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燕
摘? 要:宋朝朱嘉說過:“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即問題,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疑是思維的開端,是創造的基礎,是產生求知欲望和興趣的源泉。歌德說過:“想要得到聰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聰明的問題?!笨梢?,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在課堂上要設計合理而巧妙的問題,善于利用問題設疑來鼓勵和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點燃其智慧的火花,從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關鍵詞:自主課堂;質疑能力;實踐探究
在大多同學看來,數學講究嚴密性和邏輯性,學數學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然而在課堂上一個恰當而耐人尋味的問題,就如同投在學生心田中的一顆石子,能激起學生思考的波浪,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善于設疑,巧于設疑,通過設疑創設情景,讓學生感到新奇有趣,進而隨著老師設置的疑點,不斷地探索下去,自己找出答案來。
一、在啟學環節設疑,打牢良好基礎
古語云“學而不思則罔”,又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為了使學生學得更深、更好,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就需要巧妙設疑,有意識地制造懸念,并恰當地設置布白,給學生留下思考的時間,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處于一種情緒高漲、欲罷不能的亢奮狀態,恰似“于無聲處聽風雷”。疑能使學生心理上感到困惑,產生認知沖突,進而撥動其思維之弦。適時激疑,可以使學生因疑生趣,由疑誘思,以疑獲知。
如在教學“簡便運算”時,老師先寫出一個算式“29×21”,問學生這個算式的積是多少。經過計算后,學生說出了答案。接著老師告訴學生凡是十位數相同的兩位數乘法,教師都能迅速口算出答案,讓每個學生自己準備一個算式,先自己計算一下答案,然后再來考考老師,看老師不用計算,能不能迅速報出答案。這時,教室里氣氛十分活躍,大家似乎都想來考倒老師。但老師對學生所報的算式都能快速準確地報出答案,學生們感到十分驚訝。接著,老師進一步質疑:“你們自己不用計算,能準確地一眼就看出積是多少嗎?”學生們一個個搖搖頭,都被難住了。此時,掌握新知便成了學生們最大的愿望。又如在教學“體積的意義”時,教師巧妙地利用“烏鴉喝水”的故事向學生激疑:“為什么瓶子里的水沒有增加,丟進石子后水面卻上升了?”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上頓時活躍起來,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有關長度、面積等的知識塊被激活。他們各抒己見,有的說因為石子有長度,有的說因為石子有寬度,還有的說因為有厚度、有面積等。正當學生為到底跟什么有關系而苦苦思索時,教師看準火候,及時導入新課,并鼓勵學生比一比,看誰學習了新課后能夠正確解釋這個現象。這樣通過“激疑”,打破了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的平衡狀態,使學生充滿熱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學生推到了主動探索的位置上。
二、在自主探學中引導學生質疑
在課堂中盡可能多的向學生充分提供開展數學活動的機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及技能。素質教育提倡“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要引導學生主動地學,注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就要盡量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操作、去歸納,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主動發展,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讓學生自己去發現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最終要落實到個體的學習行為上。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探索、實踐,才能對所學的知識有所領悟,進而內化為己有,在學習實踐中逐步學會學習。數學學科由于其嚴密的邏輯性和系統性,大多數數學知識點都有前期的基礎,后期的深化和發展。在教學中,我們應該盡可能地依據教材的內容特點,找準知識的連接點,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自己去發現新問題、探索新知識。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可以先請學生復習“商不變的性質”及“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把原有的知識技能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啟發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新知的學習,從而提高了學生靈活運用已有知識的能力。
(二)讓學生自己去操作
