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英
摘? 要:初中階段的學習開始朝著更高難度邁進,英語也是如此,它不再是以往單純的abcd,可是需要學生真正能夠形成自己的英語思維邏輯能力,并且能夠具備基本的英語表達能力,這樣才能起到基本的教學目標。尤其在現代社會背景的教育要求下,更需要注重學生全面綜合素質的發展,這就考查學生英語的口語能力。最重要的是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鍛煉自己英語口語的基本能力,所以需要教師和學生一起努力,提升學生的口語。
關鍵詞:初中英語;口語能力;口語教學;發音技巧;鼓勵對話
首先就要求教師能夠起到一個很好的模范帶頭作用,這樣在開展英語教學時就利用口語進行教學,給學生營造出一種更加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那么他們在這種氣氛的烘托之下,才會用英語進行思考。其次教師能夠幫助學生講解口語的發音技巧,一些較為特殊的字母音標,往往不能夠單純地用漢語拼音來表示,而是有特殊的口型。最重要的是,教師一定要鼓勵學生用英語進行口語的對話,因為只有真正通過鍛煉才能得到提升。本文筆者結合多年教學經驗,對初中生英語口語能力的提高策略進行一番探討,希望能對廣大教師與學生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一、開展英語口語教學
以往傳統教育模式下的英語學習,只是背單詞、背課文、再做題,學生完全沒有可以鍛煉自己口語能力的場所和需求,所以才會導致學習了十幾年,卻仍然是啞巴英語,毫無交流的能力。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開展口語教學,這樣學生才能夠始終處在一種英語環境中。而這種沉浸式的學習體驗,才能進一步幫助他們用英語進行思考,從而提升自己的英語思考能力,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培養他們口語意識,進一步提升口語能力。
例如,在教授“When is you birthday?”時,針對這節課的內容,相信大多數的學生都喜歡過生日,這時我會先向他們進行一些課題的引入。比如提問他們在這一天,有沒有哪位同學過生日?自己的生日在哪一天?盡量能夠用英語進行表達,同時也要求學生用英語進行回答,雖然他們的反應有些遲鈍,但這時教師一定不能急躁,相反要給他們足夠的反應時間,只有他們邁出了這一步之后,才能更加流利地運用英語。
二、講解口語發音技巧
英語有許多的音標發音都很特殊,也都與一般的漢字發音構造有很大的差異。這時就需要學生能夠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留意這些細微的差別,同時也要求教師能夠向學生進行講解和普及,幫助他們理清這之間的脈絡。比如英語文字母J和G之間發音就不同,還有許多的元音字母和輔音字母,都會有很大的區別。這時我就會向學生講解基本的發音技巧,能夠從剛開始的音標練習上,就糾正他們的錯誤,這樣他們在以后面對更復雜的單詞和文章時,才能夠不被這些基礎所影響。
例如,在教授“Have you ever been to a museum ?”時,針對這節課的內容,學生如果用漢語進行表達,一定會有很好的表現。這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先用漢字,描述一下自己參觀博物館的經歷,然后再盡可能地用英文進行翻譯,最后能夠流利地進行朗誦,或者能夠通過脫稿進行表述。通過這個過程,他們會進一步地認識到漢字與英文之間表達內容,思維與邏輯上的不同,同時進一步鍛煉自己的口語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類似于演講的發言方式,他們能夠真正地鍛煉自己的發音技巧和口語能力。
三、鼓勵英語口語對話
只是一味地學習音標和單詞是毫無幫助的,還需要學生能夠在實際的生活過程中,鍛煉自己的口語能力,只有通過練習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學生在這種對話的過程中,能迅速地激發自己的英語思維邏輯,并且通過這種快速的反應,能夠真正地幫助他們鍛煉自己的英語表達能力。所以教師一定要鼓勵學生進行口語交流,那么在課堂上也可以進行一些提問,由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英語的表述,這樣往往會獲得一個更加深刻的學習體驗。
例如,在教授“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re the restrooms are?”時,針對這節課的內容,主要考查學生對于英語方位詞的應用能力,對于路線的表述。首先我會帶領學生進行教材內容的學習,使他們能夠認識到基本的英語的方位詞和表示路線的方法。然后根據教材上給定的內容選取不同的地方,提問學生如何到達這些地方,給他們一定的時間進行準備。或者使他們在小組間進行溝通和對話,進一步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英語口語能力。
總之對于初中階段的英語學習而言,提升學生的口語水平十分重要。首先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口語教學,幫助學生營造一個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帶動他們用英語進行思考,從而加深他們的口語應激反應能力。其次幫助他們講解口語的發音技巧,這樣他們才能真正從根本上得到提升,使自己的英語的發音更加流利,更加標準。最重要的是,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對話,畢竟是一門語言類的學科,只有通過具體的練習,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戚玲玲.微視頻在初中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11)
[2]徐興蓮.初中英語口語教學策略探究[J].英語教師,2016,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