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昊
【內容摘要】化學方程式在初中化學學科中占據重要比重,化學老師要通過正確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們學會從“記”到“用”的轉換,提升化學方程式書寫的正確率,把握正確的書寫規律,在書寫中發現規律,鍛煉初中生們的思維和靈活性,掌握本質才能實現從記憶方程式到使用方程式的過渡。
【關鍵詞】初中化學 化學方程式 化學教學
初中化學方程式的書寫與應用是基礎,也是重點。很多初中生對化學方程式的學習停留在背誦的層面上,并沒有真正掌握應用化學方程式的能力,這違背了化學方程式教學的原則。基于此,筆者結合個人的化學教學經驗,分析如何真正實現從記憶到應用的化學方程式教學。
一、及時開展規律性總結
初中化學教材中包含的化學方程式數量達到幾十個,單純的讓學生們背誦而不注重規律的傳授必然會加大對方程式掌握的難度,對于學困生而言更是難上加難。化學反映就是化學中原子的再次組合,實質上原子的數量是不變的,在這一原則下學生們能夠深入思考“重新組合”的含義,開展規律性的總結,能夠真正從背誦階段脫離出來。誠然,所謂的重新組合也是有規律可循的,不同的元素有很多傾向性,例如,H元素經常與O元素組合成H2O,還有正價元素喜歡與負價元素組合成化合價代數和為0的化合物。以老師為指引及時引導學生們發現規律,找到書寫方程式的方法,才能提升化學方程式教學的有效性。
二、組織一致性的方法指導
化學方程式書寫最終要實現“配平”的目標,需要化學老師傳授多樣化的配平化學方程式的方法。多樣化的配平方式加大了學生們學習的難度,學生們面對不同化學反應需要書寫的化學方程式總是會措手不及。基于此,化學老師要注重具體方法上的指導,讓學生們能夠迎刃有余的進行配平。例如,“比例法”是比較常用的方法之一,原子的組合存在一定的規律性,掌握好比例能夠快速準確的配平,具體的步驟如下所示:第一,要按照生成物的化學式發現各個原子的組合比例,第二,將化學計量數轉化成最簡整數比,第三,由反應物計量數確定生成物的計量數。比例法的通用性程度較高,老師開展指導訓練能夠消除學生們內心對化學方程式的畏懼感,提升化學方程式書寫的信心。
三、開展本質性的理解教學
化學方程式在某種程度上能夠體現反應物、生成物等多種物質之間的質量比,這也對學生們的計算力提出了要求。初中階段的學生們剛剛接觸到化學這一學科,帶入計算時要遵循以下三個點:第一,實現將體積到質量的轉變,第二,實現從不純量到純量的轉變,第三,參與到化學反應中的量才能進行化學方程式的計算,沒有參加反應或不是此反應生成的量應扣除。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能夠保障比值相等。在化學課堂中,若化學老師疏于對這一部分的講解,單純的羅列化學方程式的計算方式,必然會增加學生們的理解難度,化學方程式的書寫也會變得困難的多。
四、組織有延伸性的化學方程式應用
記憶和書寫化學方程式僅僅是基本,最關鍵的是學會應用化學方程式,開展有延伸性的化學方程式教學,很多學生常常死記硬背化學方程式,導致很多笑話出現,化學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們在觀察實驗的前提下觀察現象,加深印象,例如,在進行物質燃燒實驗時要觀察火焰的顏色以及生成物,再進行固體與液體的實驗時,也要從反應物、生成物的變化來表述。學生們對一個化學方程式有深刻的理解之后,化學老師要引導做好復盤工作,逐漸實現學生們能夠對實驗現象的自主總結和分析,甚至能夠自主設計實驗,進行有延伸性的化學方程式應用。化學老師要引導學生們能夠實現物質性質與化學方程式的雙向拓展,能夠根據其中一方面推斷出另一方面的相關內容,在有延伸性的化學方程式學習中拓寬學生們的知識網絡,提升綜合素養。
五、開展有結構化的訓練
化學方程式的結構化能夠推動學生們實現整體的認知,便于深入理解物質與物質間的關聯性,有利于學生們獨立自主的學習和復習。化學老師下意識的將化學方程式按照不用的角度進行分類,得到結構化的化學方程式體系。例如,從反映類型的層面可以將化學方程式進行區分,考察學生們的掌握能力。第一,化合反應一類當中要讓學生們寫出生成氧化物、酸、堿、鹽的相關化學方程式;第二,分解反應中要讓學生們寫出氧化物、酸、堿、鹽分解的相關化學方程式;第三,置換反應中要讓學生們根據反應物的類別再分為三類(金屬與酸、金屬與鹽、還原劑與氧化物),寫出相關的反應方程式等等。以結構化的訓練為前提能夠幫助學生們梳理完整的框架,在大腦中形成清晰的認知,有利于提升對化學方程式的應用能力。
結束語
化學方程式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一模塊的教學不能單純以書寫為目標,而是要注重學生們對化學方程式的應用能力,實現螺旋式的上升。化學老師要注重結構化的訓練,及時組織有延伸性的化學方程式應用,注重本質性的理解教學,注重合理的化學方程式配平方法指導,達到化學綜合素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麥裕華.高中化學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配平技能學習進階的探討[J].化學教育,2014(17).
[2]萬景民.配平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一種新方法——“分合法”[J].高考,2013(2).
(作者單位:天水市麥積區街子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