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
摘? 要:新課程改革的實施使得新時期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學目標更是有了大大的提高。基于此,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我們應當在新課改的教育形勢下,以實際行動去探析有效的教學策略,并運用于課堂實踐互活動當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構建高中語文高效課堂的目的。
關鍵詞:高中語文;高效課堂;多媒體技術;誦讀情境;問題教學
通俗地說,高效課堂就是教師以有效的教學策略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取得良好教學效果。這在傳統時期的教育環境中,就有效教學策略而言,絕大多數教師沒有做到。直到新課程改革實施以后,廣大教師開始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對自身的教學思想和在課堂上所應用的教學策略都針對學生的實際發展情況做出了相應的改善。因此,作為一名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語文教師,也應該以實際行動去促進教育教學良好趨勢的發展。讓學生帶著積極的學習情感融入到課堂當中,從而實現優化高中語文教學效果的目標。下面,我將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經驗,對如何構建高中語文高效課堂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以多媒體技術構建高效課堂
多媒體技術是科技時代下的產物,在國家對教育事業的大力支持下已于課堂教學之中有了極為廣泛的應用。基于此,作為一名新時代下的高中語文教師,我們要通過不斷學習提高自身應用多媒體技術的能力,從而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直觀畫面營造課堂上的學習氣氛,以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構建高中語文高效課堂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鴻門宴》這篇文章時,首先,我以多媒體技術導入了《百家講壇》中講解《鴻門宴》的視頻片段,使學生了解了作者和創作背景。然后,我對學生強調了這篇文章中的文言常識,要求學生做好積累,進而引導學生分析了文章內容,初步培養了學生的正確英雄史觀以及和諧有效的溝通藝術。最后,我組織學生對文中的人物作了評價,讓學生交流了學習收獲。這樣,我通過以多媒體技術創設直觀情境,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懂得了這篇文章在矛盾沖突中用個性化的語言、行動塑造了人物形象,從而讓學生充分理解了作者在文中所體現的觀點和態度,切實達到了構建高中語文高效課堂的目的。
二、創設誦讀情境構建高效課堂
高中語文的學習難度較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上升,若是像傳統教學時期對學生灌輸死記硬背的教學思想,勢必會造成學生對文本內容的認識和理解不深刻。基于此,作為一名新時期教育環境下的高中語文教師,我們可通過創設誦讀情境刺激學生的情感體驗,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學生在積極學習情感的推動作用下深刻理解課文內涵,從而實現構建高中語文高效課堂的目標。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再別康橋》這首現代詩歌時,首先,我對學生介紹了作者徐志摩,使學生了解了徐志摩的詩具有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筑美,也讓學生了解了這首詩的寫作背景。進而播放了這首詩的誦讀音頻,讓學生體會這首詩中蘊含的情感。然后,我指導了學生誦讀方法,著重為學生解釋了何為“意象”,進而引導學生分析了詩歌內容,使學生了解了詩歌大意,讓學生認同了“一切景語皆情語”在這首詩中的體現。最后,我引導學生歸納了“意象”在詩中的作用以及詩歌的一些表現手法,組織學生帶著感情誦讀了這首詩,讓學生交流了學習收獲。這樣,我通過創設誦讀情境刺激了學生強烈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充分理解作者在這首詩中所融入的思想感情,切實實現了高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
三、加強問題教學構建高效課堂
在傳統教學時期,很多人認為語文是不需要動用腦力的一門學科,只需要記憶即可。基于此,作為一名新時代下的高中語文教師,應了解要想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免不了讓學生思考問題。因此在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我們應加強問題教學,刺激學生的探究欲望,在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調動學生的大腦思維,幫助其深入理解語文知識,從而完成構建高中語文高效課堂的任務。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荷塘月色》這篇課文時,首先,我對學生提問道:“相信大家都知道荷花因為形象高潔被中國人所深深喜愛,并有無數文人墨客寫下了贊美荷花的詩句,你們都能說出哪些?”由此調動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導入了新課。然后,我為學生介紹了作者和寫作背景,對學生提問道:“文章中集中筆力寫荷塘月色的是哪幾個自然段?”由此刺激了學生閱讀文章的欲望。之后,我引導學生劃分了文章層次,幫助學生梳理了文章內容,使學生體會到了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最后,我組織學生交流了學習這篇課文的收獲。這樣,我通過加強問題教學,使學生帶著思考意識參與了語文知識的獲取過程,從而高效完成了高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
總而言之,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應秉持與時俱進的教學思想和不斷學習的良好態度,從而設計出有效的教學策略于課堂實踐活動當中,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積極主動性,充分實現高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
參考文獻:
[1]馬瑞芬.深化改革,高效輕負——談高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J].智庫時代,2017(12):200+203.
[2]唐浩敏.高中語文教學中高效課堂構建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6(31):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