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橋
摘 要:“產教融合”指將產業發展與高職院校專業教學融合,通過二者相互作用創新育人方式,使學生的能力在實踐中不斷增長的教學模式。在新形勢下,促進校企合作能夠為培養新型高職院校人才助力。文章提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基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視角提出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的路徑,為提升職業院校人才質量提出建議。
關鍵詞: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路徑
當前,職業院校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創新培養人才的具體路徑,但由于校企合作基礎相對薄弱、教學管理缺乏科學性,企業導師的指導能力不足等問題,專業人才的發展受到制約。因此,學校應著力解決創新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強化技能培訓,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
一、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1.校企合作基礎薄弱。傳統的職業教育對社會中職業的變化發展缺乏考察,這導致學生對自身技能認知不足,對不同崗位的認識停留在理論層面。高職院校為增進學生對勞動市場需求的理解,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為學生提供新的實踐渠道。然而,當前校企合作基礎相對薄弱,無法充分體現職業教育的科學性。一方面,職業院校的教育內容與企業對不同崗位人才的需求存在偏差,企業無法從職業院校中獲得需要的人才,校企合作便無從談起。另一方面,從根本上看,協助學校培養人才對企業發展的益處尚未完全體現,企業無法從校企合作中獲得顯著利益,自然不愿意增加在校企合作中的投資。這導致校企合作的資金基礎薄弱,學生參與實踐缺乏物質基礎支撐,實踐效果不佳。
2.教學管理缺乏科學性。教學管理是增強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質量的重要環節,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這一環節并未受到重視。校企合作過程中,高職院校與企業需求不對等,企業傾向于增加在生產實踐中的投入,對培育人才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由于培育人才并非企業經營的根本目的,企業中缺乏完善的人才培養規劃,實施技能培訓的意識薄弱。同時,高職院校過度關注企業的品牌、規模,忽視對企業生產活動的考察,學生頂崗實習的過程缺乏針對性,這制約著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3.企業導師指導能力不足。高職院校專業人才直接面向社會,這意味著高職院校人才的發展必須與社會發展與時俱進,在適應社會不同崗位專業要求的前提下形成自身核心競爭力。企業通常會給學生配置指導教師,但這些教師兼具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等身份,未經過專業的教育培訓,指導能力不足。同時,許多企業中的教師日常工作繁忙,學生無法與他們及時溝通,這導致指導的實效性、連貫性不強,指導效率較低。
二、高職院校基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路徑
1.深化校企合作,培養應用人才。高職院校應挖掘本校教育特色,突出校企合作優勢,為培養應用型人才奠定基礎。例如,部分高職院校在合作中堅持互惠互利,借助企業資源開展實踐教學的同時,為企業提供智庫支持,與企業分享學校的科研成果。企業、學校都能從合作過程中獲利,雙方合作的積極性不斷增強。同時,高等院校打造具有地區特色的校企合作項目,鼓勵學生通過參與企業研發等方式增加閱歷,為學生配備實習指導教師,促進學生將崗位操作經驗與理論知識融合。當前,許多高職院校采取“雙導師實習指導制度”,學生從校內導師處學到理論知識,吸收知識成果,從校外導師處掌握具體的操作方法與實踐經驗。校內外導師共同發揮作用,推動學生專業技能的發展。
2.調整專業結構,優化專業教學。調整專業結構是優化專業教學的前提,在提倡產教融合的背景下,高職院校需促進專業結構與社會需求的對接,培養學生更高層次的專業能力。學校可根據地區經濟發展需求預測職業發展前景,在培養計劃中融入與本地區人才需求相符的技術性課程。如在信息化辦公盛行的當下,許多工作崗位對求職者的信息素養提出較高要求。學校將辦公軟件基礎教學、信息素養培育等課程納入專業課程體系之中,促使學生掌握與時代發展要求相符的信息技術。再如,隨著我國社會的國際化發展,職業院校在專業課程體系中融入初級商務英語教學、跨文化交流技巧教學等內容,切實提升學生跨文化溝通交流的能力。學生掌握多種專業技能,符合企業對人才的期望,職業生涯發展的可持續性更強。
3.立足實踐教學,強化實操能力。具備較強的實操能力、豐富的實踐經驗是高職院校學生的核心優勢,職業院校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應把握這一核心優勢,靈活利用社會資源鞏固學生的優勢地位。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企業組織的知識競賽、職業競賽,在參賽過程中獲得實踐經驗,同時增進對心儀企業的了解。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檢驗知識,將理論應用于現實的能力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升。或是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專業調研,利用學校提供的物質資源、國家頒布的創新創業政策將調研結論轉化為物質成果,實現學習成果的深度轉化。
高職院校通過校企合作創新專業教學體系,推進產業、專業發展的融合。為提升職業人才質量,高職院校需基于對社會需求、教學實情的研究,探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路徑。同時,打造具有獨特競爭力的人才培養模式,秉持協同育人理念強化對學生的指導,滿足社會對高素質、專業化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周鑫鑫,馬宇春,周寧.構建校企共育機制實現高職院校和企業的多元化合作[J].山東青年,2019,(12):228.
[2]邢雯.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化及發展路徑[J].現代商貿工業,2019,40(33):91-92.
[3]王海舟.高職院校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J].現代職業教育,2019,(29):27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