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芳
【摘要】2017年頒布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將“語文核心素養”分解為四個維度: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為廣大語文教師指明了教學教研的方向,為中學語文老師指出了基于核心素養的作文教學研究方向和路徑。
核心素養背景下的作文教學,應以新課標的教育理念為指導,在寫作教學中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對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的培養,引導他們寫出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味和思想性的文章,從而培養他們終身發展需要的寫作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教育實踐活動。其價值取向在于:一是追求理性思維的語文教學活動,二是追求審美體驗的語文教學活動;三是追求個性化語言的語文教學活動。
【關鍵詞】語文核心素養;作文教學;價值取向;語言;思維;審美;文化
當今時代,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知識經濟迅猛發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顯加快,這些變化對人的素養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核心素養”成為中國和世界各國教育界的關鍵詞。2017年頒布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將“語文核心素養”分解為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四個維度。語文核心素養以語言為載體或媒介,構成四位一體的學科內涵,融匯交織,密不可分。為高中語文課程建設和教學實施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施目標,也為廣大語文教師指明了作文教學的方向。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作文應是最具有想象力和獨創性的實踐活動,應是最能展現學生個性、抒發獨特感受的心靈空間,理應成為他們所喜愛的學習活動。可現實卻不盡如人意,學生對寫作感到索然無味,視寫作為畏途;廣大教師雖殫精竭慮,疲于奔命,但仍收效甚微;大多數學生勉強寫出的作文往往缺乏時代感、思想性。上海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第二屆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與教材專家委員,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組成員鄭桂華指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觀所預設的實施路徑是‘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它所回應的是如何對待日益嚴重的語文學習抽象化問題。”基于此,中學作文教學從培養人的需要出發,從時代需要出發,本著國家課程教材改革的精神,中學作文教學必須體現培養核心素養的理念,確立中學寫作教學的價值取向,推動作文教學的良性發展。
核心素養背景下的中學作文教學,要以新課標的教育理念為指導,在寫作教學中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對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的培養,鼓勵學生“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積累和運用寫作素材,引導他們寫出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味和思想性的文章,從而培養他們終身發展需要的寫作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教育實踐活動。其價值取向在于:
一、它是追求理性思維的教學活動
在寫作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寫作時考慮不同的目的和對象,以負責的態度表達自己的看法,激發表達真情實感的熱忱,培植科學理性精神。”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的發展與品質”。思維品質,實質是人的思維的個性特征。思維品質反映了每個個體智力或思維水平的差異,主要包括深刻性、靈活性、獨創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統性六個方面。優秀的思維品質來源于優秀的邏輯思維能力。引導學生自覺追求科學理性思維,勇于突破舊思想、舊觀念和舊規范對心靈的禁錮,培養開放、發散、創造的思維品質。因此,在作文教學中要有意識有步驟地發展學生質疑求異、深刻新銳的理性思維品質。
首先是引導多向度的質疑求異,諸如教師要啟發學生從側向、逆向角度對已成定論的社會、自然現象作求異思維,以圖打破思維定勢,開拓新思路,獲得新感悟。如“出頭的椽子先爛,”可以反彈琵琶,論一論“新時代中,出頭的椽子未必先爛”;“藝高人膽大”,但是也要看到“大意失荊州”、“河里淹死的多是會水的人”。其次,在善疑基礎上啟發學生透過世相,深入內里,探求本真,切忌任由公式化思路從事物表面輕輕滑過。教師要創設民主、合作的學習情境,用寬松和諧的思辨氛圍催生具有深度的創見,寬容并鼓勵雖有偏頗之處但閃爍著智慧火花的優秀作文。引導學生從習焉不察的生活中挖掘出灼灼的意蘊,從周而復始的自然景觀中尋求與人類精神現象的契合,從貌似平凡的社會現象中提煉出振聾發聵的啟示……
總之,教師要按照新課標精神,引導學生“通過寫作實踐發展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分析和綜合等基本的思維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
二、它是追求審美體驗的教學活動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真實、真誠地感受生活,抒寫真切的內心體驗,實現寫作主體自我心靈的開放。寫作是一種復雜的、綜合性的精神生產勞動,寫作是一種行為運作過程。行為運作得靠“動力”,沒有寫作主體的“內動力”,“生產勞動”就難以順利完成,當然也就談不上有創新的好產品。學生之所以“畏寫”、“厭寫”,就是因為缺乏這種“內動力”,缺乏真情實感和吐露的欲望。
真正的寫作是“情動而辭發”的過程。學生寫作文,與做理科習題不同,只有貫注真情實感,展示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才能寫出有個性、有境界的佳作。正如王國維所說:“境非獨謂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因此在作文教學中要啟發學生打開心靈,引導學生“真實”、“真誠”地感受生活,真切地表達獨特的審美體驗。
所謂“真實”,就是勇于面對現實,全方位“攝取”生活的原生態,不但看到生活的“向陽面”,也注意到生活的背陰面;不但善于觀察生活瑣屑的表象,也善于透視生活的真諦和本質。所謂“真誠”,就是絕不先入為主地給學生外加一種非此即彼的情感取向和價值尺度,使他們以此來“衡量”和“匡正”生活,導致寫作過程中的“真實的虛構”。相反,要引導學生從自我出發,在生活中逐漸形成自己的人生理念和價值標準。這樣學生才不會“被降格為作文的客體”,而真正成為“作文的當然主體”。作文才會成為學生主動傾吐真情實感,抒寫心靈體驗的創作空間。也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寫出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好作文。
三、它是追求個性化語言的教學活動
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指出:“語言是一種關系。教師要引導“根據表達的需要,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恰當運用敘述、說明、描寫、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能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推敲、錘煉語言,力求準確、鮮明、生動。”基于此,在中學作文教學中應鼓勵學生于運筆行文中顯露獨特的個性,引導學生在字里行間揮灑自己的生命才情,以形成個性鮮明的語言風格。
所謂個性化語言,體現在遣詞、造句乃至文體的選擇等各項硬指標與語調、文勢和韻味等各項軟指標,或深沉練達,含蓄久遠;或質樸清純,朗月清風;或鋪陳排比,張揚氣勢;或華美高邁,多彩絢爛……如此等等,凡率性而為,凸現生命本色,無所粉飾,無所遮掩,一任才情,張揚個性,皆無不可。當然,我們重視學生作文語言的個性化特征,并不意味著忽視某些基本性要求。如語脈句序的通暢,吻合語境要求的得體,狀物寫形的準確,用詞組句的簡潔,整體風格的和諧等等,這仍是我們應密切關注的。只不過,與每個活生生個體相對應的只有個性化語言才可徹底掙脫文體陳規的束縛,實現作文語言的創新,于字里行間顯現個性的光芒和創新的追求。
只有重新確立與課標精神相吻合的價值取向,從“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品質”“文化傳承與理解”“審美鑒賞與創造”著手,充分調動學生的寫作主體意識,激發他們獨特的寫作個性,鼓勵學生寫出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富有創意和理性思維的作文,培養出學生終身所需要的寫作能力和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創新人才培養與教育創新發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郅庭瑾.教會學生思維[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3]杜時忠.人文教育論[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4]吳進國.創造性學習與創造性思維[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
(青島第三十四中學,山東青島26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