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春
摘要:自古以來,中國的教育就是以德為重、以德為先。在注重素質教育的今天,德育教育依然尤為重要。德育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如果能將其滲透到語文教學中,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還能在一定程度上使語文教學更具啟發性,這樣德育教育也在無聲無息中得到了提高。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教育;滲透策略
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小學生道德缺失的案例屢見不鮮,在注重學生德育教育的過程中仍然收不到預期的效果是我們亟需思考的問題。作為語文任課教師,筆者發現在語文教學中有很多可以與德育相整合的內容,如果能將學校德育管理、學生教育融入到語文教學中,不但可以提升學生對于是非的明辨力和理解力,而且還可以使語文教學上升一定的高度,這樣德育教育也會在融會貫通、活學活用中得到長久的貫徹與實踐。
一、德育貫穿到語文課堂中
新課改下的語文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多以鼓勵學生自己質疑、答疑為主,旨在培養學生多思、探討、合作學習等能力。對于一些適合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篇目,教師可以將學生編排成若干個能力均衡的小組進行合作學習。針對同一問題,小組進行成員可能會有不同的見解,這時教師就要協調他們之間的分歧。與此同時,小組內的成員也能在交流中發現自己的不足,與組內其他成員共同總結、歸納出最優答案。這樣的學習方式能使學生善于聽取別人良好的見解,在潛移默化中養成了謙遜的思想品格,并培養了與同伴協同合作的能力。在之后的小組展示環節,教師同樣要求學生抱著學習的態度聽取其他小組的見解,以充實自己所歸納的結果。
語文課的思想性較強,不乏一些愛祖國、孝親人、保護自然的篇目,這些無疑是德育教育最好的素材。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以下統稱“教材”)中的《別餓壞了那匹馬》這篇課文時,教師引導學生概括文章主要寫了酷愛讀書的“我”在失去看書機會時,擺書攤的殘疾青年謊稱家中有馬,買下“我”的馬草,讓“我”繼續看書的故事,贊揚了殘疾青年不計一己得失,想方設法讓“我”讀書的良苦用心,表達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同時,教師嘗試讓學生換位思考:假設你是那位殘疾青年又會怎么做呢?讓學生體會到人性的至善至美。由于課文結尾還可以讓學生有暇想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間,教師讓學生用續寫的方式嘗試展開想象的翅膀,幫文章編寫一個結局。大多數學生寫的方向是作者長大以后重新回到故地,希望能見上殘疾青年,當面感激他;或者是作者學成歸來,重新來到故地,見到殘疾青年,給殘疾青年誠心的致謝,并想方設法改善殘疾青年的生活,使殘疾青年過上幸福的生活等。通過這樣的過程,充分培養學生的感恩之心。
二、德育落實到寫話練筆中
無論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或者是剛開始練習寫話的低年級學生來說,小練筆都非常重要。例如,在教學教材中的《丁香結》這篇課文后,有這樣一道寫話練習,此題要求明確:“丁香結”引發了“我”對人生怎樣的思考?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的理解。教師引導學生抓住“結”字展開討論,“結”是解不開的,其實人生中也有許多結,否則生命就平淡無味了。“丁香結”指丁香花盤花扣一樣的形象,寄托了作者的人生體悟和認識,為讀者開拓了一個“丁香結”全新的藝術境界。學生在理解了“結”的深層意蘊后,對“丁香結”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從而寫出來做人要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精神內涵。因此,在進行練筆訓練時,我們可以有一定的導向,潛移默化引導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另外,作文也為德育教育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展示平臺,如“感恩”“幸福的定義”“那一刻,我哭了”“誠信”等作文題目的擬定,教師從學生的作文內容入手,給予客觀、正面并帶有鼓勵性的評語,當然也要指出其中不正確的觀點或看法,以期改正。
三、德育滲透到課外閱讀中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要求,學生要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小學課外閱讀總量應在100萬字以上。課外閱讀課上,我們要求學生閱讀自己選擇的書目或者文章,在學期末用幾節課的時間交流彼此的心得和感受,最終小組內選出最優者做簡短的演講。這些演講大多能帶給學生正能量,抑或是鍥而不舍追求理想的主人公給人以無窮的力量,抑或是為親情或友情放棄榮華富貴讓人欽佩的,抑或是為大家而舍小家令人贊嘆的。相信這些同伴帶來的正能量會感染每名學生,并且形成正確的是非觀。
四、德育踐行到課外活動中
現行的語文教材中設置了口語交際板塊,每一單元學習后都有緊貼本單元內容的活動,這些活動除了一部分在課堂中落實外,其他的要求學生親自實踐并落實到課外活動中。例如,在教學教材“珍惜資源”這一口語交際時,教師首先要求學生結合自己身邊的小事,收集關于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破壞家園的資料,并與學生圍繞“珍惜資源的重要性”“怎樣珍惜資源”等問題交流看法。在活動中,學生既學會了與其他人合作,又懂得了傾聽其他人的意見,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更能把自己學到的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德育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來自生活的方方面面,利用語文這一教學平臺滲透德育對學生的語文學習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我們要把語文課堂與德育教育融合在一起,使學生真正成為有知識、有道德的新一代。
參考文獻:
[1]王永花.傳統文化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踐與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上旬刊),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