課堂現象的呈現
現象一:填鴨式滿堂灌的輸入式課堂現象。教師講授,學生聆聽,一節課一直“安靜”的聽講。
現象二:老師有預設問題,但學生沒有深度思考的參與,在課堂上學生深度思考或交流討論會拖延時間,不易把控,教學任務的完成時間緊張。
現象三:學生針對材料和預設問題,沒有深入思考的習慣,時常進行淺層次的交流、討論;有時候是學生遇到問題立即問,有時候是老師不斷主動提醒,總之學生的思考或討論總被打斷,不能形成深度的、有效的思考習慣。
現象四:鬧哄哄、亂糟糟,一收就死、一放就散,無序、無效、或效果甚微的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現象。
以上幾種現象和形式制約著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形成。學生能力的提高、綜合素養的提升,促使一線教育工作者教學模式的更新,否則,學生不可能成為學習的主體,不可能得到全面發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深入研究和實踐將學生從被動聽講的接受者,轉變為積極主動學習主體的參與者十分重要。使學生在學習活動、組織活動、協調能力等方面充分發揮其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的能力。
現象五:“生本課堂”“杜郎口教學模式”等等模式的課堂教學形式。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以教師組織、引導,學生探究、交流討論、歸納總結為主體,利于學生綜合素養在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形成的。
三、中國文化的借鑒
不僅是中國最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禮記·學記》中“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于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拂)。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于數進而不顧其安”。《論語》有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學、問、思、辯、行,要先學,中國文化歷來講究先學。
基于以上幾點,決定對初中化學課堂中學生自主與合作學習形式進行研究。
四、初中化學課堂中學生自主與合作學習形式的環節
1.自主與合作學習形式每個任務五個環節:自學、自悟、小組交流、小組展示、師生歸納。
第一個任務:自學——自悟(從課本中自學內容、方法,感悟思維過程)——小組交流(交流各自所得、所悟,討論共同完成任務)——(補充、拔高、最終形成化學思維)。
第二個任務:自學——自悟(從課本中自學內容、方法,感悟思維過程)——小組交流(交流各自所得、所悟,討論共同完成任務)——小組展示——師生歸納(補充、拔高、最終形成化學思維)
第三個任務……
第四個任務……
2.任務
近代教育理論奠基者夸美紐斯提出了班級制,但卻主張廢除強制灌輸的教學方法,強調通過激發學生的求知和求學的欲望,引導他們自主學習。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持續學習的動力,以任務為載體,將為學生的學習創造良好的基礎和氛圍,使學生帶著具體的任務去探索,其學習過程將進入深度研究狀態。所以在課堂上,引入本節課后開始研究第一個任務,展開第一輪五環節學習。
3.自學、自悟
好奇心、希望被認可和肯定、渴望體驗到成就感、對未知世界的求知欲,其實每個人都有的,每個孩子都有悟性、感悟力,問題若在孩子們的“最近發展區”,是能完成或完成一部分任務的,我們要相信孩子,孩子們有一定的自學、自悟能力。
4.小組交流
課堂資源有:學生、教師、教材、場域、班級氛圍、環境等,不容忽略的一個重要資源就是學生,一定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比如潛能生一般情況下不問或不敢問老師問題,他擔心涉及到前面的知識自己不會,形成惡性循環再也不敢問老師問題,但如果能小組交流,他就能向其他學生尋求幫助,被幫助的孩子獲得知識,充滿感恩;幫助別人的孩子自己也提升了能力、獲得了成就感、體現了價值;小組同學之間也增加了凝聚力,團隊意識增強、凝聚力增強,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們各抒己見、交流討論后又歸納出本組最終意見準備在全班展示。
5.小組展示
這一環節是彰顯小組實力、個體能力的重要環節,小組成員之一,進行展示,不僅代表本小組、而且是面向全班展示,不僅僅是回答問題,也是接受全班學生的挑戰,因為回答錯誤或者不嚴密,其他小組會提出質疑,甚至小組之間展開爭論,此時也是課堂最精彩之處,因為如果是這樣學生一定進入了深度學習。所以僅這一環節就能使學生多種能力得到鍛煉,久久為功,學生的判斷能力、辨析能力、表達能力、語言嚴謹程度、責任心等等都將得以提升。
6.師生歸納
這一環節是師生共同補充、拔高、最終形成化學思維的過程。經過小組展示環節,全體學生的學習收獲、各小組的智慧完美呈現,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出最合理、最完美的結果,教師進一步進行適當地拓展和提升,逐步形成化學學習思維。
第一個任務完成后,再進行本節課下一個任務,依然按五環節進行,只是要根據任務的實際內容實時把控時間,進一步關注更多學生的學習狀態、關注學生的參與度、關注學生的學習深度。
附:課堂實例
第五單元 課題3《利用化學方程式的簡單計算》
【教學過程】
教學任務一:學習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步驟和方法。
環節:回顧舊知識,布置新任務——自學、自悟——小組交流,合作討論——小組展示——師生歸納。
教師活動:兼顧全班,適時調控。
【回顧知識,布置任務】
提問: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化學方程式可以從量的方面研究物質的變化。那么化學方程式能提供哪些信息呢?
在原有認知能力基礎上,如何解決今天的問題?請大家自己學習102-103頁內容,并嘗試解決如下三個小問題:(1)計算的步驟;(2)例1和例2書寫上有何不同;(3)與數學、物理的計算格式有何不同?
本環節設計意圖:學生明晰了學習任務,使學生帶著具體學習任務在探索中學習。通過任務的逐步完成,學生會不斷獲得成就感,更大的激發孩子們的求知欲,逐步形成一個感知探索活動的良性循環,培養孩子們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學習能力。
學生活動:自學、自悟。
【自學、自悟】
自學第一個任務,感悟課本素材、問題、任務與原有知識、認知能力之間的聯系,首先自己獨立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自學能力,莊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學習知識與學習力及自學能力的重要性是不同的;曾任耶魯大學校長20年之久的理查德·萊文也曾說過:“真正的教育不傳授任何知識和技能,卻能讓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這才是真正的教育。”使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學習能力。
【小組交流,合作討論】
小組內成員就解決的問題、完成的任務進行交流、討論,總結歸納出小組意見。
設計意圖:這部分知識在學生“就近發展區”,問題清晰基本可以獨立完成。
小組交流、合作討論環節實際是實現“兵教兵”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資源,更利于學生成長。使學生感覺到人人被需要,人人有價值,人人有成就。
【師生歸納】
引導學生歸納出規范的計算題步驟,并分析與其他學科計算題的不同之處。學生互相補充歸納出規范的計算步驟,并分析出“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格式的與眾不同。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的處理使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出規范的解題步驟,使學生獲得價值感、成就感,并且形成化學計算的獨特思維。
任務二……
任務三……
結論
經過不斷地實踐、反思、改進、再實踐,證實初中化學課堂學生自主與合作學習五環節形式實用有效,非常有利于學生進入深度學習狀態,取得很好的學習效果。所以,喚醒學生、觸發其學習的原點,激起學生自我教育的動力,力量無窮。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遠遠大于對其對具體知識的學習,課堂中學生自主與合作學習形式的實踐探索是培養學生深度學習、有效學習的重要嘗試,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 夸美紐斯. 大教學論[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07.
【本文系邢臺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初中_____學科教學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研究”的研究論文。】
(作者單位:河北省內丘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