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千家
摘? 要: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便是生活化教學的來源,理念提出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要生活化,讓課堂上的知識與生活相結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出發,幫助學生實現生活的建構。多年來,這一教育理念已經在各類學校以及各個學科上得到廣泛的應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與生活教育理念聯系更為密切和直接,所以該課程的教育理念更應該緊跟教育形勢,在生活化的教育過程中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素養。
關鍵詞:農村小學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
引言:
小學課程中《道德與法治》這一學科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是緊密相聯的,很多人脫離生活談教育,使教育變成了空中閣樓。所以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采用生活化的教育理念來完成課堂教學任務,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用心去感受和理解道德與法治帶給我們的含義,用實踐去體驗真理的意義。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從各個方面定制生活化教學的計劃,使學生能將學到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合理地運用,實現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教學目的。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構建人類社會文明的過程中,人們漸漸遺忘了我們生活的世界,在整齊劃一的教學形勢下,孩子們猶如成批的加工產品一樣,按照家長的預設、老師的安排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在這種相對統一的塑造和培養下孩子們的需求被忽視,而這種教育漸漸失去了意義。而生活化的教學是孩子通過具體、形象的思維來感受知識,他們可以用眼睛看、耳朵聽、動手做來體驗不同的生活情境,用自己最直接的感受來體會,在這一過程中學習到的知識會比在固定模式下學習到的知識更加深刻。在學習《道德與法治》的過程中采用生活化的課堂教學,能夠讓學生的思維不再受場地的制約,讓學生在不同的場景中,提升對現實生活的認知能力,拓寬自己的眼界,啟發更多的創造力,這就是生活化課程的魅力。將生活中的情境最自然地呈現,在這種自然而然的狀態中幫助孩子接受和理解知識。所以,從教學內容上,小學《道德與法治》這一門學科更加重視將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在不斷的實踐中積累經驗,這也為該學科實施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以及可行性。
二、農村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教學模式脫離生活
有些農村小學教師對學生身心發展缺乏一定的了解,以表演的方式來講解《道德與法治》課程,并且開展許多形式化的《道德與法治》活動,不能夠從生活出發,導致《道德與法治》教育沒有辦法滿足學生身心發展的要求,使學生缺乏學習《道德與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除此之外,許多教師教學氛圍比較刻板,這樣也會對教學質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二)教師教學模式比較單一
有些農村小學沒有認識到《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性,認為學生的學習應該以文化知識為主,從而忽略了《道德與法治》對學生道德素質提高的重要性。有些農村小學教師在 《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都是以“我講,你聽”的模式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模式簡單枯燥,容易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導致《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效果低下學生只會聽而不會做。
三、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生活化探索
(一)精選生活化的教學素材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教學素材的選擇上要立足于生活,選擇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素材,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對所學知識有較為深刻的體會,這對學生理解所學知識并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有著重要的作用。在網絡信息時代快速發展的今天,網絡帶給我們的生活素材也越來越豐富,教師在設計教學任務時,不僅可以借鑒網絡生活化教學素材的例子,也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自行選定教學素材。例如,教師在講解《家鄉的名片》時,要從關注農村地域性特點,凸顯農村環境特色的角度出發。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加直觀、透徹地了解知識點,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多拍一些他們所熟悉的生活情境照片,通過視頻、圖片等形式把當地農村的地方特色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化場景中產生主動學習的欲望和充分的自主討論,將自己家鄉的特色以及特產歸納總結后講解給其他的同學和老師,通過分享學習更多的知識。實踐證明,這樣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學習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還能讓學生不再感到課堂教學的乏味枯燥,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高質量,并有效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無限熱情。
(二)組織生活化的實踐活動
在生活化的教學中,學生較為感興趣且教學效果十分顯著的便是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實踐活動是課程生活化的一項重要載體,同時也是小學生最喜歡的學習方式。《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有許多問題和學習素材都是從現實生活中選取的。所以,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學習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不同的內容多組織一些符合課程教學目標、符合農村環境特點、符合兒童認知特點的實踐活動,組織和引導小學生走出校園,走入社會,在實際生活體驗中學習和實踐道德與法治知識,生成和提升道德與法治意識。如開展“生在農村,感悟農村”實踐活動,可以在不同季節組織學生走出校園走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帶給我們的生活,認識我們所生活的自然環境,親近大自然,陶冶情操,開闊眼界。可以帶領學生參觀周邊的特色農村風光和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感受當代農村的發展。在組織學生體驗勞動的樂趣時,可以在春播的季節讓學生們感受播種的辛苦,在秋收的季節體會收獲的喜悅,從親身體會中得到在書本中得不到的收獲,從不斷的實踐中得到實踐到知識的轉化。
結束語: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不僅能夠有效提高課程教學質量,還能有效促進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積極觀察、思考、對照和解決自己在成長中遇到的一些具體問題,為良好道德素質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農村小學應重視《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重視和加強《道德與法治》教學,讓《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保持高度關聯,為提高小學生道德思想水平和健康成長發揮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周鳳.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的思考[J].活力,2019(12)
[2] 崔亞利.《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方式探索[J].中國教師,2019(1):108-109.