“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了動作和思維之間的聯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而數學卻是一門以抽象思維為主的學科。因此教師應有意識地設置學生動手操作的情景,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使學生處于一種自主探究的學習狀態。例如教學“平均數”時,當學生對平均數有了初步的認識以后,可以先要求小朋友拿著學具根據圖片自己擺一擺,說一說操作過程,然后再列出算式,寫出結果,并能夠說出每一個數表示的意思;再要求學生根據算式來擺一擺,把數學算式轉化為直觀的操作,通過逆向思維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含義。這樣既減輕了學生的負擔,降低了學習的難度,有利于突破學習的重難點,又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機會,同時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讓學生自己去歸納
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核心。數學教學中主要體現在對學生初步的獲取新知能力的培養。教師可以不直接講解性質、公式等較為枯燥的概念性知識,而是通過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分析,通過小組的交流討論,引導學生自己去歸納并得出結論。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也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同時還有利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掌握新知識的情況,發現存在的問題。
三、在小組交流中教會學生質疑的方法
選擇有交流價值的問題。學生在小組內研討不起來,多數原因在于老師設計的問題過于簡單,沒有交流的價值,學生沒有交流的需要。所以,讓學生在小組交流的問題一定是“有難度”個人難以完成的;“有分歧”難以統一的;或是“有多種答案”的開放性問題。
一般說來,同類型的幾道題,小組成員先每人做一道,然后互相交流,讓人人都得到練習的機會,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動手操作時,進行小組合作,使組員養成一種與人配合默契、共同操作、共享成功的良好品質,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調動了眼、耳、口、手、腦等多種感官,使合作得以有效地進行;在題目的答案多樣時進行合作交流,能拓寬學生的思路。新教材中有很多開放性的題,其答案多樣化,而學生考慮問題比較單一,往往想不到多種答案,這時采用小組合作交流,學生間互相激勵,互相促進,在這種合作氛圍下進發出創新的火花,往往能得出意料不到的答案,從而拓展了思維,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向別人學習的好習慣。
教師對學生的交流不僅要有指導,而且指導要細化為具體的行為(包括:程序、交流的語氣等)。例如:老師在小組交流前就可以提出下面指導性的要求:
(1)每個同學都要注意聽一聽,小組同學誰的想法和你的不一樣?哪一點不一樣?你聽懂同學的想法了嗎?他的想法正確嗎?有什么可以學習的?你能給他提出什么建議?
(2)歸納一下你們組的想法,想一想,該怎么說給全班同學聽?
四、探究生活問題,提高實踐能力
小學生從教科書中獲得數學知識后,可以為學生設計一些與生活相關的問題,并運用數學知識來分析這些問題并確定解決問題的方向。在分析中,學生可以通過在作業中就已知和未知的相關問題,列出知識點,決定如何解決問題,最后列出數學算式來成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為了解決數學課堂中的生活問題,學生可以充分利用創新思維,不斷探索新的數學知識,提出更多的疑問,并促進數學知識結構的改善。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開展教學過程中,需要做到知識的生活化,讓學生進行不斷的探索,實現在自主課堂中自身質疑能力的發展與進步。
例如,在開展“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節課程的時候,教師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就分數的性質以及意義進行學習,并鍛煉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教師給出學生生活化的題目,學生根據題目中的信息來進行解答,并及時提出自己的疑問,通過生活與課程知識的銜接,教師往往能夠快速地找到問題的切入點,實現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
無論是課堂起始的設疑、新課進行中的設疑,還是新課結束后的設疑,都要面向全體學生提出,盡可能給學生創設最佳的設疑氣氛。如果設疑過難,易使學生產生失敗的體驗而喪失學習信心,難度過小,又往往使學生感到乏味,對所學內容不感興趣,調動不起學生探索求知欲望。因此,設疑要按照學生認知規律引導學生由淺入深,使感知、深化、遷移三者緊密銜接起來。設疑猶如一塊石頭投入學生的腦海,激起思維的浪花,蕩起智慧的漣漪。這樣才能引起全體學生高度的注意,加強聽課的效果,進而積極思維,并產生克服困難、探求新知識的愿望和動力。
參考文獻:
[1]馬海霞.淺談學生主體地位在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中的體現[J].學周刊,2017.
[2]翁方敏.數學課堂教學中動手操作活動的有效性策略[J].內蒙古教育,2015.
★ 本文系鶴壁市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在自主課堂中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實踐研究》課題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